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视域下国产科幻喜剧电影研究
2022年上映的《独行月球》是近年来中国内陆少有的科幻喜剧电影,该电影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掀起了学术界对“喜剧+科幻”类型融合方面的研究热潮。李贽是中国明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童心说”的文艺思想。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有助于探索科幻喜剧这一亚类型电影的美学表达内核。“童心说”认为,“童心”是人最初的本性,代表纯真、直觉、自发的状态。“童心”不被既定的观念束缚,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李贽强调文学创作要回归“童心”,不要刻意雕琢,而要真情流露。“童心说”作为文艺理论,其核心在于提倡作品要表现真实的情感,反对做作的文风。“童心”不拘形式,关注内心真实,这为科幻喜剧电影的研究提供了视角。
“错位”童趣:科幻情境中的喜剧效果
“趣为第一”。李贽提出艺术创作“趣为第一”。结合“童心说”,可以将这种“趣”理解为“童趣”,是这一种通过情节出奇变化而产生的幽默感。喜剧中的“错位”手法也正是一种能够颠覆既定模式、违背常规的表现技巧。它通过故意制造各种不协调、突兀的效果,来达到让观众惊奇的目的,从而产生喜剧效果。“童趣”之出奇,恰与“错位”喜剧之反规范有着类似的本质。科幻电影中的虚构世界为各种“错位”喜剧效果提供了可能性。在科幻的想象世界里,一切都可以打破常规,都可能发生出奇反常的事。“童心”状态下更易于接受各种“错位”,并在震撼中获得快乐。
大小情境。《独行月球》所呈现出的“错位”喜剧效果首先来源于其科幻情境的设置。每一部影片都有其独特的情境和背景,而观众对其的欣赏和理解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欣赏经验进行的。《独行月球》所设定的科幻情境,使观众认可了一种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符合日常经验的某种微小的可能性。当观众认同了这种喜剧情理上可能性,就能代入到影片中的一系列超出常规的事件极其制造的的出人意料的惊奇中,从而使观众感到有趣。
《独行月球》设置的大情境与小情境实际上都是超出观众日常经验的。影片的大情境设置在地球的中近未来时期,人类拥有了完善的登月技术和空间站技术的时代,并预知了要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因此策划出月盾计划,用月球阻挡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而小情境是紧急撤退在月球上的一名维修工独孤月,因为写情书耽误了返回地球的火箭,被遗忘在月球基地。这个情境结构的吸引力在于:它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的假设: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类,它将如何生存?科幻情景赋予了喜剧足够的想象力,也充满了童趣动力。观众在电影虚构的“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不可能性”的“错位”体验中进入了这部电影独特的童趣魅力之中。
情节逻辑。《独行月球》中的“错位”喜剧效果还来源于充满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情节逻辑。例如,当所有人要从月盾基地紧急撤离时,独孤月沉浸在为马蓝星写情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红灯闪烁和警报鸣笛是科幻灾难片中常见的元素,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电影却插入了曼妙舒缓的音乐,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超出观众预期的是,独孤月的耳机竟然隔音效果如此好,以至于完全听不到刺耳的鸣笛。在独孤月背向观众停顿几秒的镜头设计还为观众制造了一个悬念——独孤月是否看到了屏幕中闪烁的警报?然而当他转过身来时才发现,他竟然闭着眼睛。这种喜剧性的惊奇将科幻空间的严肃性进行全面地消解,而月盾基地中的科幻空间仿佛成为了人物的大型“游乐场”,从而使喜剧效果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童趣盎然。
空间场景。除此之外,《独行月球》中运用“错位”的喜剧手法,应用在很多童趣十足的空间场景。例如,当激动人心的“追火箭”失败又遭遇陨石撞击时,独孤月秉持着有点迷信又幼稚的想法:“两颗炮弹不可能砸中同一个弹坑”,结果还是被撞飞;当独孤月以为地球毁灭时,利用基地中的物料布置了一座“灵堂”,牌位、对联、白花一应俱全,制造了“人物在哭,观众在笑”的奇妙反应;处于绝望中独孤月以“滑雪”度过无聊的时光,不小心破坏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后大喊抱歉,一个顽皮的大孩子形象赫然呈现了出来。在严肃冷静的科幻空间场景中,“错位”手法制造出的突兀感和荒诞感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浪漫”童真:科幻奇观下的喜剧美学
