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视域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实践育人创新路径研究——以保山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保山学院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辅导员团队实践育人工作为出发点,聚焦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艺术赋能+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多元实践平台、深化校地融合及典型示范引领等策略,可有效解决艺术生社会认知不足、综合素质薄弱、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实现专业能力与价值观培育的协同发展。本研究可为同类地方高校艺术生思政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艺术专业;辅导员;艺术赋能;思政教育;实践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部署,将美育置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1]。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理念正重构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这种时代转向对艺术类专业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美育优势,又要破解艺术生群体的特殊教育困境,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地方高校艺术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二重性特征。一方面,其专业特质赋予其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与强烈的创新意识,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社会实践场域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重技能轻人文的培养惯性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文化底蕴薄弱、社会责任感淡化等问题。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院校,受制于地域区位与教育资源限制,传统说教式思政模式与艺术生思维特征、行为方式间存在明显张力,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如何将艺术教育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成为破解地方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困境的关键命题。
保山学院作为滇西边境应用型高校,该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辅导员队伍立足“艺术赋能+实践育人”创新实践育人路径,构建起专业创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系统。通过打造“非遗传承+思政”“红色艺术+党建”“生态美学+乡村振兴”等特色项目,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展演、服务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从理论灌输向美育浸润的范式转换。这种创新实践为边疆地区艺术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也折射出地方高校通过特色资源转化实现育人模式突围的示范价值,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挑战
(一)群体特征分析
艺术类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认知与行为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专业烙印与内在张力。首先,专业认同强与文化基础薄弱的矛盾性突出。艺术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但缺乏通识教育训练,文化基础相对薄弱[2]。
尤其是人文通识课程参与度低,导致学生文化积淀不足。以保山学院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为例,调研显示超60%的艺术生对地方民族文化、红色历史缺乏系统性认知,艺术创作常陷入“技法精湛却内涵空洞”的困境。其次,个体意识凸显与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冲突性显著。在长期专业训练下,高校艺术生们逐渐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表达自身感受,富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养成了色彩鲜明、锋芒毕露的个性[3]。对集体利益、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例如,该校2024年学生社会实践数据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公益性活动参与率较其他专业低,反映出社会责任意识的薄弱。最后,创新思维活跃与政治素养不足的二元性并存。艺术生思维发散性强,善于突破常规,但对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调查表明,该校仅38%的艺术生能准确阐释“以美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折射出价值引领的迫切需求。
(二)教育管理痛点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和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艺术类学生的独特属性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形成多维挑战。其一,传统思政模式与艺术生接受习惯的适配性问题亟待破解。单向灌输式理论教学难以契合艺术生感性化、体验式的认知特点。其二,专业实践需求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协同性问题日益凸显。艺术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往往将实践窄化为技术提升,忽视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融合。例如,该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在乡村振兴服务项目中,初期多聚焦设计视觉呈现效果,而对文化内涵挖掘、生态伦理等深层问题关注不足。其三,个性发展诉求与集体价值引领的平衡性问题成为管理难点。因此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辅导员,需在尊重艺术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艺术赋能+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以保山学院艺术设计与珠宝学院为例,该院辅导员队伍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专业服务力、社会实践力等全方位改革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协同专业教师挖掘学生专业优势实现艺术赋能的价值,引领青年学生聚焦校地融合最优示范校,在建设高黎贡山脚下最美高等学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展示祖国西南边陲最好国门大学学子风采。
(一)文化浸润:地域思政资源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
以地方文化为内核,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通过开发“传统手工艺数字化”等课程思政项目,将滇西非遗文化、红色历史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推动学生从技艺传承者向文化传播者转变。该校艺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指导学生将地方名人故事、民族纹样转化为珠宝雕刻、旅游工艺产品,实现文化资源向创意产业的转化;组建辅导员团队成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拍摄辅导员思政微课堂《工匠精神·历久弥新》《雕琢——开在云端的劳动课》等微视频,入选《学习强国》地方平台,用事实破解艺术生“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更使地域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

图2.1 辅导员工作室美育实践活动
(二)平台驱动:多维实践载体激发学生发展动能
