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摘要: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纳税筹划,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或企业价值最大,本文从选择有利的组织形式,合理增加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法。
关键词:纳税筹划 企业所得税 费用扣除标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企业对纳税筹划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的一大税种,在企业纳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纳税也有较大的筹划空间。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方法。
一、利用企业组织形式开展纳税筹划
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为独立纳税主体,不论盈亏,均不能并入母公司利润。而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不需单独申报纳税,其实现的利润或亏损应当并入总公司,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因而企业设立分公司或是子公司,会影响企业的纳税额。
新设立的公司在初创期容易出现亏损,一般应成立分公司,这样分公司发生的亏损可以计入母公司税前抵减部分应纳税所得额,减轻税负。若新成立的公司预计盈利并且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时,母公司应当设立子公司,这样子公司单独申报纳税,可以按小型微利企业20%的税率纳税,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例1:A公司打算在外地设立一个分支机构,预计B公司2011年的会计利润为20万元。A公司2011年会计利润为100万,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A公司、B公司没有纳税调整项目。A公司有两种方案:一是设立分公司,二是设立子公司,每年向母公司分得利润5万元。
方案一:B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与母公司A公司汇总纳税。
A公司应纳所得税额=(100+20)×25%=30(万元)
方案二:B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单独申报纳税。
B公司应纳所得税额=20×20%=4(万元)
A公司应纳所得税额=100×25% + =25.3125(万元)
公司整体税负=25.3125+4=29.3125(万元)
方案二设立子公司的税负比方案一设立分公司的税负少0.6875万元。
例2:A公司打算在外地设立一个分支机构,预计B公司2011年亏损200万元。A公司2011年会计利润为1000万,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A公司、B公司没有纳税调整项目。A公司有两种方案:一是设立分公司,二是设立子公司。
方案一:A公司应纳所得税额=(1000-200)×25%=200(万元)
方案二: B公司亏损,不需要纳税,亏损额200万在以后纳税年度弥补。
A公司应纳所得税额=1000×25%=250(万元)
方案一设立分公司的税负比方案二设立子公司的税负少50万,虽然方案二B公司的亏损额200万在以后纳税年度可以弥补,但是方案一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利用费用扣除标准的选择开展纳税筹划
(一)把握好费用扣除节税点
扣除项目是应纳税所得额的递减因素。企业应尽可能列支当期扣除项目,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降低税负。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包括三类:允许据实全额扣除的项目、有比例限制部分扣除的项目、允许加计扣除的项目。
对于允许据实全额扣除的项目,企业应将这些费用列足用够。对于允许加计扣除的项目,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该类支出的金额,以充分发挥其抵税的作用。对于有比例限制部分扣除的项目,企业要控制这些支出的规模和比例,使其尽量不要超过限额。超过限额的部分,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将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要注意各项费用的节税点的控制。以业务招待费为例。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费用,可以按实际发生额的60%扣除,但是最高扣除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假定某企业2011年的销售收入为A,业务招待费发生额为B,则当年企业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费用为:B×60%≤A×5‰,只有在B×60%=A×5‰的情况下,即B=A×8.3‰,业务招待费才能充分扣除。如果当年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小于该节税点,则说明税前扣除额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当年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大于该节税点,则说明税前扣除额虽然被充分利用了,但是由于超过了最高限额,超过的部分要调整增加应纳所得税额多缴纳所得税。下表1表示部分费用的节税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尽量将各项费用开支控制在节税点以内。
表1 部分费用节税点
费用名称 |
依据 |
节税点 |
费用名称 |
依据 |
节税点 |
工资薪金 |
实际数额 |
100% |
招待费 |
销售收入 |
8.3‰ |
安置特殊人员就业工资 |
实际数额 |
200% |
广告宣传费 |
销售收入 |
15% |
环保、生态恢复等专项资金 |
实际数额 |
100% |
工会经费 |
工资总额 |
2% |
利息支出 |
实际数额 |
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
职工福利费 |
工资总额 |
14% |
财产保险费 |
实际数额 |
100% |
职工教育经费 |
工资总额 |
2.5% |
公益性捐赠 |
利润总额 |
12% |
研发费 |
实际数额 |
150% |
(二)业务招待费的筹划
当超过限额的业务招待费无法在税前扣除时,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进行业务招待费的筹划。方法一是部分业务招待费转化为业务宣传费。如企业外购礼品用于赠品属于业务招待费,但如果该礼品印有企业标记,可以达到宣传企业的产品、形象的作用的,也可以作为业务宣传费。当然这种转换必须符合会计政策的规定。方法二是业务招待费是以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计算扣除标准的,企业可以通过设立销售公司增加营业收入。将企业的销售部门设立成一个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企业产品销售给销售公司,再由销售公司对外销售,这样可以增加一道营业收入,而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总额并未改变,但由于营业收入增加,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标准均可以提高。
例3:A公司预计2011年度销售收入8000万,业务招待费支出200万,广告费650万,业务宣传费100万。
纳税筹划前,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8000×5‰=40(万)(在实际发生额的60%范围内)
无法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200—40=160(万)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8000×15%=1200(万)
实际发生额为750万,可以税前全部扣除。
若将部分业务招待费降至100万,业务宣传费提高到200万。
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8000×5‰=40(万)(在实际发生额的60%范围内)
无法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100—40=60(万)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8000×15%=1200(万)
实际发生额为850万,可以税前全部扣除。
纳税筹划前,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允许扣除数额为790万;
