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舒先生的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阐述
李亚舒先生的生平贡献及科学翻译学
李亚舒作为一名著名翻译学教授,其提出的科学翻译思想别具一格,内容全面翔实,为我国科学翻译理论的进一步以及科学翻译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翻译领域的进步发展。李亚淑教授在对《中国科技翻译》办刊理念与栏目设置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需要立意明确,选择合适的角度,将日常所学知识应用早论文撰写中,且为师生论文撰写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选题逻辑要合理,经得住推敲,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逻辑严谨,结构合理;三是论述充实有物,做到有理有据;四是摘要精炼准确,能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研究结论;五是文笔要通顺,文章要有创新点、有亮点;六是格式规范合理。注释要全面。接下来,李老师从更深的层面阐述译者作为“桥梁”的身份,鼓励译者在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做沟通中外优秀文化的桥梁。
李亚舒先生的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阐述
李亚舒先生自进入中国科学院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以来,在语言学,术语学,编辑学,科技翻译,科学翻译,应用翻译,词典编撰以及青年译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繁硕果.他从“是”,“似”,“变”,“质”,“同”等五个层面系统研析他历经近60载而形成的科学与人文理念共生的科技翻译思想体系,汲取我国老一辈翻译思想家的科技翻译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以弥补青年后辈急于创新而缺乏经验传承之不足。
(一)“是”
在科技翻译中“是”即为翻译要做到真实,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对其进行理解,分别为选正道、求真理以及讲真话。一是“选正道”,即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待翻译过程的态度,也可以将其看做译者的翻译“文品”。李亚舒先生曾经提出,翻译工作需要累积丰富的经验、汲取他人长处,强化自身传统翻译理论的学术研究,充分发挥译坛工作者正直、朴实、实在的翻译精神以及自信、自尊的科研精神。李亚舒先生反复提出,翻译工作要追求“高尚的精神”,以形成良好的翻译风气。在翻译过程中有主见、不盲从,也不排外。要做到严谨治学、严肃翻译,通过翻译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以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进步。(李亚舒:2010)
“求真理”即为在翻译过程中要揭露科技文本的信息性质,也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科技文本信息进行深入解读。科技文本的本质在于论述科学事实、科学依据、科学信息等。李亚舒教授认为,科技文体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现实性,其语言符号展现出了超越历史的价值。科技文献中通常涵盖了大量人工语言符号,逻辑结构紧密、形式简单、信息量大、表述准确。所以,在科技文本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展现自然与人工语言符号。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承科技翻译的经验,充分掌握科技文本翻译的便捷性,了解科技文本中不同语言的表现形式,那么他就在“求真”的道路中。
科技文本翻译注重还原客观事实,以科学思维与准确的术语来进行表达,以达到翻译目的。“讲真话”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科技文本与外部环境环境的理性反应,科技翻译在翻译中要做到为科技发展、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似”
在“似”方面,科学翻译是译者用译入语表达源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李亚舒、黄忠廉2004:42)。李教授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盲目的追求译作与原作之间的“等值”是不可取的。一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自身的翻译理论、翻译技术与主观情感去凭空想象,自认为接近原作。所以,无法实现原作的完全一样的程度,自然也无法实现两者的“等值”。“等值”(黄忠廉、李亚舒1995:68);二是因为“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钱钟书1985:2);三是译者与原作者的语言素养很难“同流”。这样,原作中的内容信息和形式信息不可能在译者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就很难“等值”。(同上:69)。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不可为:“等值”不易,“似”可求,即求“达意”,李亚舒教授认为“达意”是科技翻译之魂,词不“达意”是科技翻译的硬伤,而“达意”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或“等值”。因为“科学的翻译一定要符合翻译的科学”(李亚舒1989:50)。不单要“技艺”,更要“高智商”。
(三) “变”
李亚舒教授在中国科研院所国合作局长期进行翻译与对外交流工作,十分了解的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性与作用。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了科技强国历史时期,发展科学翻译工作,翻译国外科技文献,促进中国科技领域强大,一直都被李亚舒教授当做责任与使命。在1990年前后,特意走访了李约瑟(英国)、邓武明(越南)、方坤(韩国)、钱三强、严济慈、钱临照、胡亚东、刘重德、范璞、吴征锰、叶笃庄、周绍民等上百位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知名翻译家,记录了他们对科技翻译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汇编出版了《译海彩珠--科学家谈翻译》,首次提出“科技翻译学”的思想,探究中国科技翻译学研究的对象、内涵、理论体系、规范、方法和术语等问题,确立有利于应对当下新生学科快速增长的翻译研究需求和翻译体系成长,是李亚舒教授求“变”思想之深厚精髓。
(四) “质”
人类已经走进现代化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显著提升,历史文化也快速发展。在生产生活中信息技术交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科技翻译的繁荣发展时期已经来临。然而在这一环境下科技翻译人才却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文本翻译需求,所完成的科技文本翻译质量也相对较低。从科技文本翻译的“质”来看,翻译作为一门学问,需要学术界加以高度关注。
(五) “同”
对科技名词术语的一词多译、个人各译、词不达意,甚至错译谬译,是科技文本翻译的一大败笔,比如,最近出现的、可致“小脑儿”缺陷的一种新生病毒“zika”就有“兹卡”、“滋卡”、“贼卡”、“寨卡”等各种网络版本的命名,求得官方及时统一为“寨卡”。钱三强(1987:11)认为:“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创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文献图书的编纂、出版和检索,对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结语
在对科学翻译史观、 科技英语翻译特征与翻译原则、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结论的值得翻译领域研究者认真思考、领悟。李亚舒教授在论著中所涉及的翻译课题仍然需要翻译行业的同仁一同探讨研究。阅读李亚舒教授的《科技翻译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从业者几十年来对文学的热爱、对翻译工作的追求。在从事汉、英、法、越等多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李亚舒教授踏遍了全球三十余个国际和地区,历经了不同语言背后的风土人情。且李亚舒教授担任翻译期刊主编已有五十余年,先后发表译作功500余万字,成就了对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从李亚舒对后学所编著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翻译领域青年人的殷殷期盼。从李亚舒教授《科技翻译探索》一书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中国翻译学发展至今,历经了奋斗向上的几十年,艰辛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成果。另外,虽然李亚舒教授所提倡的建立中国科学翻译学的体系以及建立属于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将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翻译学家会累积翻译经验的,脚踏实地进行学术研究,使得我国科学翻译学获得更加杰出的成就。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