构建“竞赛+科研+展演”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推动学生将艺术创新与科技、社会需求结合;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创项目、校企合作课题等,强化学生研究能力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以校内外艺术展赛、创作工作坊为载体,搭建成果转化与展示平台。2023年,该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中斩获省级二等奖,获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立项,学生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展赛荣获银奖以上奖项若干。
(三)校地协同:社会责任培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建立“校地共建—项目驱动—成果反哺”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社区签订实践协议,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墙绘、环境规划、非遗活化等实践项目,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场域。
该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连续四年组建11支由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指导的社会实践团队,助力完成4个美丽乡村建设、1个全国文明村审核及1个4A级景区创建,获评省级优秀团队2个、校级优秀团队4个;2023年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在云南省路演答辩中位列全省第一,2024年志愿服务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让学生实现从自我表达到社会服务的价值跃迁。

图2.2 乡村振兴墙绘艺术实践活动
(四)榜样引领:师生共同体建设与价值认同强化
以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组建“艺心为你”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围绕“四个一”建设思路(聚焦一项职责、解决一个问题、构建一种模式、发挥一种作用),通过教师示范(如“云南好人”“最美辅导员”评选)与学生典型培育(如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诚信模范),形成以师带生、以生促生的良性互动。基于符号互动理论[4],师生榜样通过日常互动与符号传递(如荣誉表彰、事迹宣讲)构建集体认同。例如,刮擦豪车后主动担责的学生案例被广泛宣传,成为诚信教育的活教材,推动学生从旁观者向践行者转化。辅导员工作室成员通过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诚信担当等价值观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行为符号,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行为内化转化。
三、育人成效与启示
(一)育人成效
1.文化自信培育:地域文化实践成为思政教育的核心载体。学生通过“滇西抗战主题文创创作”“非遗手工艺数字化”等项目,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内涵,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使家国情怀的培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建构。实践证明,该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中参与项目的学生对地方文化认同感明显高于未参与项目的学生。
2.职业认同深化:工匠精神培养打通艺术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路径。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框架下,通过社区墙绘、农产品包装设计等项目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使学生从技术操作者升级为文化传播者。这种“技术+文化”的双轨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从设计稿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技能,更通过参与真实产业项目,深刻理解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
(二)推广启示
1.尊重艺术生主体性是模式推广的前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摒弃单向灌输的说教式思政,转而通过艺术创作、展演等具身体验,实现价值引领的无痕渗透。“红色艺术+党建”“生态美学+乡村振兴”等项目的成功,印证了“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有效性。
2.构建“专业实践-价值观塑造-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育人生态是模式见效的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挑战杯”“大创项目”等平台驱动专业实践与社会需求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校地协同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发乡村振兴项目,推动学生从自我表达转向社会服务。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保山学院艺术类专业思政工作的实践探索,验证了“艺术赋能+实践育人”路径在地方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通过文化浸润、平台驱动、校地协同与榜样引领四大路径的有机整合,实现了专业实践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融合。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是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破解了地方高校资源约束与艺术生文化认同薄弱的双重困境;二是通过“艺术+思政”的场景化实践,推动价值引领从理论灌输向美育浸润的范式转换;三是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形成“做中学、学中悟”的良性生态。然而,该模式的持续发展仍需依托制度保障,如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完善校地协同模式等,以防止育人成果的碎片化与短期化。
(二)未来展望
在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艺术类思政教育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1.技术融合:构建虚实共生的育人场景
借助元宇宙、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构建虚拟红色文化展馆、非遗数字化创作平台等新型实践场域;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学生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生成兼具文化内涵与时代美感的艺术作品,实现技术与价值的协调统一。
2.机制创新:构建动态协同的育人体系
推动“艺术赋能+实践育人”模式从项目驱动向制度驱动升级。一方面,建立“专业实践-思政评价-社会反馈”联动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乡村振兴项目成果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校地协同机制,通过校政企三方协作,搭建艺术赋能横向联动实践平台,形成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3.理论深化:探索艺术思政的学理逻辑
未来可结合符号互动、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剖析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传递机制。例如,研究民族纹样、红色符号在艺术生价值观形塑中的作用机理,或通过实验分析手段,量化美育浸润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强度,为艺术类思政教育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保山学院“艺术赋能+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显性成效与隐性价值的双重突破,以地域文化为纽带激活思政教育的生命力,以多元实践为载体实现“五育并举”,以师生共同体为依托构建价值认同,回应了“以美育人”的时代要求。实践表明,地方高校完全可以通过特色资源转化实现育人模式的突围。未来,唯有持续推动“艺术+技术+制度”的三维融合,方能真正实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终极目标。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