公共艺术的本土化-文化论文
通过我们的研究和调査,从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来说,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来源,有迹可查的就可回溯到秦汉时期。通过我国艺术丁.作者的调査,对汉朝的公共艺术品进行了调查,汉朝的艺术品可能是我们目前为止最早的雕塑类公共艺术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汉代的石阙建筑。汉代的雕塑艺术,突破了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芙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随后长时间的朝代更替、政权变换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君权思想的束缚,在公共艺术品上尤其是雕塑类作品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是受封建体制荼毒迫害的产物,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历史传承的精髓。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也不在于采用什么方式,最主要的是公共艺术要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表达公众精神,这也是公共艺术民族化、本土化的关键。
公共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产物,它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受到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最直接体现出所在环境的文化特征。一个同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文化艺术上有长远的发展和进化的可能,必须有它自己的主流和灵魂,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模仿外来的新鲜事物而忘却自己的一些东丙。现在全国大多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发展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如形式和材质比较单一、对本土文化的体现和展4不够、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等。但是,只要我们在文化艺术建设中能够充分挖掘和体现本土文化的精髓,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去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和民族文化,我们闰家的本土文化肯定会得到发展和升华,公共艺术作品也将得到进步和提升,这个国家将更加具备本土文化气息及公共艺术特质。
在各行各业都朝着“国际化”迈进的今日,大多数人认为再返过来重新去谈民族化、本土化的行为似乎有些不合适宜,这才是错误的看法。因为既然公共艺术已经强调了“公共”,首先它就必须让在本土生长的人认识和理解,否则连自己国家民众都看不懂的东两,还怎么奢望其它国家的民众理解。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还有什么“公共”作品可言呢。公共艺术品都是勤劳的人们用思想和双手不断创作的神话,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艺术与民众、民族之间是具有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牵强依附,而是精神层面卜.的信息影射。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说,将对艺术品认识的程度表现出多少,就取决于他对公共艺术品背后本土文化和的理解程度了,而不是肓目的任意进行创作。
无论采取任何表现形式,公共艺术本身都不能脱离社会大众而孤立的存在,它应当是社会公众意识形态的物质缩影,同时作为一件艺术品,它还位该具有一定层次的鉴赏意义,这就需要艺术品本身具备能够被人们所认同的文化共识。所以艺术家更应该考虑到民族文化和社会大众的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创造出能够与社会公众进行“对话”的艺术品。同时这种“对话”并不是完全的迎合,而更应该是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公共艺术品也可以是对当今社会某种现象的批判或者赞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土化就成了判断公共艺术品是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一件艺术品是否可以经久不衰、经历时间考验的关键,它强调的是一种认同感。在民族化、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无论哪个㈤家地区的人,都会立刻识别出该艺术品背后的民族指向性,凭借它带有强烈的本土化气息,这让我们想到了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通过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公共艺术本应在我国这块土壤上有其更光辉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某些条件的限制,公共艺术不能完全按照历史既定的路线发展,甚至在多元文化充斥的现代社会里有些迷失肖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共艺术设汁应该尊重其所处地所特有的形态及其内在的精神,创造出与之和谐的艺术形式,并从文化精神和艺术形态上使得历史与现代产生某种关联和对话,这也是民族化的体现。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