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低碳发展——实证分析

作者:乜敏、赵洪海来源:原创日期:2013-07-31人气:1046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分别用EG及CPF表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EG指数与碳排放强度,所用的数据类型为年度序列,为了消除异方差,增加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数据的结果显著,分别对两变量的时间序列取对数②,记作LNEG,LNCPF。由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可知,对时间序列进行建模之前,应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通过检验,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模型才能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反应,否则,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将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使得模型回归结果有偏差,当变量非平稳时,传统的统计量也将出现偏差。目前单位根检验方法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是ADF检验法,本文将采用的ADF检验法(增广迪基—富勒方法)对LNEG、LNCPF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表2可知,在给定5%的置信水平且未差分情况下,LNEG和LNCPF的ADF统计量均大于5%临界值,存在单位根,为不平稳序列;之后,对LNEG和LNCPF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此时在给定5%的置信水平下,其ADF统计量均小于5%临界值,表明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因此,通过单位根检验可知,LNEG和LNCPF为一阶单整序列,即同阶平稳序列,符合协整分析的条件,可进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
(二)协整检验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序列在经过平稳性检验后发现序列为不平稳的但同时是单整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检验序列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协整检验方法根据检验对象可以分为EG两步法和JJ检验。EG两步法是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通过构建OLS模型对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而JJ检验法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以构建VAR模型为前提。本文将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可以得出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对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是否合理进行判断,通过对残差序列进行检验后得出残差序列为平稳的,则说明对于回归方程的设定是合理的,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如果得出残差序列是非平稳的,则说明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模型的设定有问题,产生“伪回归”。在采用EG两步法对同阶单整变量LNEG和LNCPF进行检验时,先建立LNEG和LNCPF之间的协整方程,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LNEG,对其平稳性进行检验,进而判断变量LNEG和LNCPF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表3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残差序列在给定5%置信水平且未差分的情况下,ADF统计量为-2.057 0,小于5%置信水平临界值-1.960 1,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进而表明解释变量LNEG与被解释变量LNCP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方程的回归结果可知,产业集聚程度的长期弹性系数为-2.917 2,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每增加1%,碳排放强度将降低2.917 2%,进一步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
以上协整检验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间是长期稳定的,但是如果这一系统受到外部影响时,可能会偏离长期均衡点,因此为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需建立短期动态模型。误差修正模型既能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说明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的修正机制,因此本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察其短期波动情况。通过不断调整,剔除不显著变量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由以上估计结果可知,该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从短期来看,较稳定的长期趋势与短期的相对波动共同决定了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短期内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每增长1%,同期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将降低0.690 6%。从长期来看,协整关系起到了引力线的作用,将非均衡状态调整回均衡状态,误差修正系数反映了对非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27 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调整回均衡状态,且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误差反向修正机制。
(四)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得出,制造业产业集聚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无法确定这种均衡关系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首先进行滞后期数的确定,由表4可知,AIC准则、SC准则和HQ准则均在滞后期为4时达到最小,因此选取滞后阶数4作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最优滞后期数。
在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后,对LNEG和LNCPF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知,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具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是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格兰杰原因,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不是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协整关系系数为负,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将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每增加1%,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将降低2.917 2%。
2. 误差修正模型则表明,从短期来看,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短期内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每增长1%,同期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将降低0.690 6%,小于长期均衡中的变动水平。误差修正系数表明对于非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为22.70%,短期内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是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将促进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即产业集聚促进了低碳发展。
(二)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产业集聚程度提高将促进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因此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来降低碳排放强度。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政府指引,避免盲目集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虽然可以促使碳排放强度降低,但产业集聚程度并非越高越好。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提出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指出产业集聚具有一个最佳规模,产业集聚程度过高,将可能会导致产业集聚区整体效应的降低。政府在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提高产业集聚程度的同时,政府应运用城市发展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等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向,使产业集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进行有效结合,避免盲目促进产业集聚,应充分考虑产业集聚区及周围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环境承受能力等情况,在最佳集聚规模内,适当地提高产业集聚度。产业集聚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企业集中,它需要以产业布局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及政府辅助作用,遵循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结合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相互协作、分工有序、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2. 政策支撑,提高集聚程度。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撑和服务将会对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保障土地优先供给,各地政府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纳入土地近期利用规划,特别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工业企业的建设用地和进入产业集聚区的待建项目用地要给予保障。建立健全用地控制标准和土地出让价格体制机制,不同的用地控制标准和土地最低出让价格可根据产业集聚区的计划规模确定,并可根据各地区政府的条件,从其地价的留成部分中返还一定的比例给产业集聚区开发主体;同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列入各级政府投资计划的第一优先级,给予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的有力支持。可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对于集聚区中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或者招商引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特别是能够提升集聚区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认真贯彻执行额度返还、税收减免等相关优惠税收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健康发展;还应完善金融担保体系,政府要促进资本要素向集聚产业集中,各级金融机构应以产业集聚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为金融支持的焦点,要优先为产业集聚企业提供担保。
3. 内部优化,集聚区低碳化升级。在通过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仅依靠形成产业集聚自发产生的低碳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产业集聚发展中,促使产业集聚区内部低碳化升级。首先,从技术层面上鼓励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重视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以自主创新为理念的基本体制架构,进而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材料的消耗。其次,集聚区企业在自身发展时应建立节能减排目标,开发使用新型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节约。产业集聚区的外部规模经济,以及一些优惠政策等,吸引着相关企业的加入,政府应建立企业低碳考评机制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准入机制,限制高碳企业进入,并建立健全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日常生产进行监督,定期开展由政府主导或自主进行产业集聚区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估审查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此同时将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日常生产之中,进而实现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低碳化升级。
注释:
①选取的制造业中20个行业为: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②EG指数为两位小数,为防止取对数后为负,在取对数前已先将其扩大一百倍。
参考文献:
[1]Scott,Storper.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
[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Ciccone A. Input Chains and Industrializ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3):565-587.
[4]Brulhart,M,F.Shergami.Agglomeration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ience.ETSG Working Paper,2008.
[5]周兵,蒲勇健.一个基于产业聚集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143-147.
[6]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3):70-78.
[7]雷鹏.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1):35-45.
[8]Virkanen,J.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Metal Deposition .In the Bay of Southern Finland[J].Marine PollutionBulletin,1998,(9).
[9]Fank A.A.M.de Leeuw,Moussiopoulos N,Sahm P,Bartonova A. Urban Air Quality in Larger Conurbat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J].Environmental Modeling Software,2001,(16).
[10]侯凤岐.我国区域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0-25.
[11]李伟娜.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3):47-48.
[12]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J].财经研究,2010,(9):69-79.
[13]王桂新,武俊奎.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碳排放[J].工业技术经济,2012,(6):68-80.
[14]李健,王庆山,张吉辉.区域产业集群碳排放弹性分析与路经研究[J].软科学,2012,(7):70-7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