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对井陉地区新民居建设中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作者:王晓晔来源:原创日期:2013-06-24人气:974

近年来,民俗文化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者的重视,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城市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给予民俗文化更好的保护并使其充分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非遗法》的出台更是将民俗文化的保护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井陉拉花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北民间的艺术代表。但由于其地域特色、师承传统保守等诸多因素制约其传承与发展,这朵太行山下的“奇葩”虽然在各种赛事和舞台上卓尔不群,却在使其大众化以利于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尚未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如何使井陉拉花在新的土壤中得以不失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和谐的特质,一直是保证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也势在必行。
在全峻的《民俗文化产业化方兴未艾》一文中,他指出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称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
1在新民居建设中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井陉拉花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缺乏长效传承机制,拉花在代代相传的传承过程中,造成了内涵的流失和流派的减少,而这种在传承过程中造成的艺术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对于井陉拉花这样的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不足,法律保障缺位,致使井陉拉花在现代经济社会继续发展困难重重。为满足人们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有关部门为新民居的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与之相比,对拉花的研究保护措施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根据调查,北蒿亭村已基本完成新民居的房屋建设任务,屋舍整齐划一,公共设施完备;然而拉花的表演团体并未实现与新民居的同步发展,其现实生存条件依旧困难。
火车站作为外地人了解井陉县的第一站,却未能很好的起到宣传井陉拉花的作用。在火车站内、外,对于拉花尚未采取任何形式的宣传。而新民居建设尚未覆盖到该地区,致使井陉拉花宣传的第一站处于空白状态。
同时井陉拉花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民居建设中表现出融合程度不深,科学规划缺位的问题。那么如何将拉花艺术融入到新民居建设中,使民居成为文化载体?然而这一问题却一直被忽视:一方面表现在,已实现新民居住房改造的村庄中,无论是街道住房,还是公共设施上都未体现出拉花元素;另一方面表现在,新民居建设规划中,没有为拉花表演提供充足的场所,或者已建成的场所没有充分的利用。加之井陉拉花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其传承发展受阻加重。随着各种城市和外来文化逐步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方式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拉花不再是他们单一的娱乐交流平台,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井陉拉花,势必将受到很大影响。
2对井陉拉花在新土壤中传承与发展提出的建议
对井陉拉花在新民居建设这一新的土壤中如何传承与发展?我们认为当地政府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整体性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的第一步。鉴于拉花的传承人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龄群体,他们在身体、精神状况等因素都会制约拉花的传承,各级政府应将传承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解决其医疗等问题,以保证拉花从形式到内涵完整的传承。同时还要完善地方立法,制定保护规划。尽管《非遗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这一法律的针对对象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性不强会导致对拉花的保护不够完善。因此,井陉县可以结合拉花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前提下,自行制定相关的地方保护条例,使井陉拉花通过规章制度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在此我们倡议,建设拉花主题新居,保护拉花内涵,新民居建设讲求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多户多形,避免千村一面,千户一型。拉花在新的环境下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将拉花的起源、形式以及流传等信息以浮雕、喷绘等形式设计到新民居的院墙上,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的文化新村。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拉花文化氛围,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拉花的宣传教育工作,制定长效性机制,建设群众基础,统筹全局,充分发挥传媒力量,通过开通网上专题、拍摄记录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等,向公众介绍井陉拉花丰富的文化内涵、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及传承工作的紧迫性。举办主题展览、知识竞赛、拉花艺术节等互动活动,使人们在思想方式转变的起初就将拉花文化置于思想的主流地位。为了实现井陉拉花真正实现“根”的传承,就要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内涵传承。课题组认为,应当将井陉拉花融入到新校园新建筑中,在传承过程中,多一些内涵的传承,防止过于形式化。为了解决师承传统保守的现状,我们可以在当地建立拉花学校,使传承范围呈现面状而非点状。扩大传承范围更加有利于拉花的保护。
3结束语
如果遗弃了如井陉拉花这样的民俗文化,我们现代人会哭泣,哭泣我们为什么抹去了这些向上的精神文化,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文化点缀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如果丢失了如井陉拉花这样的民俗文化,未来人会抱怨,抱怨我们为什么要破坏这些心灵的寄托,为什么要给他们的历史文化一片空白。
我们应该站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高度上重新审视那些正在或者已经被我们淡化的民俗文化,通过新民居的科学规划,让新民居成为井陉拉花的文化符号。让这朵太行“奇葩”永恒的绽放在燕赵大地!
参考文献:
[1]全峻.民俗文化产业化方兴未艾[J].艺海,2010-01(1):1-3.
[2]陈彩虹;张小霜;任景艳.河北井陉拉花的创新与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05(1):2-5.
[3]陈彩虹.河北井陉拉花的现状调查[N].邯郸学院学报,2008-0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