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在农村中的传播与推广
对农新闻节目以反映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为特色,在对农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聚焦三农》栏目不仅担负着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社会责任,更是我国深入探索三农政策、与农民群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信息平台。
一、对农新闻节目的历史发展
对农新闻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对农栏目以提供信息为主,缺乏“新闻性”,如1984年安徽电视台创办的栏目《致富之路》和1989年辽宁电视台创办的《黑土地》等等,主要目的是向农民传播农业知识信息;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综合性的、有地方特色的对农新闻栏目如山西电视台的《黄土地》,云南电视台的《红土地》等等,不仅传播农业知识信息,还通过关照农村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为广大农民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三个时期是进入21世纪初期,专业农业频道开始出现,除了央视七套外,还出现了6个专门的省级农业电视频道。在这一新时期,2004年中共中央首次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到2016年底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国家对农节目的重视程度和节目的丰富程度与日俱增。因此,反映“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对农新闻栏目不断建立起来,逐渐从对农科教、对农服务中分离处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新闻栏目。
二、CCTV-7《聚焦三农》栏目
(一)栏目概况
《聚焦三农》开播于 2003 年 11 月 3 日,是目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频道的唯一的新闻类深度报道节目。节目本着“关注三农、关注根本”的宗旨,开播以来,以关注“三农”问题的人为主要收视对象,包括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基层干部、地方领导、“三农”专家等等,把节目内容定位在报道和解析三农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及时准确地为农民解读中央政策,特别是关于扶持农业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减负、抗灾救灾等重大信息,同时关注各地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等等。2013年10月18日《聚焦三农》官网网站正式在农视网开通,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便捷的节目收看平台以及更开放的互动平台。
(二)内容构建
《聚焦三农》每期的节目时长为20分钟左右,每期都有一个聚焦点。围绕这个聚焦点展开深度报道,随后结合涉农时事进行农事新闻播报。
1.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时长通常在10分钟以内,涉及三农的各个方面,从生活生产到农民工日常生活,2017年5月23日开始全新推出了“扶贫周记”系列深度报道。
在深度报道的新闻构建上,从引出事件到解决问题,《聚焦三农》栏目会进行全面的纵深调查,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进行调查访问,以求深入、透彻地了解事件的影响和来自各界人士的意见。
从深度报道的地域覆盖面来看,基本选择了我国具有特色的农作物产地和农民工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一周连续五天的报道没有重复选择某一地域,在新闻素材的地理纬度上也非常地丰富。
2.新闻快讯
除了深度报道,为了丰富栏目的新闻性,《聚焦三农》会针对近期发生的农业时事和农业资讯做一些新闻快讯,把节目报道的视角进一步扩大,提供给观众的信息量也就更多了。
新闻快讯主要聚焦近期的农业时事,以2017年5月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博会为例,《聚焦三农》栏目连续三天对它进行了追踪报道,从宏观上的茶博会现场报道以及微观上的对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观察,给了观众体察我国茶叶产业和文化的丰富的维度。5月22日的节目中,《聚焦三农》也为观众解读了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的关键词:质量型增长、品牌型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农业的基础硬件设施的重要性。
3.专题报道——“扶贫周记”系列片
近年来,“精准扶贫,脱贫奔小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扶贫工作也已进入脱贫摘帽的关键阶段。从5月23日起,《聚焦三农》推出系列片“扶贫周记”,这一期的节目,记者周玉蹲点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的广西百色田东县,这是一次真诚的记录,也是一种客观的观察,摄制组从策划到拍摄完成历时半年,栏目组的记者走遍田东县所有乡镇,搭起帐篷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他们的贫困现状,感受他们的精神面貌,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在系列片的末尾,《聚焦三农》栏目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外部资源缺乏,有的是自身能力缺乏,有的是因为疾病。要精准扶贫,首先要了解贫困的原因,用贫困户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发现贫困的具体原因,然后才能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那穷根给拔了。《聚焦三农》的系列蹲点报道,也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具体地了解贫困户的难处,让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来帮助他们把穷根拔出来。
(三)表达方式
《聚焦三农》因为其特殊的栏目定位,信息表达方式必须紧密贴合农民观众的生活实际,考虑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将三农信息传达给受众,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演播室与农村实景镜头
《聚焦三农》在演播室的镜头时间比较少,这是因为符合受众需求的涉农新闻报道很难在演播室通过主持人直接播报的方式完成,必须通过呈现农业实景、农产品的实际生产场所来实现。栏目的镜头总是对准农民的真实环境,拍摄农民的体力劳作和真实的生活状态,实际记录农民的话语,用现场采访、现场实录的方法构成每一组新闻的主题,演播室的主持人只是起到了提纲挈领、自然过渡的作用。
这样的表达方式避免了只有在演播室的呆板和无趣,通过呈现现场实景可以拉近节目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当湖南本地的油菜种植户看到电视实景时,会产生强大的共鸣效果,促进该节目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涉农新闻的真实性、亲切感也就体现出来了。最后演播厅的节目主持人总结问题、并在大荧幕上显示问题的解决途径,非常清晰明了,让受众结合实景拍摄更好地理解三农问题的本质,并且可以从中汲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和相关经验。
2.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故事化叙事指的是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电视画面、现场解说和字幕以及其他视听效果结合起来,将当事人、记者和专家的观点融入一个整体事件中。用细节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用冲突展现当事人的经历,用结构形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受众的视听期待,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聚焦三农》节目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运用的非常广泛,常常以一个个体的视角出发,跟随他的脚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记者亲身体验
体验式报道已经在新闻行业中屡见不鲜了,从传统的记者作为完全的“旁观者”到现在的直接参与,给观众的感受是从“他(新闻当事人)”做了什么到现在可以直接看到“我”感受到了什么。
如《聚焦三农》节目推出的新系列片“扶贫周记”,记者深入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可以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难处,使得整个新闻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四)栏目优质活动
《聚焦三农》栏目有一个特色活动,就是自2005年以来每年一度的CCTV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这个活动推选出了袁隆平、莫言、吴仁宝、李登海、陈士渠、陆永康、马复兴、唐山十三兄弟等一百五十多位三农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彰显了人物的高贵品格和时代精神,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农人物推介活动所关注的人物和时代精神,受到有关国家领导人、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社会认知度也逐渐上升。
三、《聚焦三农》栏目的对农传播策略
作为一档专业对农的栏目,《聚焦三农》首先秉持了对待农村地区公平的态度。长期以来,城乡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人们形成对农村落后、缺乏教育文化的刻板印象。节目始终客观地对待三农问题,从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报道新闻,而是真正深入农村地区,传达出对农民真切的关怀。
第二,《聚焦三农》的制作团队对“三农”政策和中国对农新闻的现状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控。节目对国家每次的三农一号文件都做出详尽的解析,分析出问题的焦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报道。栏目的制片人钟倩是国家一级导演,曾经参与广电总局部级重大课题《对农电视的困境与突围》研究,对于现阶段的对农新闻传播有着深刻的理解。
第三,《聚焦三农》栏目的节目语言质朴、直率,贴近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农村生活中生活化的特点,但是用语也不是过于口语化,在进行必要的提炼和加工以后,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在自然流畅中体现出新闻的规范性。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