纳税筹划后,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允许扣除数额为890万;
经过筹划,少缴企业所得税100×25%=25万。
三、从会计政策的选择角度进行纳税筹划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折旧的计提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额的多少,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来的每期折旧额在量上是不一样的,分摊到各期成本也不一样,从而影响到各期利润和税收负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有利的折旧方法,以下通过案例来分析究竟选用哪种折旧方法可以使企业纳税最少。
【例4】长江公司2011年12月购入一条生产线,原值100万,按5年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6万。若该企业2012——2016年每年没有扣除折旧的税前利润均为15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税法允许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三种折旧方法中任选一种计提折旧。
表2:不同折旧方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
折旧年度 |
扣除折旧前的税前利润 |
折旧额 |
税前利润(扣除折旧后) |
应纳所得税额 | ||||||
平均年限法 |
双倍余额递减法 |
年数总和法 |
平均年限法 |
双倍余额递减法 |
年数总和法 |
平均年限法 |
双倍余额递减法 |
年数总和法 | ||
2012年 |
150 |
28.8 |
60 |
48 |
121.2 |
90 |
102 |
30.3 |
22.5 |
25.5 |
2013年 |
150 |
28.8 |
36 |
38.4 |
121.2 |
114 |
111.6 |
30.3 |
28.5 |
27.9 |
2014年 |
150 |
28.8 |
21.6 |
28.8 |
121.2 |
128.4 |
121.2 |
30.3 |
32.1 |
30.3 |
2015年 |
150 |
28.8 |
13.2 |
19.2 |
121.2 |
136.8 |
130.8 |
30.3 |
34.2 |
32.7 |
2016年 |
150 |
28.8 |
13.2 |
9.6 |
121.2 |
136.8 |
140.4 |
30.3 |
34.2 |
35.1 |
合计 |
750 |
144 |
144 |
144 |
606 |
606 |
606 |
151.5 |
151.5 |
151.5 |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折旧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不同,每年的纳税有差异,但所计提的折旧总额是相等的,在资产整个使用期间应纳所得税额总额相同,从几种折旧方法对比可以看出,运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每期计提的折旧额是相等的,对所得税的影响一样;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每期计提的折旧额呈现逐渐递减,相应应纳所得税呈现逐年递增,可以看出采用加速折旧法有利于资产更新,也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表3: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纳税负担影响对比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折旧年度 |
应纳所得税额 |
折现系数(10%) |
应纳所得税额的现值 | ||||
平均年限法 |
双倍余额递减法 |
年数总和法 |
平均年限法 |
双倍余额递减法 |
年数总和法 | ||
2012年 |
30.3 |
22.5 |
25.5 |
0.909 |
27.54 |
20.45 |
23.18 |
2013年 |
30.3 |
28.5 |
27.9 |
0.826 |
25.03 |
23.54 |
23.05 |
2014年 |
30.3 |
32.1 |
30.3 |
0.751 |
22.76 |
24.11 |
22.76 |
2015年 |
30.3 |
34.2 |
32.7 |
0.863 |
26.15 |
29.51 |
28.22 |
2016年 |
30.3 |
34.2 |
35.1 |
0.621 |
18.82 |
21.24 |
21.80 |
合计 |
151.5 |
151.5 |
151.5 |
—— |
120.29 |
118.85 |
119.00 |
由表3 可以看出,不同折旧方法最后的应纳所得税总额相等,但是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双倍余额递减法现值最小,年数总和法次之,平均年限法应纳所得税现值最大,因此企业应尽量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以实现税负最轻。
(二)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
企业采用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不同,对应的应纳所得税额也不一样,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四种,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能够使发出存货成本加大的计价方法,以增加销货成本,减少存货销售的利润,减轻企业的税负。一般而言,在企业进货价格呈上升趋势时,应当采用加权平均法,可以平衡由物价上涨带来的成本费用的增加。在进货价格呈下降趋势时,最佳方案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例5】假定宏达公司2012年3月份存货的购销情况如下:
存货成本计价表
时间 |
购入 |
销售 |
结存 | |||
数量 (件) |
单位成本 (万元/件) |
数量 (件) |
单位成本 (万元/件) |
数量 (件) |
单位成本 (万元/件) | |
3月1日 |
100 |
3 | ||||
3月5日 |
400 |
3.5 |
500 | |||
3月10日 |
600 |
4 |
1100 | |||
3月12日 |
1000 |
100 | ||||
3月20日 |
650 |
4.5 |
750 | |||
3月22日 |
500 |
250 | ||||
合计 |
1650 |
1500 |
其中3月12日售价为5.5万元/件,3月22日售价为7万元/件
方案一:采用先进先出法:
销售收入=1000×5.5 + 500×7=9000(万元)
销售成本=100×3 + 400×3.5 + 600×4 + 400×4.5 = 5900(万元)
销售利润=9000—5900=3100(万元)
方案二: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销售收入=1000×5.5 + 500×7=9000(万元)
月末平均单位成本(万元/件)
销售成本=1500×4.0143=6021.45(万元)
销售利润=9000—6021.45=2978.55(万元)
方案三: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销售收入=1000×5.5 + 500×7=9000(万元)
3月5日购入400件后,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为(万元/件)
3月10日购入600件后,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为(万元/件)
3月12日发出存货成本=1000×3.7273=3727.3万元
3月20日购入650件后,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为(万元/件)
3月22日发出存货成本=500×4.3969=2198.45万元
销售成本=3727.3+2198.45=5925.75万元
销售利润=9000—5925.75=3074.25(万元)
该企业进货价格呈上升趋势,方案二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销货成本最高,销售利润最低,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最少。
【参考文献】:
[1] 支雪娥,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财会月刊[J],2012.1.中
[2]康娜,浅析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纳税筹划,会计之友[J],2012.2.上
[3]曹林琳 胡胜娟,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探讨,财会 [J],2011.11.中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