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病理生理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路径

作者:沈文娟 侯安娜 张芸娇来源:《安徽科技报》日期:2025-05-23人气:57

  随着医学领域向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新医科建设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关键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科知识分散、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亟需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知识架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学科知识整合
  (一)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模块

  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模块,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的壁垒,以疾病为核心串联多学科知识体系。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以糖尿病为例,不再局限于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胰岛素抵抗等单一病理机制讲解,而是整合多学科知识: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血糖调节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机制;结合解剖学阐释胰腺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联系;引入临床医学中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及并发症防治;融入预防医学的饮食运动干预与疾病筛查知识;借助医学技术手段,如血糖动态监测设备的原理与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的知识模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学习更贴近临床实际需求。
  (二)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是适应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传统病理生理学课程中,部分疾病机制的描述停留在细胞和组织水平,缺乏对前沿技术和交叉学科成果的引入。改革后,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例如在肿瘤病理生理学章节,加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案例,讲解如何通过编辑抑癌基因或敲除致癌基因,从根本上干预肿瘤发生;在神经系统疾病内容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脑影像分析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算法如何识别微小的病理改变。同时,淘汰与现代医学发展脱节的陈旧理论,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接触到医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提升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二、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为纽带,将多学科知识有机串联,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肿瘤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引入“HER2阳性乳腺癌”病例,教师提供患者病理切片报告、基因检测数据、CT影像资料及完整治疗记录。学生需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解析HER2基因过表达导致的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机制;结合临床医学知识,探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的治疗原理及耐药性问题;运用影像学知识,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肿瘤大小、形态变化评估疗效。在分析过程中,还可融入生物信息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公共数据库分析HER2基因与其他基因的关联性,或结合材料科学讨论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对靶向治疗的优化作用。这种多维度分析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肿瘤病理机制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让理论知识真正服务于实践应用。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技术赋能,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创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模拟传统实验难以呈现的微观病理过程。例如,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急性肺损伤模型构建”实验,不仅能观察到炎症因子释放、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等病理变化,还可切换至分子生物学模块,探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知识,尝试设计人工肺辅助装置改善气体交换功能。此外,在线课程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自主学习国内外顶尖院校的交叉学科课程,如“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诊断”“生物材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通过论坛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展开讨论。多媒体课件则通过3D动画、动态数据可视化等形式,将抽象的病理机制具象化,如用交互式动画展示凝血级联反应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知识内化效果。
  三、结束语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病理生理学课程体系改革,是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探索。通过知识整合与教学方法革新,不仅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未来,需持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学科间深度融合,引入更多前沿技术与教学理念,推动病理生理学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文章来源:  《安徽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上一篇:中波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