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引言
高铁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支撑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促进区域间、城市群间、省份之间的经济要素高效流动及人口大规模流动,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十年来,我国高铁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高铁年均投产3500公里,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铁网,实现“八纵八横”高铁公交化。仅2023年全国高铁投产新线就达到2776公里,截至2023年底,高铁营业里程已达4.5万公里。全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95%都已经被高铁运输网覆盖。高铁线路的大规模开通使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城市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城市空间布局更为优化。如今乘坐高铁可以顺畅到达绝大多数的旅游目的地,高铁出行热度高涨,也带动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将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高质量服务作为吸引要素,依托现代化城市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旅游方式。近年来,“网红城市”阵营不断扩大,城市旅游经济也随之迎来爆发。尤其在“高铁+旅游”新模式的带动下,“高铁圈”城市成为最热门的出游区域,“一线多城”式的联程旅游成为旅游新趋势。每一条新开通运营的高铁线路都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新干线,将原本孤立的文化旅游资源不断连接,对沿线城市文化旅游业起到显著拉动作用。
一、高铁开通与城市、旅游相关研究现状
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高铁的建设运营不可避免地将对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学界已对此展开丰富的研究。李海峰和孙宏睿(2022)基于云南省2009~2019年16个地级市及自治州面板数据,从经济、人口、社会和土地4个城镇化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差异。张乐(2024)构建PSM-DID模型分析我国中部地区高铁网络对物流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认为:随着中部地区高铁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高铁对物流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薛锋等(2024)从实证视角出发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流动作用下,增强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不同城市获取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异。
高铁的开通,将极大地方便沿线城市群的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影响沿线城市的发展。有学者围绕高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多角度展开研究。周锐波等(2024)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孔冰清等(2024)以长三角为例探讨高铁网络化对区域城市商服用地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可达性和连通性提升对长三角研究单元平均商服用地价格作用不断增强。林寿富和谢艳晴(2024)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对邻近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作为普通交通工具的“加强版”,高铁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而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缩小区域距离,节约旅行时间。基于此,不少学者对高铁开通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多方面研究。李芳芝和吴叶静婷(2022)根据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后发现:高铁建设会对旅游业绿色生产纯技术效率和旅游业绿色全要素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影响效果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杜继新等(2024)运用可达性模型和引力模型测算高铁开通对交通可达性和旅游业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显著降低城市交通可达性指数,缩短城市间的出行时间,提高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联系总量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邵海雁等(2024)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域,采用可达性、社会网络分析、响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方法,深入分析虚拟旅游流对高铁建设的响应格局及其驱动机理。
综上可知,目前学界在高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且要集中在高铁在经济运行、地方建设、区域发展等较为宏观的层面。尽管有部分文献涉及到高铁与城市经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但是聚焦高铁与城市旅游这一微观关系层面的研究较为鲜见。因此,本文就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丰富“高铁经济”相关理论研究和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发展参考依据具有双重意义。
二、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影响机制分析
首先,高铁开通影响城市旅游要素聚集。高铁建设通过促进社会要素流动,如人才、物流和信息,有助于旅游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新项目的落地增强了地区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高铁的开通,旅游经济通过规模扩增、外来经济流入和消费增长实现正向发展。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吸引了社会资本对旅游业的关注和投资,增加了旅游经济活动能力。高铁的开通释放了跨区域游客的消费潜力,加强了区域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并提升了区域内旅游业的活力。同时,高铁加快了区域内经济要素的流动,改变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促进了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消费,从而推动了整体旅游经济的增长。比如高铁的开通促使城市内旅游相关产业的应运而生,商贸物流、商务会展、公共服务等行业因为高铁的开通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商业零售、酒店、餐饮、旅行社等商业设施也在高铁站周边快速聚集,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服务。
其次,高铁开通影响城市旅游通达度。在传统的铁路交通模式下,由于速度慢、班次少等因素,很多城市间的旅游往来并不频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高铁的开通,显著提高了游客出行的便利性。高铁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以其高速、准点和便捷性,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不仅缩短了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还加快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流动速度,提升了城市间的通达度和吸引力,使得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好地展示给全国。通过打破要素流动壁障、扩大流动范围,高铁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游客的数量和消费能力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更加便利地流动。同时,高速铁路的快速、大量运输特点重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强了中心与外围区域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地区内城市的相对吸引力。
