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人民网》高校毕业生就业报道的框架研究

作者:姜瑞,吴若兰来源:《视听》日期:2018-11-22人气:1102

框架理论缘起两条线索:社会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按照瑞兹(Reese)的研究,当前的新闻框架定义有所差别,第一种为偏向新闻框架所致传播效果的定义,以恩特曼的观点为代表;第二种为将新闻框架解释为偏向“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以盖姆森的阐述最为典型;第三种倾向则认为其为有规律的筛选手段,亦即人们用来认识与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在归纳上述三种定义的基础上,孙彩芹将新闻框架定义为:“一种认知、呈现事物的架构,经过对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凸显特定内涵,表达某种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反映特定的文化价值。”

一、文献述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报道的新闻框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持续上升状。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群体不仅数量庞大,且情况复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新闻报道开展的研究较为多见,关涉该议题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开展的,也有少数研究着重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探讨。如罗珊以“大学生就业报道”为载体,探讨了《人民日报》此类报道中的偏差问题,并提出需要从“疏”、“快”、“察”、“情”四个方面改进社会问题报道。同样借助框架理论视角,李熳以《中国青年报》为样本框,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但较为可惜的是,尽管计量科学,该文并未对此类报道的框架进行明晰的区分与界定。还有一些研究则集中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报道中的误区与规避策略。也有一些研究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出发,着重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报道中的潜在歧视问题。虽然学界对这一议题所做研究甚多,却缺乏框架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检视与反思,大多也未能提供切实的报道框架区别,导致理论框架的视角稍显缺失,因而也未能为新闻媒体报道此类议题时规避窠臼提供咨鉴。

二、研究说明

人民网系《人民日报》建设的专业新闻网站。上市以来,人民网发展迅速,建成了一批特色新闻报道与评论栏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人民网所设搜索引擎,可提供在《人民日报》报系(计18份报刊与一些专设新闻网站,其中既有党委机关报刊,也有都市报)以及人民网的全面检索,使用方便。

通过人民搜索,将时间限定为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以“高校毕业生”等作为关键词,检索可得1552篇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对检索结果进行审读,挑选“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内容占据全文50%以上的文章进行考察,归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报道的若干新闻框架。

三、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在高校毕业生报道中,新闻框架较为普遍的存在。且因刊发单位与其受众定位的差别,在新闻报道中,各类新闻框架虽有杂糅,但总体呈现较为明显。总结起来,以下几种新闻报道框架是最值得关注的。

(一)政策框架

政策框架是以传播、传递、分析、解读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政策为主的新闻报道视角。这类框架较多的出现在各类报刊的报道之中。具体而言,这类报道还可以分为两个视角:宣教视角与帮扶视角。

宣教视角注重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如近年,一些城市开展“抢人大战”,将落户的标准降低至专科毕业生乃至中职毕业生,这类新闻极其大量地涌现,如2017年10月19日的《“送房”“送钱”“送户口” 二线城市上演“抢人大战”》。这类报道注重对地方政府“抢人”策略和政策的宣讲,却基本不涉及关涉决策的依据和过程。这类报道多数并不对与吸引人口流入相关的经济因素的解读与分析,少数质疑的声音也仅存于一些报刊的评论之中。如2018年03月07日的《“抢人大战”确实该降降温了》等。新闻事业具有指导性,新闻报道不应仅是“大喇叭”,而应当是分析者、解读者。

帮扶视角则注重对高校、地方政府与国家队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政策的报道。这类报道有一部分属于高校形象宣传报道,也有一部分属于对政府工作的褒奖性质的宣传,也有出于树立帮扶典型的需要。

(二)专业教育框架
与政策框架不同,专业教育框架侧重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诸方面的反思,包括专业设置、高等教育的初衷、本质与预期成果等各个方面。这类报道大量地存在于文化、教育类报刊,或是报刊的理论版中。如由《中国文化报》刊出的访谈报道《画出来的故事更精彩——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大展带来的启示》,该报道对我国插画专业的设置、发展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的突破口和创新点都有所反思,还对当前的“西方中心”判断标准提出质疑。再如《城乡大学生求职差别有多大》一文,基于社会资本与社会流动的视角对城乡大学生求职差别进行考察,并对高等教育进行思考。可以说,政策框架下的帮扶视角,还是宣教视角,均与专业教育框架有较大区别。这类反思性的报道是十分重要的!

(三)社会焦虑框架

社会焦虑,是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从早期对各类“鸡汤文”的反讽,到今天自媒体上的“抛弃体”,都是社会焦虑的媒介再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报道中,社会焦虑被广泛的传播和贩卖。较为可取的是,不少报道在呈现个人努力的基础上,对努力、成功、人生价值与意义等内容进行解读,有助于疏解社会焦虑。如光明网刊发的《八成受访者感到“毕业焦虑” 毕业生在烦恼啥?》,便是好的证据。再如每年三、四月间,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阶段的诸多报道,同样有不少是对转型社会催生的不合理的、盲目的社会焦虑的解构与疏解。

(四)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所涉报道多是对社会生产、生活中常识的提示。这一框架注重对就业与择业知识、常识以及毕业初期相关知识的解读。如近年来涌现大量高校毕业生租房被骗案例,媒体希冀通过报道来提醒缺乏社会经验的应届毕生提高对社会风险的警醒、判断与认知。也有部分报道侧重对毕业生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以及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提醒毕业生重视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之处。还有对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以及年龄歧视等问题开展的报道,同样属于针对常识问题的媒体表达。

四、讨论

从议题选择层面上看,新闻报道力争疏解社会焦虑、传递就业与创业信息等,较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视角上来看,这类报道多采用至上而下的俯视视角,将议题固化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报道主体的声音却被忽视。就业问题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议题,如何良好的发挥大众媒介的功用——传递真实的就业信息、审视就业环境,以实现和促进社会的良好互动,是新闻从业者与研究者都需要深入考察的议题。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