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早期火灾探测的红外一氧化碳传感系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受农业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众多农业灾害中,火灾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最为突出。在农业生产中,虽然火灾事故出现的概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不仅会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受到巨大损失,更有可能威胁到农业生产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常用的火灾检测方法有光散射烟雾检测法、视频图像识别法、感温检测法等。市场上大多数的火灾探测器都是基于光散射技术来探测烟雾气溶胶,这种传感器易受到灰尘和水汽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误报率高和无烟火失效的缺点,并且这种探测器一般都会集成一个温度传感器,只有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达到温度报警阈值时才会触发报警[
本文利用CO气体分子在4.6 μm处的基频吸收带,采用宽带红外热光源和双通道热释电探测器,研制了一种用于早期火灾检测的红外CO传感系统,这种单光源双波长的检测方法不仅可以抑制光源波动,还能避免环境变化对光路的干扰。设计并优化了光路结构,对自制的锁相放大器进行了标定,对传感器性能进行了测试,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开展了火灾阴燃实验研究了火灾检测方法。
1 系统检测原理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当光强为I0(λ)的红外光通过待测气体时,如果红外光的波长λ处于气体吸收谱带范围内,在波长λ处,光强会产生衰减,可表示为
(1) |
式中,I(λ)为波长为λ的光束经气体吸收后的光强,I0(λ)为初始光强,k(λ)为气体分子在波长λ处的吸收系数,c为气体浓度,L为光束通过气体的光程。本系统使用的是双波长单光路检测结构,定义G(λ1)和G(λ2)分别为探测器在波长λ1和λ2处的光电转换系数,I0(λ1)和I0(λ2)为光源在波长λ1和λ2的初始光强,则探测器的输出电压信号可分别表示为
(2) |
(3) |
(4) |
令,则浓度c可表示为
(5) |
式中,光电转换系数之比H为常数,G(λ1)和G(λ2)在探测器温度漂移方面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I0(λ1)和I0(λ2)在光源波动方面的影响也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消除光源波动带来的影响。在实际应用时,根据该标定关系和测得的电压比信号计算浓度信息。
2 CO吸收线的选择
如
图1 CO与干扰气体在红外波段的模拟吸收谱线
Fig. 1 Simulat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CO and interference gas in infrared band
除了考虑吸收线的强度以外,还要考虑吸收谱线附近是否存在其他气体分子的吸收干扰。在火灾发生初期不仅会产生CO,还会有少量的H2O,CO2和微量的NO生成[
3 传感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 系统结构
该红外CO传感系统主要由气体预处理部分、光学部分、电学部分和上位机监测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原理图如
图2 红外CO传感系统的原理框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frared CO sensor system.
PA: Preamplifier; SCI: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LIA: Lock-in Amplifier
图3 光源红外发光光谱
Fig. 3 Infrared emission spectra of the used light source
3.2 气室结构设计与仿真
为了避免光斑重叠造成的干涉影响,长光程赫里奥特(Herriott)气室对光源的准直性要求比较高。怀特(White)气室光路一般由三个曲率相同的球面反射镜组成,调节过程较复杂,镜面利用率比较低。本系统使用的宽带热光源具有15°的发散角,所以以上两种气室均不适用本系统。
光学变换矩阵是傍轴光线通过光学元件后,描述其传播特性参数发生变化的矩阵表达式。假设光线入射点与光轴距离为r,与光轴夹角为θ,定义夹角θ在光轴上方为正,在光轴下方为负。如
图4 气室结构设计与仿真
Fig. 4 Structure and simulation of the absorption cell
(6) |
光线经球面反射镜反射后,可知光线到光轴距离不变,角度发生变化。球面反射镜在长焦距条件下,近似认为两个球面反射镜的间距为光线传播距离。傍轴入射时,入射角θ很小,可近似认为入射角与其正切值相等。则通过几何关系可得入射光线经过一次反射后其位置和角度可由矩阵表示为
(7) |
当光线在A和B两个镜面之间经过一次直线传输-反射-直线传输-反射后其位置和角度可由矩阵表示为
(8) |
式中,R1为镜面A的曲率半径,R2为镜面B的曲率半径,L为镜面间的距离,f为平面反射镜的焦距。当R1=R2=2L=2f时,往返矩阵可简化为
(9) |
当光线在镜面A和镜面B之间传输往返三次后,可得传输矩阵为
(10) |
即入射光线经过第六次反射后,光线传输到入光口位置。
利用MATLAB设计仿真程序对上述矩阵光学进行仿真验证,仿真中使用的条件为气室长度30 cm,反射镜的直径为7.5 cm,焦距为30 cm,仿真结果如图
3.3 锁相放大器
正交锁相放大器是利用三角函数的正交性来提取特定频率信号的峰值。当输入信号S(t)为
(11) |
利用DSP生成同频正交参考信号R⊥(t)与同频同相参考信号R||(t)
(12) |
(13) |
输入信号分别与同频正交信号R⊥(t)和同频参考信号R|| (t)相乘,得到两个乘积信号
