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链的碳中和路径分析
1950年至2023年间,世界人口由25.2亿增至78.98亿人,人口增长加剧了对能源、粮食、环境等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屡创新高,地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成了全球关注的重要事项。我国在 2020 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此包含食品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行动起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食品产业同国计民生紧密关联,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潜能最大的产业之一。但由于食品产业链流通环节多、供应周期长,行业集中度低,有着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是当下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人为因素,要实现全产业链的碳中和目标面临许多挑战。
一、食品产业链践行碳中和面临的困境
1.政策层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行业相关政策性文件大多带有鼓励性的特质,但却缺少法律约束力;执法主体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责权划分,对各市场主体过量碳排放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统一,在实际纠纷中容易出现不同职责部门重复管理、相互推诿的情形。产业链参与主体碳中和意识不强,普通农户还不熟悉碳中和,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或者有些意识到,但由于执行碳减排会加大成本,减弱自身的产品竞争力,所以下意识选择忽视。而企业为了低成本生产,想办法规避环保责任排放二氧化碳,严重妨碍着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不强。绿色金融是指对各类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相关的金融支持、金融投资活动等。我国的绿色金融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但是,资本市场助力食品产业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绿色金融体系中还是以银行“绿色信贷”的间接融资为主,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等直接的融资手段的比重较小,而且重点投向污染严重的能源、建筑和交通等碳排放数据完整的产业,对食品产业碳中和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食品行业经营风险高,特别农业生产的脆弱性高于其他行业;生产周期长也导致对应的账务应收账款周期长,产业链中又存在大量的小作坊、个体户,这些特点使食品产业经营生产的资金回报率低,不稳定性强,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的考量,对其产业链的绿色项目投资建设的热情不高。最后,绿色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例,当下我国食品行业中的企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数量非常少,不能充分利用好碳交易市场,让低碳企业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获得额外的收益,高碳企业可以通过购买配额来冲抵整体的碳排放量,最终达到全产业链碳中和的目的。
2.部门层面
(1)涉及部门多、碳中和难度大。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以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业、食品物流服务业、食品装备制造业、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但是存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模式粗放等问题。从食品产业链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来看,其包括原材料输入阶段、农场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消费阶段、废弃物处置阶段。这六个阶段均有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不同环节的排放量有着差异很大,依照目前的技术标准,数据采集工作只能进行粗放的估计,全产业链过程的碳排放参考数据不易取得。国家如何对食品产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减低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让人们选择更加绿色健康、高效低碳的食品成为实际而艰难的问题。
(2)产业集中度低,减碳效率差。食品行业格局表现出企业数量多、体量小、进入门槛低以及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上游原材料分散,集约化诉求提升:食品产业原材料品类众多,产地不一而同,单一品类货值及占比较低,规模优势难以形成。而且小而散的农户会更偏好于选用价格廉价但品质上却存在着一定缺陷的生产资料,进而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游细分加工环节众多,加工企业又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当下,中国拥有着几十万个食品中小作坊,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下游的食品包装等行业存在着市场集中度偏低的现状,在2020年,代表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均没有超过2%,行业CR3仅为3.73%,CR5仅有4.68%[]。这些分散且隐蔽的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的事实,使政府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碳排放的无序化。
3.科技创新层面
(1)技术装备落后,绿色低碳制造综合利用亟待加强。当下,在中国食品产业链中,各种环节上都存有技术水平落后,加工技术储备不足的现况。当前阶段中国食品行业在生产加工的各环节中采用的工艺以及设备大多数都成本低、污染物排放量大。一方面,产业链中低附加值、低水平的产品多,粮油、豆类、肉蛋、水产品等深加工率仅有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大量传统食品制造的工业化程度低,国产器械在发酵、酿造、熏制等生产环节处在主要位置,能耗和损耗都大大超标;另一方面,大型食品企业80%的关键高端装备依赖进口,食品装备智能成套水平低。而在终端环节,无论是仓储物流设施能耗还是食物的损耗和浪费都是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综合利用方面,特别是对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研究偏少,这与我国食品工业低碳发展的需求高度不匹配。
(2)低碳技术支撑不足。“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造就了我国高碳能源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再生能源起步晚,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加上资源分别不均,导致可再生资源市场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发电成本高于传统化石能源,现有的电网运营模式接纳度低,制约着绿色电能的消费。可再生资源的经济性低于传统的石化能源,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有效利用率不高。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作为碳中和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CO₂捕获技术成本更偏高,无法真正大面积的应用上。食品CCUS产业链CO₂源汇大部分情况下属于不同企业或系统,主体之间存在源汇匹配共享、责权利分配等多种挑战。
