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碱预处理制备慈竹绒毛浆的工艺研究
绒毛浆是一种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如一次性尿布、成人尿失禁产品、女性卫生/护理产品、吸水毛巾等)的吸收性芯层纸
为改善制浆原料短缺的问题,近年来,非木材原料的开发研究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
本研究在传统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NaOH预处理阶段,探究了NaOH预处理对竹子中半纤维素和灰分的去除效果,并采用Bauer-McNett分级筛对浆料进行筛分以去除杂细胞,经过氧脱木素及ECF漂白处理生产合格的绒毛浆。根据碱处理、蒸煮、筛分、漂白等工艺条件,探究了慈竹绒毛浆的吸收能力与纤维的形态、化学组分的关系,并与国内使用的商品绒毛浆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2~3年生慈竹片,产自中国四川;用清水洗涤竹片以去除杂质,清洗后的竹片风干后备用。氢氧化钠(NaOH,分析纯,天津大茂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化钠(Na2S,分析纯,广州试剂有限公司);二氧化氯溶液由鼎丰纸业有限公司提供;商品针叶木绒毛浆板由美国进口。
取160 g竹片(绝干)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及NaOH溶液混合均匀并置于反应器中,NaOH质量浓度100 g/L,反应时间1 h,液比1∶4,随后,将水浴锅预热至目标温度(70、80、90℃)。预处理后,容器在水浴中迅速冷却,采用300目浆袋进行固液分离,收集滤液,竹片用于硫酸盐蒸煮。用自来水彻底清洗处理过的竹片,置于冰箱中储存,用于后续成分分析。
分别称取500 g碱预处理前后的绝干竹片置于蒸煮锅中,蒸煮液比1∶4、硫化度30%、有效碱(EA,以NaOH计)20%,根据碱预处理滤液中残碱浓度分析,调整蒸煮时添加的碱用量,最高温度为160℃,保温时间为90 min,升温曲线为25℃→110℃(30 min)→110℃(15 min)→160℃(45 min)→160℃(90 min),保温结束后采用浆袋进行固液分离,用自来水洗涤硫酸盐浆,直至滤液pH值为中性,然后采用0.15 mm的平板筛对竹浆进行筛选,以计算硫酸盐蒸煮的细浆得率。
根据Bauer-McNett分级筛提供的5个不同目数的筛板将蒸煮后的纸浆样品分为6部分,分别称量质量并测量纸浆纤维长度。筛分方法:取10 g绝干样品在水中预先浸泡4 h,并转移至纤维疏解机中分解,直至没有纤维束残留,将纸浆浓度稀释至3.0 g/L进行筛分。供应至筛板隔室的水流速11.36 L/min,循环时间20 min。筛分结束后,将纤维收集至自封袋中,然后转移至提前恒质量的称量瓶中,置于(105±3)℃的烘箱干燥至恒质量。
本实验采用Bauer-McNett分级筛的筛板分别为16、30、50、100、200目,其对应的孔径为1.18、0.6、0.3、0.15、0.075 mm。各组分占比的计算如所示。
式中,Y为各组分占比,%,Wn为各筛板隔室的绝干纤维质量,g,W为加入到分级筛机的绝干纤维总质量,g。
取一部分慈竹片在乙醇和甘油混合液中浸润72 h,切成尺寸为0.5 cm×0.5 cm方块在冷冻切片机下切片并用孔雀绿和番红双重染色,在酒精中进行脱水透明处理;另取一部分慈竹片在过氧化氢-醋酸中分散解离,用赫式试剂染色制片,然后将制备好的样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参考GB/T 2677.2—1993测定原料水分含量。参考硝酸-乙醇法测定原料纤维素含量。参考GB/T 2677.9—1994测定原料的聚戊糖含量。参考GB/T 2677.8—1994测定原料中酸不溶性木质素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205 nm波长处测量两步水解产物中的酸溶木质素含量。参考GB/T 2677.6—1994测定竹片中的提取物含量。参考GB/T 2677.3—1993测定纸浆的灰分含量。参考GB/T 1547—1989测定纸浆的卡伯值。参考GB/T 7974—2002测定纸浆白度。用铜乙二胺溶液作为溶剂,参考GB/T 1548—1989测定所有样品的黏度。
称取1.5 g绝干纤维,与2 L去离子水混合置于纤维疏解机中,在5000 r/min的转速下疏解,然后将纤维悬浮液转移至测量容器中并稀释至10 L,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015%的纤维悬浮液,采用FS500纤维质量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测定20000根以上纤维,得出纤维的长度、宽度、卷曲指数、粗糙度和细小纤维含量等参数。
图1 慈竹显微镜观察图
Fig. 1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images of Neosinocalamusaffinis
从
另外,预处理的硫酸盐竹浆中残留的灰分含量较低。由
图2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浆料的纤维特性
Fig. 2 Fib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lp under different pretreatment conditions
纤维长度指质量平均长度;纤维宽度指质量平均宽度。
在绒毛浆中,大部分液体被纤维之间的空隙吸收,一小部分被内部结构吸收,因此绒毛浆的吸收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维网的孔隙率。纤维形态直接关系到纤维网络的结构对水的吸收性能。毛细管作用是非织造纤维素纤维网的主要吸收机
因此考虑到纤维形态对绒毛浆吸液能力的影响,同时结合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选用K-80纸浆30目以上(占比78.8%,长度大于1.82 mm)的优质纤维作为制备原料。
图3 K-80各组分显微观察图(×100)
Fig. 3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images of the components of bamboo pulp (×100)
经过筛分后K-80浆料的卡伯值从未筛分的14.65下降到了12.81,白度为32.44,特性黏度略有升高,有利于后续漂白处理(见
就纤维形态而言,漂白前后纤维长度发生变化,从筛分后的2.29 mm减少至漂白后的2.03 mm,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纤维网络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但纤维变得更加卷曲,使纤维变得更加柔
本研究以储量丰富的慈竹为原料,在传统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NaOH预处理阶段,通过不同温度的(70、80、90℃)碱预处理去除半纤维素以及分级筛筛分杂细胞选取长纤维的两段工艺来生产绒毛浆,探究其对原料化学组成、浆料性能、纤维形态以及最终吸水特性的影响。
3.1 相比未处理慈竹原料,随着碱预处理温度的升高,灰分和半纤维素的去除率随之增加,80℃时可达55.56%和42.18%,纤维素和木素损失不大,半纤维素的去除将降低纤维间的结合力,使绒毛浆的耐破度较低。
3.2 长纤维的选取对绒毛浆吸水能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0℃条件下碱预处理硫酸盐蒸煮后的浆料(K-80)经过30目筛分后,浆料纤维长度为2.29 mm,容易形成更多孔的网络结构,增加吸水量。同时经过OD0EpD1P漂白处理后,纸浆白度高达90.5%,浆料纤维长度达2.03 mm。
3.3 K-80经30目筛分后,再经OD0EpD1P漂白处理制备的竹绒毛浆的吸水时间为7.19 s,吸水量为13.15 g/g,干蓬松度为24.62 c
本文来源:《中国造纸》:https://www.zzqklm.com/w/zw/2452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