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形体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1.高校舞蹈形体课程概述
舞蹈形体课程是高校中一门艺术类基础训练课程,同时也是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首要选择。对于非艺术类舞蹈专业学生而言,舞蹈形体课程已成为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艺术类舞蹈的必然选择。该课程从基础的身体姿势、站位、步伐等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的专项体系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改善身体姿态,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在形体塑造方面,舞蹈形体课程极为注重塑造学生的身体线条和美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的身体更加修长、挺拔。在审美培养方面,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节奏、学习和掌握舞蹈组合及舞蹈作品的能力,从而在舞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值之上,舞蹈形体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舞蹈技能,能塑造良好而又规范的形体,而且在提升个人气质和艺术修养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舞蹈形体课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 基本体态训练、柔韧性训练、舞蹈基本功基础训练(地面及把杆形体组合训练),以及针对性强的舞蹈组合和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的舞蹈片段作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其课程特点体现在综合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融合了相关舞蹈知识、形体塑造和艺术表现力等多方面的学习要素。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进行区分。首先,推进基础性教学内容,其次,遵循渐进性教学方式的稳步推进,将课程内容从易到难逐步完善。最终,达到其课程内容能够体现出舞蹈形体课程应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课程教学形式上面,老师多数是以集体授课形式为主。在教师统一讲解和示范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课堂中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其中,还会出现分组练习的教学形式,此目的是便于教师针对性指导学习内容和检阅教学质量。当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纠正和提升时,教师也会选用个别辅导的教学形式,进行针对性教学。
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改善不良体态和塑造舞蹈形态。2. 提升和强化身体协调性。3. 增强身体素质。(包括柔韧性、力量、耐力等)4. 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表达。5. 缓解压力,通过舞蹈运动释放压力,放松身心。6. 增强自信心,在展示和进步中提升自信。
2.高校舞蹈形体课程教育客体分析
2.1艺术类非舞蹈专业学生
此类学生主修艺术类音乐、影视和播音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舞蹈形体课程的教学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身体素质的提升。通过舞蹈形体训练,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和节奏感,增强身体素质。其二,在情感表达与情感运用方面。帮助学生提升情感表达的感知能力,提高情感管理和表现的能力,以此来塑造学生掌握身体语言的多种情绪,从而提升学生表现舞蹈的感染力。其三,在自信与个性塑造方面。通过舞蹈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塑造积极向上的个性。其四,在艺术融合与应用方面。将舞蹈形体与学生所学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促进艺术之间的融合、应用及艺术综合形式的表现。
2.2非艺术类专业学生
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舞蹈形体课程,其重点则侧重在身体健康与形体锻炼方面。第一,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体能的运用与训练,注重提升整体身体素质的质量和舞蹈表现力。第二,艺术欣赏与体验。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让他们体验舞蹈所带来的美和乐趣。第三,情绪管理与情绪疏导。通过舞蹈形体的学习,帮助学生释放平日里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舒缓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拓宽情绪疏通的渠道。第四,搭建和提升社交与团队学习合作的能力。在舞蹈课堂中,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培养艺术素养与审美品格 。通过舞蹈形体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风格和各位舞蹈文化背景,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
3.目前舞蹈形体课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3.1在程教学内容方面
现阶段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过于单一。其一,针对于舞蹈形体课程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择比较有限,没有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资源。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教学资源方面相对局限,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其二、在课程内容选用方面。教师则多侧重于舞蹈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形体课程相关领域的运用和拓展。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客观情况。因此,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之如此的差异化的表现。
3.2在教学方法方面
第一,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乏创新和互动性,可能是因为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讲解和示范的方法模式。其中体现在教学模式固定,总是按照相同的步骤和顺序进行教学,缺乏变化和新鲜感。第二,在课堂中,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所占篇幅过多。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学生被动地观察和模仿,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机会。第三,缺乏小组活动的参与。较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互动练习,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四,缺少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较少使用可视性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鉴赏等教学环节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五,缺乏多种情境创设。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设置较为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传统式教学方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创造力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忽略了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有效第互动教学方法所致。
3.3在教学评价方面
目前,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依赖于考试或表演这种评价环节,该环节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与进步等因素的考虑。其一, 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只侧重于学生的动作技巧或身体姿势,而忽略了其他重要方面,如创造力、表现力、音乐感知等方面的艺术表达。其二,缺乏个性化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起点、身体条件和学习进展,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公正。其三, 重结果轻过程。过于关注最终的表演成果,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自我提升重视不足。其四,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可能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反馈和同伴评价的重要性。在舞蹈形体课程中,如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采用怎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式提高和完善教学评价的关键。