二、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优化路径
1.政策层面
(1)健全食品产业碳中和的法律法规。我国存在 “政策先行、立法滞后”的问题,我们要结合食品产业链的特点建立一套碳中和的法律规范体系。通过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标准,明确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各涉及领域的权利义务,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及法律责任等。各主管部门要重视落实,重视环节衔接,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由于食品产业链长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跨区域、跨行业的特性,更需要各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碳排放指标的地方性法规,尤其要突出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利用公众参与、媒体报道、投诉举报等方式参与对碳排放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提高食品产业链碳减排的监管工作。
(2)绿色金融助力零碳食品。在“双碳”大背景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金融问题涉及到绿色低碳经济的资金流向、技术专利、绿色贸易等领域竞争,碳金融市场的繁荣将会进一步带动支持各产业节能减排。因此金融机构需结合相关部门根据碳数据制定可行的碳中和行动方案,优化绿色金融制度、流程、实施策略等,时刻关注食品产业各环节的碳配额分配情况,及时更新、优化自身授信政策。创新金融工具,精确有效支持食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绿色贷款、信托等多样化支持手段助力传统食品企业降耗升级,完成绿色转型。发挥金融市场优势,推进食品产业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部门层面
(1)推进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过程碳中和。要实现食品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就需控制食品生产全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且根据不同环节对生产的特点,要制定差异化的碳中和策略。(1)通过源头控制的“无碳技术”,即绿色生态生产。生态固碳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构建生态循环模式,在农牧工三者之间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2)过程控制的“减碳技术”,即现有工业过程的节能减排生产。虽然加工制造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比重很小,但其却处于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加工端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方案最为可行。工厂是新技术的聚集地,也是创造多样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主舞台,食品加工企业须通过生产流程工序上的创新,尽可能避免浪费,降低能耗。(3)末端控制的“去碳技术”,真正实现食品产业全生命周期过程碳中和目标。储运方面,一是大力鼓励选择当地种植或者生产的食品,减少运输量;二是车辆采用清洁能源替代,减少排放量。包装减排方面,积极开展有益尝试,大力推广无标签包装、植物基塑料、去PVC材质、再生材料rPET的使用等,加大对接触材料原级再生利用领域中的核心科技等科技专项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我国食品包装再生利用推广的步伐。
(2)发展以核心企业主导的食品低碳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企业是当前我国食品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由于其处在产业链的中间区位且整体集中度较高,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最强,前向能可以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后向有能与市场有效联结。因此,可以通过打造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碳产业集群,影响和带动上下游各环节“向绿同行”。在这其中,政府部门的监管不能缺失,政府通过对加工企业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碳排放水平,也能节约监管成本。从绿色到智造,再到碳中和,食品生产的碳中和目标不断进阶,低碳产业集群不断升级,也推动供应链走向绿色、低碳、可追溯、易协作。
3.科技创新层面
(1)优化创新体系,强化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低碳技术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我国能否顺利完成食品碳中和目标。根据我国食品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制定低碳技术的短、中、长期计划,有针对性选择一些有望突破的低碳技术,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助推食品行业低碳化发展。企业依托政策、高校、科研机构、市场等资源协同支持,保持创新能力和动力,完善食品产业链生产建设,补强短板,向数字化、低碳化的方向努力。因此,政府应加强食品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基础迈向高级化,产业链走向现代化、低碳化,着力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低碳生产的支撑作用。协同推进低碳食品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零碳食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2)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及负碳技术,实现零碳排放,从而鼓励食品产业生产工厂最大程度实现“应减尽减”。制定和实行零碳食品享有优先采购的政策措施,以此来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逐步淘汰掉落后和过剩产能,减少技术迭代升级的周期,全方位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力,逐步降低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食品行业的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增汇、非化石能源替代及CCUS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路径。食品行业可以通过构建CCUS产业的多联产减排模式重塑产业链碳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低碳技术人才短缺,各高校的食品专业应把食品人才与低碳能源技术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企业输送大批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大副缩短低碳食品的开发周期。
三、结论
食品全产业链的生命周期长且覆盖广,涉及农业、畜牧业、加工制造业、储运包装及废弃物处理,碳排放的核算与中和工作十分复杂。食品行业要想完成碳中和目标,依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通过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探寻食品生产体系中影响碳源的控制点,以此提出改进方法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诸多问题摆在面前,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业合力,共同为食品产业的碳中和之路寻找正确的方向。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https://www.zzqklm.com/w/qt/29400.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