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西北地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分析

作者:晁星星 贾甲来源:《村委主任》日期:2024-03-15人气:115

引言: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新时期,西北地区仍然存在教育基础薄弱的现象。教育是振兴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因素,要实现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领域所蕴含的人才资源和创新优势将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新。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对策,推动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付诸实践,正是学术研究价值所在。

一、西北地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

(一)通过基础教育为乡村振兴厚植人力资本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人的现代化、厚植乡村人力资本是实现现代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提升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的核心要素就是教育。基础教育的意义在于普及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给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对于西北乡村地区的农民而言,基础教育还具有振兴下一代、为实现阶层跨越做铺垫的重要作用。乡村劳动者及其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不仅能有效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促进乡村劳动力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还能实现乡村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和思想进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推动现代化乡村价值观念的形成,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通过再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现代化农民

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呈现较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社会分工日益明确,传统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便要求转变农民群体面貌,使之成为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这种转变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农民的职业再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提升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准,增强其劳动能力,从而为乡村振兴充实本土人才资源储备。另一方面,西北地区普遍存在农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中大型城市转移的现象,对这部分农民群体进行职业再教育,有利于他们提高劳动技能,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经验、仅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型劳动,而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顺利完成城镇化过程。

(三)通过高等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的实现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密不可分,现代化农业意味着农村产业机械化大规模经营、科学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高精尖农业、智慧农业等多元化发展形式,这自然而然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化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而农业产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高等农科专业教育息息相关,高等教育能够为乡村输送具备较高知识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和研究人才,他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村农业服务,例如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从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需求。[1]

二、西北地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兴盛需要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对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有着最根本的影响。自然状态下,区域间经济基础差异决定了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如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能为当地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及更好的物质条件,从方方面面提升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果。

(二)教育发展状况

从教育资源配置来看,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和空间结构对教育生产力强弱的区域布局有重要影响,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的教育发展计划和投资力度容易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从师资力量和结构配置来看,地区生活条件、个人发展前景通常是教师行业优质人才考虑去留的关键因素。地区整体教育发展状况能够最直观地影响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成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为周边乡镇带来更优质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成果,加快乡村和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三)地方文化特色

乡村振兴不仅仅指代经济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包含其中,西北部多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地乡村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特色,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取得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除了民族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民间优秀艺术资源、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和民俗等地方文化内容之外,乡村乡风文明也是当地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西北地区乡村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人民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同样影响着教育发展历程及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2]

三、西北地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分析

(一)促进西北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自然状态下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仅是为教育领域和行业发展提供环境背景支持,也是为保障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长效性和稳定性提供基本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西北地区政府部门应当提升教育资金投入占比,重视教育作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在参政拨款和社会资金引流方面大力支持当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二)助力提升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首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强化乡村义务教育,需要政府在经费划拨和硬件设备上给予支持,统一城镇和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装备配置标准和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乡村义务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基础。同时,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标准的统一,加强乡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点对点帮扶政策,教育资源充足的城市学校直接与乡村贫困学校对接,共享师资队伍和教育资源。例如,从城乡发展差距相对较大的外语教育来说,中小学阶段英文是必修学科,不仅对学生当下学习生活意义重大,更能为其步入较高层次教育阶段、进行学术研究夯实基础。因此,政府和乡镇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外语素养的培育,为其提供开展外语教学的良好物质条件,如配备英语语音教室等,同时还应在政策和制度上支持农村地区引进优秀外语人才,促进外国语名优教师从城镇流动到乡村。除此之外,针对留守乡村无人监护及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应分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有效帮扶,例如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精准识别机制,对农民工留守子女进行登记并建立档案,动态监测其户籍和学籍管理状态,使每位适龄儿童都能参与义务教育;城市农民工子女也应在学校招生、收费标准、升学考试等方面享受和本地学生同等待遇,从而为农民工及其子女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渠道和途径。总而言之,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事关乡村农民自身发展,有利于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更关乎乡村振兴及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缓解乡村劳动力供需矛盾。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所需专业人才资源储备而言意义重大,新型职业农民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更应当着眼于高层次发展方向,打造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技能技术型人才。具体来说,一是职业院校要开设适应现代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课程,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院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锻炼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生产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对口就业率;三要重视农业劳动者的再教育、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准,建设扎根农村、经验丰富且技能高超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国范围内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先例比比皆是,例如不少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在政府指导和带领之下建立联盟,共同探索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以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和传播,并利用自身外语言教育优势赋能乡村振兴。[3]

最后,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强现代化管理,引进并推广高新技术成果,这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西北地区高等农科教育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高质量农业技术人才。一方面,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增强学生学农专业的自信,宣传知农爱农理念,转变农林相关专业在招生方面的劣势地位。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对口就业、学有所用,推动农林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助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避免科研成果和资源浪费,例如建设专利技术孵化基地、优质农产品种植示范区,帮扶乡村产业,提升高新技术水平。高等教育不仅仅为乡村振兴输送农科专业人才和技术,更要培养其他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从而为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出现,乡村振兴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大数据采集、行业细分、网络营销、新媒体运营等对农村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较高层次要求的重要途径。[4]

(三)结合西北地区特色文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不仅在政府,还包括当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元化主体,涉及多层次、多环节之间的影响和制约。西北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集聚,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了提升乡村振兴措施的实行效率,实现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效果的最大化,因加强与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联系,从而为顺利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发展格局提供充分条件。促进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社会力量应主动调动资金流入教育领域,支持教育行业发展,学校、家庭及个人也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塑造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其中,高等院校知识资本相对集中,是高新技术人才和科技的聚集地,对于乡村经济转型向知识化方向发展的助力作用更强,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形式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和建设中,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期对乡村果园展开实践调查,并发挥自身外语特色,利用多种语言对农副产品进行宣传策划,组织跨境电商,进行直播运营,搭建国内外农产品流通交易的桥梁,助力中国农产品走向更广袤的世界市场。[5]

结语: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发展教育这条重要途径,教育不仅能为农村农业储备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西北地区要依靠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种层次人才和技术支持,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对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和路径进行探索和创新,立足于西北地区自身特色和属性,放开手脚进行多方面尝试。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