基于上述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的双重影响效应,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要素聚集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二:高铁开通能够提升城市旅游的通达度
三、高铁开通影响城市旅游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变量选择
1.模型构建
DID(双重差分法)是效应评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内生性问题,而且可以直观地反映直接效应与净效应。基于此,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效应。根据前文研究假设,分别构建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要素聚集和通达度的影响效应DID模型: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HSRi×timet为虚拟变量交互项,若该城市在该年份开通高铁,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Xit为控制变量;μi和δi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2.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根据前文影响机理分析,将旅游产业聚集度、城市游客接待量分别作为城市旅游要素聚集和通达度两个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其中,旅游产业聚集度借鉴戴斯玮和戴志敏(2023)研究方法测算而得。
(2)核心解释变量
设置“该城市在该年份是否开通高铁”虚拟变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根据城市旅游相关影响因素,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将城市人口、公路客运量、城市三产占比、城市人均GDP作为影响城市旅游经济的控制变量,以缓解遗漏变量偏误。
具体变量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汇总表
变量名称 | 符号 | 定义 |
城市旅游要素聚集度 | Q | 城市旅游产业聚集度(%) |
城市旅游通达度 | T | 城市年游客接待量(千人次) |
该城市在该年份是否开通高铁 | HSR×time | 开通后等于1,否则等于0 |
城市人口 | Pop | 城市常住总人口(万人) |
公路交通客运量 | Road | 公路客运量/客运总量(%) |
城市三产占比 | Ter |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GDP总量(%) |
城市人均GDP | GDP | GDP总量/城市总人口(%) |
城市市政建设投入 | Con | 市政建设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 |
3.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鉴于第一条高铁自2008年开通运营,为研究高铁运营效果故选择跨该事件前后的2005-2023年作为样本数据的时间区间,将全国28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交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采用STATA14.0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详见下表。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 观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Q | 3826 | 1.21 | 0.71 | 0.232 | 4.709 |
T | 3833 | 21322.00 | 36444.00 | 116.00 | 560649.00 |
HSR×time | 4032 | 0.33 | 0.46 | 0.00 | 1.00 |
Pop | 4011 | 1571.28 | 9034.67 | 110.21 | 8661.00 |
Road | 3990 | 88.00 | 58.30 | 26.00 | 95.00 |
Ter | 3969 | 36.13 | 9.60 | 10.99 | 80.98 |
GDP | 4015 | 8.92 | 10.66 | 1.695 | 26.61 |
Con | 3990 | 12.50 | 13.17 | 0.00 | 320.76 |
(二)实证分析
1.平行趋势检验
平行趋势假设是进行DID分析的前提条件。
其中,时间虚拟变量样本期间设定为2002-2007年,即第一条高铁开通之前的6年,设定其赋值为1,否则为0。此时,模型(3)模型(4)的交互项系数体现的是高铁开通前虚拟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若均不显著,则说明没有对城市旅游经济构成明显影响,符合平行趋势假设。表3显示了上述平行趋势检测过程的结果,交互项系数在高铁开通之前的年份均不显著,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数据样本符合双重差分法分析前提条件。
表3 平行趋势检测结果
变量 | Q | T |
before6 | 0.261(0.356) | 0.225(0.486) |
before5 | 0.232(0.411) | 0.420(0.536) |
before4 | 0.321(0.403) | 0.644(0.556) |
before3 | 0.326(0.311) | 0.685(0.478) |
before2 | 0.326(0.311) | 0.696(0.482) |
before1 | 0.362(0.756) | 0.706(0.496) |
current | 0.462*(0.753) | **0.795(0.269) |
控制变量 | YES | YES |
时间固定效应 | YES | YES |
省份固定效应 | YES | YES |
R2 | 0.866 | 0.869 |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下同。current为基准年2008年,before代表基准年之前年份。
2.DID实证回归结果
对模型(1)、(2)进行DID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城市旅游要素聚集度方面,列(1)显示在高铁开通后,系数α1为0.321,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显著;列(2)显示在加入控制变量后,α1的估值虽略有减小,但仍在1%的统计水平显著为正。α1显著为正,说明高铁的开通对城市旅游要素聚集确实起到积极影响效应,促进其集中度的整体提升。城市旅游通达度方面的回归结果与旅游要素聚集度比较相似,系数β1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均显著为正。据此可以推知,高铁的开通对城市旅游通达度的影响效应特征与旅游要素聚集度完全一致,即高铁的开通对城市旅游通达度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由此,前文提出的两种假设都得到验证。控制变量方面,各项控制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也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除公路客运量外,其他控制变量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值。这说明城市旅游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公路运输的抑制作用以及其他控制变量因素的促进作用,只是影响效果不及高铁开通因素显著。
表4 DID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 Q | T | ||
(1) | (2) | (3) | (4) | |
HSR×time | 0.321*** (0.318) | 0.311*** (0.288) | 0.434*** (0.255) | 0.419*** (0.286) |
Pop | 0.123* (0.816) | |||
Ter | 0.121* (0.822) | |||
Road | -0.162* (0.788) | -0.103* (0.901) | ||
