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育视角下敦煌舞蹈的价值探究
在国家政策的建设下,人们视野重新聚焦在敦煌文化上。敦煌舞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着极强创造性、兼容性、民族性特征,是艺术创作者根据壁画造型结合当下的审美思想进行的再创作,本身具有时代特征。敦煌文化是敦煌舞蹈的“心脏”,敦煌舞蹈紧跟时代政策要求,符合“一带一路”政策的内在文化需要,为敦煌舞蹈的教育研究提供特有的价值导向。感受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习者的心灵美,行为美,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自身性格,加强人们对敦煌舞蹈文化的了解,开拓新时代的敦煌文化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品味。运用美育教育的方式,敦煌舞蹈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用其自身蕴含的力量,加强国民内在修养,凝聚人们的爱国情怀。
1.美育在中国的发展内容及特点
在国家政策下,艺术教育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中舞蹈美育具有增进身心发展、丰富精神面貌、健全自主性格等众多好处,通过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心灵美,行为美。
1.1中国美育理论根源——礼乐教化的乐舞观
中国的美育理论早在西周就已形成,“乐舞”可以说是中国美育最早的概念。在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礼”“乐”所带来的教化作用。“制礼作乐”在当时社会中盛行,通过礼乐并举促进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了人们的内心愉快和满足以至于影响了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达到天下大治。孔子曾形容《大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在孔子“仁”“礼”并重的乐舞观下,认为“乐”是“天地之和”,有着教化万民的作用,虽过分抬高乐舞的作用而陷入到唯心主义乐舞观中,但孔子在“礼”“乐”中融入了他的美育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在美育教育方面的思想基础。
1.2美育在中国的提出——健全人格的价值观
在中国现代,王国维先生是引进西方美学和美育理论的第一人,他在1903年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在1912年,中国当代第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用美育寄托人们的情感,培养人们的美好品德。他一生高度重视美育,他自己对教育上理解概括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认为在学习教育中,美育这应该被普及于每个人,值得被一生学习。美育让人学会发现美、追求美,使人体验到人性的丰富、人生的美好,使人得到灵魂上的洗礼和升华,“养成纯洁之人格”,使人学会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完美,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3中国美育的特点——陶冶情操的中和美
我国传统的美育特点是教化民众,讲究“中和”之美,这一观点在古书文献中并不少见。“中和”的观念,是培养人们的内在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提升人们的民族气息,重视“中和”也是在强调节制性,适度性,做到和谐之态。美育的中和之美是在对人的意志起到“歌以涵志,舞以养情”的作用。提升思维,陶冶情操是美育的特征,通过审美与艺术的浸润对大众进行情感上的影响,从而让情感得到升华,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的境界,在“美”的教育中,在时代的环境下,培养人的精神世界,凝聚爱国情怀。
1.4当代美育的大力推广——德智体美劳的全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家为更好的推进美育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美育教育中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让人们重视中华优良传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此加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审美品味,拥有创造思维,更具包容性。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国民的美育教育,因此,推进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拥有浓厚价值文化的敦煌舞蹈的教育,既是对国家“美育”教育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一种自我思考。
2.敦煌舞蹈的教育途径
敦煌舞不像其它舞种时间久远,是上世纪70年代出来的新兴舞种,但由于孕育出它的地方在历史上是多种文化融合与碰撞的交叉点,所以敦煌舞蹈本身拥有着独特的舞蹈艺术韵味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敦煌舞蹈的教育,有着专业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多种途径。
2.1专业舞蹈教育
