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动物标本的管理和养护
综合博物馆藏品种类丰富多样,其中自然类标本是馆藏藏品种类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古生物、石器、古植物、岩石矿物等标本。动物标本是自然类标本中的有机体标本,在展览、科研、收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生物学分类、生态和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标本收藏入库,经年累月,随着环境变化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自然劣变现象。动物标本能否长久完好保存是藏品保管管理工作的难题,藏品管理者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养护方式,才能在预防、保养、修复等工作中延缓动物标本的自然劣变和延长标本的使用寿命。
一、动物标本的管理
(一)信息管理
博物馆的动物标本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分为剥制标本、浸泡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和玻片标本。动物标本制作完成后,经过技术人员鉴定制作合格的藏品就入库存放。入库前,专业技术人员分门别类对标本进行信息鉴定,填写移交标本的入库凭证清单。清单列项有:藏品总号、采集号、标本名称、学名、数量、采集人、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等,每一项信息都要填写正确完整。移交完成后,库房保管员根据入库清单填写代表标本“身份证”的藏品信息记录卡片,登记入库总账和分类账,以及录入数据库信息录入。入库的标本还贴有专属的标签,详填总号、分类号、中名、学名等信息。有了标签就可以分门别类存放于标本室。动物标本室分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昆虫等标本室。每个标本室根据标本的保存特性配置不同质材的标本柜,调整适宜的温湿度改善存放环境有利标本保存。动物标本用于展览和研究时,借出部门或借出人要办理相关借出手续,须出示单位领导的批文,并将填写好的提取藏品凭单,呈本馆领导批准签字后交保管部门负责人,经验明符合许可后方能办理提取手续。归还的标本经库房管理员检验标本没有残缺损坏,保持出库完好状态才可办理移交归还手续,填写归还清单一式两份交由各个部门留档保存。每份藏品标本在入库、借出、归还等过程遵守《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管理规定,切实保障藏品标本的安全。
(二)库房管理
动物藏品标本入库管理是标本保存的关键。库房要保持干燥、通风、清洁、防潮。有条件的配备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和防火报警设备。动物标本存放的标本柜应根据标本的特性、形状、大小进行合理设计。标本柜应选用防火、防潮、除锈的特殊材料制作。动物标本按照分类编号,在标本柜贴好分类标签,按照标本标签的存放位置信息分门别类陈列标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浸泡标本应浸泡于含有75%的酒精溶液或10%的福尔马林溶液的大小适宜的玻璃瓶内,浸泡液体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刚刚浸泡过标本体以上为好,用凡士林涂抹瓶盖的内圈密封瓶子,避免空气进瓶子侵蚀浸泡的标本。哺乳类标本如猴子、狮子、猎豹、豪猪等剥制皮毛标本应放置于空间大小适合、防尘、防潮的密集柜或开放架上。昆虫类标本放置于密闭防尘的防腐处理的密闭柜中。库房管理员每天巡查库房,观察库房的温湿度变化填写“库房温湿度变化表”,检查各类标本是否有发霉、虫蛀及表皮损坏现象,管理员把每天的检查结果填写到“库房日记表”,部门负责人根据“库房日记表”对库房的环境和标本的异常变化采取应对措施和相关工作。
二、动物标本的养护
(一)标本损害原因
动物标本损害原因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有两大类:
1.环境因素