“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李贽在“童心说”中认为,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最富艺术价值。“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这一观点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洞察。这里的“声色”可以理解为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音乐、画面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它们都是情感和情绪的外在表现。而“性情”可以为人的内在情感。这意味着真正的艺术不是刻意制造或模仿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自然”则不仅仅是指大自然,更是指人的天性,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人的天性相一致,而不是违背人的天性。这与喜剧所追求的美学效果相契合:喜剧创作需要用恰当的艺术手法展现人物真实自发的情感,并在无形之中自然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科幻元素可以为这种喜剧性的情感共鸣增添浪漫主义的格调和气息。“童心”所强调的不设防备地流露真情,既符合喜剧对真实情感的需要,也与科幻奇观下的浪漫主义的激情追求一致。
“金刚鼠”数字形象和拟人化呈现。与原著漫画相比,金刚鼠是电影《独行月球》最别出心裁的设计,也成为这部电影最“出圈”的喜剧明星。让一只袋鼠成为独孤月在月球唯一的伙伴,令整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孩童想象中的浪漫世界。当金刚鼠的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它就代表着一种充满无限吸引力的数字奇观,也代表了科幻喜剧最独特的美学表达。形象设计前期,创作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对鼠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观特征和动作规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创作团队还使用了三维数字建模、骨骼与肌肉绑定、脂肪填充和蒙皮等技术,同时借助了虚拟场景、动作捕捉与游戏引擎技术,利用实时同步和影像的实时渲染,这些技术都让金刚鼠体态细节更逼真、肢体运动更流畅、表情变化更自然。
塑造金刚鼠所呈现的数字奇观与既有的科幻情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碰撞,它是以一种温暖的“自然美感”与月球冰冷的“非自然感”形成反差。不仅如此,导演还致力于将金刚鼠做最大程度的拟人化呈现,并赋予它聪明和暴躁的性格。电影将金刚鼠置于整个叙事高潮的关键节点,与主人公独孤月产生了深刻的情感羁绊与纠葛。独孤月与金刚鼠打架、聊天、开车、“奔月”、相爱相杀的情节奇幻浪漫,又充满了童真喜剧效果,同时更让观众逐渐认同了金刚鼠就是独孤月在月球活下去的情感支撑。
视听节奏和情感“呼吸”。除了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奇观,作为电影艺术特有的视听手段同样能够创造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奇观。而这种奇观是通过作用于观众的生理层面,产生节奏波动来触及心理层面的。《独行月球》充分利用电影画面和声音的配合,不仅实现了主人公情绪的自然流露,更带动观众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在开场30分钟内,观众随着独孤月体验了内心情绪180°的跌宕变化。这里所用到的视听技巧具有一种如同呼吸起伏般流畅的喜剧节奏感。当独孤月从镜子中不经意瞥见火箭升空,舒缓的音乐立刻转为紧张的警笛,以人物为中心的同轴双向变焦镜头精准地表达出独孤月的情绪由自得转向惊讶。剪辑节奏加快,省略了走出房间、找车、上车和开车的动作,直接转向了月球车飞奔而过的镜头:起幅采用了极度的仰视角度,落幅由长焦转为广角,表现月球车远去尘土飞扬。这个镜头的运动不仅展现了科幻空间,更突破了日常经验视角,激发了观众的肾上腺素,把情绪推向了紧张的极限。电影节奏的精髓在于精准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过度的紧张势必使观众跳脱于情节之外,而《独行月球》用宏伟的科幻场面巧妙地用充满童真的喜剧笑料调节了这种紧张感。“还好大部队在”,独孤月刚松了一口气,紧接着观众就看到“五只火箭一同升空”。“五只火箭一同升空”这一镜头既展现了罕见的科幻奇观,又包含了人物被“光速打脸”的喜剧效果。电影还用独孤月鲜亮的黄色宇航服与科幻空间中大面积的冷色调进行对比,在视觉上增加这种冲突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场戏后面段落的节奏感与上述段落如出一辙——独孤月的“主观镜头+快推效果”表达他发现了还有一只火箭没有起飞,人物内心充满希望,情绪舒张;用“中间留空+两边占满”的构图戏剧性地呈现两个宇航员因为落枕看不见“落了个人”,喜感之余又产生紧张感,情绪收缩;独孤月追逐火箭进入白热化阶段,月球车腾空,慢镜头将奇观瞬间拉长,悠扬的古典音乐响起,情绪舒张;透过火箭舱窗户远远看到独孤月落入陨石坑,最后一只火箭腾空,“这还一个人呢!”独孤月悲鸣加镜头的俯冲,情绪收缩;陨石坠落,大远景中独孤月被炸出陨石坑,被弹出数米远令人忍俊不禁,醒来之后还骂骂咧咧地抱怨,情绪舒张;头盔映衬出地球被击中,高速环绕镜头下独孤月表情惊恐,随着“黄河的水干了”音乐节奏,三个跳切镜头将情绪代入人物“孤独、悲惨、绝望”的状态中,以情绪收缩结束该段落。