在国家美育教育的重视下,开展了大量关于敦煌舞蹈的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并在高校和艺术中专组建了敦煌舞蹈专业,开设了相关必修课程,敦煌舞蹈教学成为学院艺术教学的一大亮点。在艺术附中等中等专业学校的敦煌舞课堂初步教学的阶段,要强调示范性教学和观摩式教学。在课堂中需先讲解敦煌舞蹈的风格特点、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等。通过了解敦煌文化,激发学生对敦煌舞的学习兴趣。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学生敦煌舞的理论教育,做到理论和专业有机结合,掌握敦煌舞的风格特征,从中锻炼学生表演、编创和教学的能力。在建设敦煌舞教学课程的同时,也开展了大量关于敦煌舞蹈的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在不断地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吸引人们学习敦煌舞蹈,推动优秀敦煌舞作品的传播,促进敦煌舞个性化表演方式与审美特征的传承。通过专业舞蹈教育及研讨活动的创新和传承,来彰显敦煌舞蹈“友好、互助、发展”的理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实现着多样化的传播价值。
2.2公共艺术教育
2.2.1健身舞蹈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品质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渐增长。近年来广场舞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健身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广场舞内容逐渐吸收许多新颖的元素(交际舞、街舞、民族舞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广场舞的队伍中,广场舞对新元素的包容性得到验证。不同于专业教学的严谨性,敦煌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有着简单的敦煌舞元素动作和强节奏的音乐。其目的在于强身健体,愉悦心情,对敦煌文化在群众中的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2.2校外舞蹈机构
敦煌文化吸引了各界人士关注,对于新兴的敦煌舞也受到极大喜爱,越来越多的舞蹈培训机构把敦煌舞蹈加入到机构的教学课程中。孩子的情感、意志、毅力等内在养成,也是成长中孩子心里健康的关键。儿童敦煌舞教学中,在敦煌舞活泼,愉快的教学下,引导孩子用身心去感受敦煌舞蹈极具特色的造型动作以及音乐。在其中蕴含积极向上的精神下,潜移默化训练形体、四肢的灵活以及孩子的毅力与自信心。
2.2.3普及型教育
除了敦煌元素的广场健身舞外,敦煌舞蹈所带来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课间操中得以体现。在甘肃省敦煌市某高中首次出现了敦煌舞课间操,这是敦煌舞蹈与课间操之间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课间操名为《舞美敦煌》,根据敦煌舞蹈进行改进编创,融入敦煌舞蹈标志性动作与舞姿的同时,也拥有健身操的活力。彰显着校园学生青春活力精神,也体现了敦煌本土特色。在每天接触潜移默化下,敦煌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师生热爱家乡,也给学生带来一种文化自豪感,每个人都是敦煌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3.在当代美育背景下敦煌舞蹈的价值
3.1重构中的思维提升
敦煌舞在示范,学习与创作过程中提升思维。敦煌舞蹈创作历程,其内容本身是由不同的敦煌壁画造型动作连接形成的。通过所见所想的壁画故事或画面模拟创新转变成造型,以静表动。将示范教学的内容,甚至于一种想法一种理念变为己用,就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敦煌舞蹈的二次创作,通过模仿与想象的双重结合,达到身形合一的目标。在模仿观察中,大胆创新想象。敦煌舞蹈的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模仿能力,更需要动用观察力和想象力,这决定了是否能够在常规的事物中找寻到自己创作学习需要的目标,这不单单在舞蹈上适用,在生活的各个方向都可行。在动脑思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锻炼细致的观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学会在寻找中获得乐趣。
3.2舞动中的情感抒发
自古舞蹈就有着娱人、娱神、自娱的作用,舞蹈脱离不了人,需要以人体为媒介来表达。敦煌舞蹈的教学教会人们用肢体抒发情感。虽然诗、书、画等艺术都可以承载人们的情感,但远没有自身舞动时情绪释放所来的强烈。“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教学中所表达出的价值给学习者带来了情感体验。这种学习所带来的情感价值并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事情,目的并不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专业舞者,它在过程中慢慢浸润,引导人们在舞蹈中寄于情感并正确抒发,赋予人们发现美的眼睛,提升自我艺术品位,学会感受身边事物,在学习中懂得合作精神,通过全民的敦煌舞蹈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有个人特色的审美。
3.3多元文化中的民族自信
3.3.1遗风余韵之姿