4.高校舞蹈形体课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4.1创新教学内容,达到思维共振
舞蹈课堂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因为舞蹈所具有身体语言这一特质的缘故,在课堂中语言知识与身体语言相互交融的作用下,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态度、和身体表现都应达到身与心统一的层面,以此达到师生间思维共振的表现。促使思维上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需要具有共鸣效应。选择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相关的舞蹈教学内容。如:近些年活跃在校园和社会,与之形体塑形紧密相关的尊巴舞蹈(zumba)表演形式。又如: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战略,与之中华民族紧密相连的中国古典舞舞、民族舞等。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学习过程和探究正误,分析学习内容的实质。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语言可视化的授课方式,运用身体的舞蹈语言来补足语言表述舞蹈动作上的薄弱与不足,将教学内容多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课堂上只用语言来讲解踢、撩、弹、摆等舞蹈中的动词时,学生往往不会用身体反馈出统一的标准和答案。若要促进学生的理解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讲和评等多个环节中力求做到语言与身体并用,力求做到舞蹈教学内容不空泛、不模糊,体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层次。
4.2拓展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表现
在舞蹈形体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情境往往表现为教师与学生这两种身份,也就是教——学——评——改,一如既往的教学流程之中。启发式教学、代入式教学、理论式教学、模仿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舞蹈课堂的场域中都以此情境出现。课堂中的情境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学内容和效果的反馈也显得单薄和无力。如若把师生间的情境进行转换,采用变化角色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情境带入另一种模式或氛围,教学效果的呈现会有极大的不同。如笔者在舞蹈形体课堂中预设和使用舞台表现的情境模式,在服、化、道及环境的选择上都追求“还原”舞台的情境效果。以此把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转换成表演者与观众的角色。学生(表演者)其自身关注度的需求得到提升和满足,学生在舞蹈表现时所呈现出的效果极为接近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原貌。
多种情景表现的运用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一种补充,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多种情景表现方法还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多种情境表现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力。通过多种情景表现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知识迁移。因此,多种情景表现在教学方法中具有多种效率作用,促进学生细致地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钻研兴趣。
4.3丰富教学表现,形成情感共鸣
在艺术类舞蹈形体教学表现中,师生之间达到情感共鸣是极为重要的。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传授与接受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当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时,学生则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种情感共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课堂中,教师可以多通过生动的舞蹈肢体语言表现教学内容,提高肢体授课表现的比例。或是在教学中表述编排和演绎舞蹈剧目中的故事与经历,通过教师对作品缘由的讲述,学生则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表演者)的意图和情感等细节。也可以在教学评价环节里,设置多种可供学生主观表述的题目,进而促使师生间的情感达到统一。
此外,情感共鸣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困难,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师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当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时,学生更容易向教师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学习现状和困惑,更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课堂中,若要师生之间达到情感共鸣,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教学舒适的环境。需要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安全、包容和尊重的环境,异于严肃课堂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到舒适和自由,以此建立师生间思想连接的基础。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授课时的真实表达,于此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汇聚、思维碰撞的契机。
其次,在舞蹈形体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情感表达。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或表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表现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再次, 若要舞蹈时能够表现出情感共鸣的效果,教师则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塑造角色和情境体验等教学方式。通过对舞蹈时塑造角色和多种情境体验活动,学生能够置身于不同的舞蹈作品情境之中,揣摩作品中角色的身份和感触,感受他人的情感和立场。塑造角色还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体会角色的处境,增强与人共情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塑造角色,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展个人的思维边界。面对不同情境的转换,也可锻炼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最后,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中的实用性和意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同时,在认同中激发情感,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热情或挑战,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舞蹈形体课程的成就感和乐趣。
5.结语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升和完善舞蹈形体课程的有效途径,这则需要参考、借鉴和总结平日课堂中的有效经验。改革的宗旨是倡导以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结合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努力打破本专业固有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习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令其更加富于时代性和需求性,实现成为高校美育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舞蹈形体课程在培养艺术人才中的自身价值和实质性作用。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