通过分析《独行月球》的开场片段,我们得以窥见该电影精湛的视听技巧呈现出了独特的科幻奇观,并借由这种奇观创造出了“呼吸感”和“自然感”极强的喜剧电影节奏。在这些镜头和情节设计中,主人公情绪变化幅度之大,令人更能体味喜剧效果中的童真。我们还可以发现,每当情绪进入收缩状态,都是喜剧笑料在支撑并恰如其分地掌控着其起伏的幅度,电影人物的情感获得了自然流露,观众也在担心和发笑之间获得了浪漫主义喜剧精神的洗礼。
“超越”童心:科幻外壳内的喜剧精神
“夫童心者,真心也”。李贽在“童心说”中强调“童心”即为“真心”,这是一种纯洁无瑕的心态,未受所谓“道统”思想的侵蚀,是人的天性和初心。 “童心”代表了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失去这种真心,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李贽提倡以“童心”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真心”是建立在人以纯粹自然欲望为目的的基础上的,也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除了外在形式,“童心说”还更关注内心世界,突出体现在正视人的自然欲望与缺点上。这与喜剧在人物塑造中追求内心真实、解放人性的精神有共通之处。喜剧通过各种手法揭示人性多面的真实,这来源于“童心”的赤诚本性。
“高大上”与“接地气”的碰撞下的“中间人”。《独行月球》用炫酷而“高大上”的科幻外壳,与开心麻花式的“接地气”喜剧精神锻造出了一个充满“童心”的“中间人”形象。首先,主人公独孤月的身份就具备了“高大上”与“接地气”两种特质。宇航员对于观众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高大上”的职业,从整部电影来看,独孤月有较好的专业背书,是一个经验丰富、动手和学习能力极强的宇航员,但是他却可以为自己的“心上人”马蓝星,甘愿做一个“接地气”的、默默无闻的维修工。独孤月与马蓝星巨大的身份差,不仅让整个故事潜藏了巨大的喜剧张力,更将宇航员这一神圣的职业拉出神坛,使其更接近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职业,继而观众对独孤月“中间人”的形象的认同才能有一定的根基。
其次,独孤月的“中间人”形象超越了类型片的扁平化、公式化、套路化的限制,丰富、多面的性格彰显出了更具有中国文化与智慧的亲切质感。电影并没有像美国好莱坞一样,将独孤月塑造为一个完美无暇的超级英雄,而是尽量地将人物的行为和动作置于看似虚拟但沉浸感极强的科幻情境中,迫使人物在足量的戏剧矛盾、挣扎等力量对抗后中作出抉择。这样做不但增强了喜剧性的张力,以故事与情境引导下的人物行动会更有说服力,人物形象也更为饱满。在这个基础上,观众才能真正与人物实现共情和认同。
观众为什么可以接受独孤月自恋、懒散、中二、嘴硬等缺点,还能相信这样一个满是缺点小人物能成为英雄——作为月球和地球的“中间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基于前面的各种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各种铺垫,认同了这个“高大上”的科幻情境。但更重要的是,在独孤月一次次“做还是不做”、“救还是不救”、“走还是不走”的抉择中,插科打诨式的喜剧笑料既肯定了个人纯粹欲望的客观存在,更真实地呈现出独孤月对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关系认知转变的完整过程。由此,独孤月从“接地气”的小人物蜕变为“高大上”的英雄便随着“中间人”这一概念的升华,获得认可。
简单朴实的小人物打破了科幻电影中英雄主义的传统形象,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融入宏大的想象背景中,形成强烈反差,呈现出一种宝贵的、富有童心的喜剧效果。科幻外壳下的喜剧精神也超越“童心”,助推了电影的反传统、解构性质。“高大上”与“接地气”的碰撞,也形成了科幻喜剧作品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核。
结语
《独行月球》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这种类型在市场上的吸引力,更展示了其在艺术表达上的潜力。国产科幻喜剧电影的崛起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独行月球》的深入分析只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开始。随着更多此类作品的出现,对其艺术价值、创作技巧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将更加丰富和深入。未来,学者们可能会从更多的角度,如跨文化比较、社会影响、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等,来研究国产科幻喜剧电影。国产科幻喜剧电影类型的学术研究有望在未来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为全球电影学术界带来新的启示和贡献。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