(14) |
(15) |
经过低通滤波器后得到正交谐波幅值Q和同相谐波幅值I分别为
(16) |
(17) |
并由正交锁相算法提取出与信号幅值成正比的一次谐波幅值(Amp(1f))为
(18) |
基于DSP的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的照片如
图5 数字正交锁相放大器实物图和测试结果
Fig. 5 Photo of the digital orthogonal lock-in amplifier and test result
为了验证所研制的锁相放大器的功能。将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调为60倍,采用信号发生器(型号:AFG-2225,GWinstek)生成频率为4 Hz、幅值为1.7 mV至10 mV的正弦波信号,输入到锁相放大器中,结果如
(19) |
为了探究该锁相放大器的检测下限,将锁相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与地连接测量该锁相放大器的背景噪声,如
4 传感系统的性能测试
4.1 气体标定与灵敏度分析
利用Environics公司的Series4000配气系统在体积分数为0~1×10-4的浓度范围内配备6组CO样品,分别为0、2×10-5、4×10-5、6×10-5、8×10-5和1×10-4,将其依次通入气室中。利用正交锁相放大技术分别提取出吸收通道与参考通道的电压峰值,并求出电压之比U(λ1)/U(λ2),每种浓度的气体分别测试5 min,并对每种浓度下的U(λ1)/U(λ2)取平均值,然后拟合出电压比信号U(λ1)/U(λ2)与气体浓度c之间的关系,如
图6 传感器系统标定
Fig. 6 Calibration of the sensor system
(20) |
拟合曲线表明U(λ1)/U(λ2)与浓度c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优度为99.507%。
如
4.2 响应时间测试
响应时间一般定义为从测量值的10 %变化到90 %所用的时间[
图7 系统的响应时间测试
Fig. 7 Dynamic response time test of the sensor system
4.3 稳定性及检测下限
系统采用的差分检测结构能够消除一部分由光学波动、光线传输和零点漂移引入的噪声,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信号的波动[
图8 系统对体积分数为0×10-6 CO样品的稳定性测试结果和系统的Allan标准差曲线
Fig. 8 System stability measurement results on volume fraction 0×10-6 CO gas sample and Allan deviation curve
为了进一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确定系统的检测下限,引入了Allan方差。如
4.4 系统稳定性的提高
当对低浓度的CO气体进行在线检测时,吸收信号中会夹杂着大量噪声,传统的数字锁相放大器难以将其高效滤出,导致该方法在进行低浓度的气体检测时精度较低,稳定性较差[
(21) |
(22) |
(23) |
(24) |
(25) |
其中,式(
系统的初始状态一般是难以精确确定的,若初始值与实际测量值差值过大,则需较长的稳定时间。本系统将采集信号的前10个数据的平均值设置为算法初始值,降低算法的延迟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设计卡尔曼滤波算法并将其嵌入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平台,通入体积分数为0的CO气体(即纯N2),连续测量80 min,观察系统的稳定性。如
图9 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后,系统对体积分数为0×10-6 CO样品长时间的监测结果及Allan标准差曲线
Fig. 9 Long-term monitoring result on the CO sample with a volume fraction of 0×10-6 and Allan standard deviation curve after Kalman filter
4.5 火灾检测应用
为了验证所研制的CO传感系统对早期火灾的检测能力,对纸张,棉花以及木材三种可燃物在阴燃阶段所产生的CO浓度进行了测量。如
图10 棉花、纸和木材阴燃实验和CO浓度的探测结果
Fig. 10 Cotton, paper and wood smouldering experiments and CO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results
5 结论
根据CO气体分子在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设计了一种用于火灾检测的红外CO传感系统,通过实验对该传感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了评价。其中自制的锁相放大器背景噪声波动范围为38.890~43.23 μV,最低检测下限为0.15 μV。在温度为298 K,大气压强为1 atm,光程为180 cm时,系统的分辨率优于2×10-5,响应时间为35~38 s。对体积分数为0×10-6的CO样品进行长期监测,其波动范围为-1.42×10-5~1.51×10-5,当积分时间为0.25 s时,系统检测下限为1.54×10-6,当积分时间为300 s时,理论上系统的检测下限能达到3.50×10-7。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卡尔曼滤波后系统的波动降低了40.56%,当积分时间为0.25 s时,检测下限达到3.60×10-7。开展了棉花、纸张、木材的阴燃实验,三种物品在阴燃时产生的CO气体浓度的峰值分别为1.51×10-4、2.18×10-4和2.59×10-4。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传感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实用性强,在早期火灾检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