动物标本是有机质标本,暴露于空气中,在温度、湿度、光照、微生物、灰尘等自然环境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发生自然劣化。四季气温变化,库房的温、湿度也会引起库房环境发生变化。温度过高,剥制标本的表皮会流失水分而破裂损坏,没有处理好的表皮油脂会渗透出来,发出难闻的腐臭气味。蝴蝶、蜻蜓、蝉等昆虫标本会随着温度升高,轻盈单薄的翅膀干裂而碎裂损坏。浸泡标本会随着气温升高,浸泡液发生化学反应防腐失效,浸泡标本腐蚀损坏。梅雨天气,库房环境潮湿阴暗,空气中的水分子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便利的环境。猕猴、黑熊、灵猫等剥制皮毛动物的表皮毛潮湿霉变。蜣螂、蜘蛛、黑斑叶甲等昆虫标本由于霉菌侵蚀,体内滋生虫卵。库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干净,避免灰尘的覆盖。灰尘除了对皮毛动物有磨损破坏外,和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对动物标本进行直接破坏。
2.人为因素
博物馆的动物标本有多种收藏方式,有采集、购买、捐赠、征集等方式。不管哪种收藏方式,入库前都必须经技术人员检验产品合格才能办理相关入库手续。如果技术人员没有严格把关,没有严格执行入库质量标准就批准标本入库,这对动物标本入库的后期保管养护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质量安全隐患。如果在制作标本过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不过关,比如处理剥皮动物的皮下脂肪不够完全彻底,皮内填充物的防腐防虫害工作不到位,标本皮毛、羽毛清洁消毒不到位,易生虫腐烂而损坏。两栖、爬行、鱼类等浸泡标本的防腐浸泡药液配比有误差或用药错误,瓶盖没有拧紧而使防腐液挥发或空气进入瓶子使防腐液性能降低,这些错误的操作极易引起浸泡标本的腐蚀损坏。当有动物标本借出时,工作人员没有拿轻放而造成的标本损坏。标本在展览陈列摆放或搬运过程中遭受的碰撞摔裂。因此,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加强保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动物标本管理和养护工作的前提基础。
(二)标本养护
1.入库养护
动物标本不管是征集、购买、捐赠等方式的新收藏入库还是借出研究或科教展览的归还入库,标本表面会沾覆各种微生物、细菌,体内滋生虫卵或虫害。如果不杀虫灭菌处理就直接入库保存,有问题的标本容易污染库房的环境,危害其他的藏品标本。所以入库前的动物标本要经过杀虫灭菌处理。常用的方法是置于单独的标本室放置药物密闭熏蒸。别的处理方法有低温冷冻法、直接喷杀法等。标本消杀灭菌完毕需放置一段时时间让药味消散才可入库放置。避免药物对库房环境污染以及工作人员身体影响。
2.日常养护
库房环境对动物标本保存至关重要。以上论述温、湿度、微生物、灰尘等自然环境影使标本自然劣化影响其保存寿命。工作人员每天检测库房的温、湿度变化,采取通风、除湿、防尘等措施,让库房保持“稳定、洁净”的环境,延缓动物标本的自然劣化,延长标本的使用寿命。目前采用调湿剂、吸附剂等被动调控功能材料,以及空气净化器、除湿机等主动调控装置来控制动物标本保存微环境。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配备无线环境监测系统和调控系统实现环境控制与调节,很大程度改善动物标本的保存环境。定期检查标本,检查剥制、干制标本是否有虫害侵蚀现象,检查浸泡标本是否有腐烂现象以及浸泡的防腐液是否减少而影响标本保存,检查放置标本袋内的樟脑丸等药物是否充足。如果发现标本周围有粉虫掉落或虫害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目前采用的标本害虫防治的方法有:1)化学方法:药物熏蒸、直接喷杀、挂袋法等。2)物理方法:低温冷冻、烘箱加热、低氧防治、二氧化碳防治法等。化学方法杀虫快速、效果显著而且可以大批量处理,但缺点是化学药物对环境污染,对人体和标本造成危害。物理方法对环境、人体、标本安全,但消杀不彻底,不能有效防治虫害。工作人员要根据标本实际情况选取既能防治虫害又安全的防治虫害方法。
三、结束语
动物标本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管理人员要常年累月的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掌握标本保存的方法,改善标本的保存环境。学习掌握国内外先进、有效、环保的防治虫害的治理方法,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养护方法。同时大力提高虫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开展标本防治虫害方法的研究,探索动物标本的安全保存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佳方法。让动物标本更好地服务于展览、教学和科研 , 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