GDP | 0.303* (0.746) | 0.108* (0.812) | ||
Con | 0.158* (0.798) | |||
时间固定效应 | YES | YES | YES | YES |
省份固定效应 | YES | YES | YES | YES |
R2 | 0.832 | 0.831 | 0.839 | 0.836 |
(三)高铁开通影响城市旅游的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检验法实证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要素及城市旅游通达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铁开通借助旅游要素聚集和旅游通达度两种影响渠道达到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通过提升产业聚集、通达程度增强城市旅游基础能力,从而对城市旅游经济形成有力助推,带动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效能与效率实现双向显著提升。
四、促进城市高铁旅游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大城市群高铁建设力度
在2025年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开花的高峰期。高铁进一步健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城市投资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因此,高铁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一种对城市的改变和提升。为此,一是要紧盯“内外互联互通、省会多路畅通、市际高效连通、区际快速通达”的建设方向,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努力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尽快推动城市群高速铁路网全面成环成网,打造“群域成网、拥城成环、外畅内密、功能互补、多网互联”的多层次现代化高铁网络,切实发挥多层次轨道网络整体效能。二是有效推进区域路网融合发展、统筹都市圈内线路资源,打通高铁大通道,连接城市主副中心,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半小时交通圈”。将城市群串联成联动发展的“黄金纽带”,促进高铁沿线城市资源整合、交通互联、产业融通、文旅交流、区域发展,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全方位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聚焦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高质量建成运输大通道,促进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融合,优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提高城市群快速通达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沿线城市高铁薄弱区域的覆盖,将这些沿线城市彻底纳入全国高铁主通道运输格局之中,提升对外联系水平。
(二)优化城市旅游资源空间布局
首先,坚持“大旅游”理念,围绕打造一流旅游城市目标,突出地域特色,强化文化印记,构建高铁圈、城市群等旅游空间布局,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融合发展格局。对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品牌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产品供给优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旅游目的地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坚持圈际统筹、圈内整合,探索沿线城市“核心圈—联动圈—协作圈”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从“一城独大”到以头部城市为核心引领,城市群组团闪耀、旅游交通环线协同联动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其次,围绕城市生态优势、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全力打造“一城一色”的一流旅游城市品牌,推动景区旅游向城市旅游转型。对标国际化先进标准,挖掘梳理最具开发潜力的核心旅游资源价值,优化“城市游”产品供给,构建体现文化深度探索、自然资源深度探秘的旅游产品体系,发展高品质旅游业态,营造高质量旅游环境,将高铁沿线城市建设成为兼具自然与人文魅力的一流旅游城市。
(三)加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动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城市群旅游规划共商共编机制,制定《城市群全域旅游联动方案》,共同推动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按照“共享共治”的总体思路,坚持各城各级各层联动,构建以主城市为核心、副城市区域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二是不断充实城市群旅游资源项目库,联动推进旅游资源要素自由配置,加大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等激励支持,建议成立城市间文旅产业常态推进联席机制,聚焦“住、业、游、乐、购”多场景应用,打造跨城市、一体化的旅游服务资源。比如有的城市圈推出的全域旅游e卡通,覆盖城市圈多个城市、所有高等级景区、无限次的一年旅游,可以享受门禁、餐饮、交友、住宿、购物等多系统服务,达到服务全方位,做到“一卡在手、旅行无忧”。三是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夯实交通互联互通基础,打造一体融通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市政设施改造升级、合理衔接,协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圈机场群协同发展,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以高铁开通为契机,将发挥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引擎作用,联动新开通沿线城市,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产业发展协同,全力推进城市群旅游目的地建设。
(四)推动城市旅游产业向新发展
一是树立全域发展理念,突出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塑造城市文化和旅游品牌新IP。在尊重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城市联动、城乡联动、要素联动,实现整体提升。将高铁沿线城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游客满意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延伸城市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培育旅游新型业态,形成旅游和相关产业互促互动的良性格局。推动旅游数字化发展,提升旅游科技含量,推进旅游产品、业态、服务、模式创新,增强城市旅游发展动能。推动旅游发展从资源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高质量和旅游管理现代化。总之,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意识,加强城市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核心要素做文章,推出更多高品质、实惠便捷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做大做强城市旅游经济,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市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五、结语
城市集中了资本、科技、文化、教育等,构成了旅游生态发育的肥沃土壤,已成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高铁是激活旅游行业的重要变量之一。高铁的开通将重新定义“城市游”的概念,对沿线旅游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高铁时代带来城市旅游新机遇,催生城市旅游新模式,点燃城市旅游新业态,助力城市旅游新动能,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https://www.zzqklm.com/w/jg/140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