敦煌舞蹈造型千姿百态,颇具美感,主要以“s”形的三道弯身体曲线造型为基准,讲究灵活自由,形神合一,敦煌舞手式富极为丰富透露着中国独有的古典韵味,手臂柔软手腕和肘部通常呈现菱形,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壁画舞蹈造型体现当时社会的人文文化及审美观念,把壁画中的舞姿造型加入当下社会的文化思考,进行二次创作并教学的过程,也是将千百年的审美结晶向学生展示的过程。在学习中带入自己。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在敦煌文化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见识、思维和情怀,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敦煌壁画内容中,绘画民俗乐舞的场面占很大部分,经典的敦煌舞蹈作品《丝路花雨》的序幕,故事在漫漫戈壁中驼队缓缓走来,反应真实的生活场景,也体现着来自民间的亚文化。在舞剧中加入了丰富的传统服饰、民间音乐、器乐、书法方面的文化元素,从而使该舞蹈作品成为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大荟萃”。在敦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传统服饰,民间歌曲,个性极强的舞蹈动作等方面,来传递给学生当时的社会面貌,在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中,传达特殊的情感。
3.3.2仁善和谐之理
礼乐文化历史悠久,古代君主一直都把乐舞用于祈天祭祖,教化万民,宫廷宴饮,世俗娱乐。在“六艺”制定后,进一步突出礼乐的教化作用。孔子的儒家美育思想正是从“乐舞”中演变而来。孔子曾独于曾点,曾点自然和乐的审美之境的描述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国富民强、礼乐振兴的社会目标于内并在精神上超越之。仁心仁德是“承天地,和万民”的思想武器,儒家文化在我国存在已久,对于在儒家文化中浸润已久的敦煌舞,不论外在舞蹈形象还是内在文化价值,都散发着和谐,仁善的气韵。在教学中,通过敦煌舞形象与内涵双培养,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愈发明显。儒家文化一直以“和”为贵,“仁”与“善”的理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下带给人善良、和蔼、朴实、谦卑的内在影响,其宣扬的仁善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对于培养国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4与时俱进的和善仁美
张骞出使西域,自此打开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在敦煌地区不同的国家、文化、民族汇聚于此。长期的居住交往让这里形成了一种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平幸福的状态。国家内部的繁荣稳定能够对人民的思想、风俗起到引导功能与教化作用,人民对“和”的需要向往使得在社会多方面影响下出现的敦煌舞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内里也包含着以“和”为贵的社会作用,在政通人和中达到内外统一。我国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出现的时期,正是改革开放之际,是经济与思想的复兴,内容也展现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荟萃,赞扬中西方人民的亲厚友谊。轻盈飘逸的伎乐天,“s”形的三道弯身体曲线,在追溯古代乐舞的形态和文化的同时,开拓人民视野,适应当下时代。
在2020年发表的《在敦煌研究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历史悠久延续了接近两千年,涉及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是丰富而又珍贵的历史史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色彩最浓厚的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国的文明象征,还是世界的艺术瑰宝,敦煌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和”“善”为价值导向。对于敦煌舞蹈的教学来说,敦煌舞蹈是经历千年的时间洗礼,蕴含着丰富敦煌文化的瑰宝,在教学育人中,向人们传达着“善”与“和”的理念,在艺术教学中通过舞蹈,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理念输出。壁画再现敦煌舞蹈故事,舞蹈教学来给世人传播敦煌文化,内在文化开拓人们与国家的发展视野。敦煌舞蹈的底蕴经千年沉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此我们更应该去普及敦煌舞蹈,去学习传承敦煌的文化。
4.结语
在对美育教育愈加重视的背景下,敦煌文化及敦煌舞蹈所带来的价值影响不容小觑。对敦煌舞蹈教育所能带来的价值探究,其本质上也是对敦煌精神的一种赞扬。敦煌舞蹈的发源地敦煌,其本身就是各民族文化荟萃的交融点,这在舞蹈中就生成了不同于其他舞种的原始性和神秘感。使得舞蹈中产生的文化精神在“和”的内在价值上,又增加了极强的包容性、人文性和浓厚的民族性。敦煌舞蹈文化遵从着“以仁为本,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拥有儒家的“仁”“和”“美”“善”,在“和”的文化导向下拥有着兼容并蓄的思想。当代敦煌舞蹈在极强的人文性,民族性和包容性上,把和谐文化及价值观进行传递。在教学中与“美育”发展进行融合,把古代的敦煌文化精神和当代社会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促进自身的细致观察,锻炼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在舞动中体验情感的交流与寄托,在交流中使性格得以释放。敦煌是中西方文化连接的交通中枢,敦煌文化串联这欧亚大陆的精神脊梁,敦煌舞蹈的教学让人们感受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自信感,在和谐美善的精神导向中,让人们回归传统。在祥和的理念中带来心灵的平和在学习感受传统文化里,得到文化自信,以情为本,以舞传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促进敦煌舞蹈的发展,增进自我爱国之思。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