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以《书法审美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例
一、课程内容简介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符号,是民族审美的基因,是践行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背景下,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高校美育课程肩负“培根铸魂”践行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历史使命。《书法审美与实践》开设于2017年,经历六年建设逐步形成以书法审美为主,以“传统书法资源”“区域书法资源”“校本书法资源”利用为主要课程形式,联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美育类课程。通过参与教学能力大赛,有效开拓了课程建设视野,对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教学元素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课程基于职业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要求,对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实施美育课程改革探索。坚持思想引领,服务“国家职教战略”人才培养需求,凸显职教特色。课程确立“职教美育”的教学设计总思路,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美育与职业教育深入融合;以“双核五融”为路径,落实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工作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基于旅游行业发展新业态,明晰“三强、三弱、三急需”的基本学情特征;确立“知书达理”教学目标,明确知识掌握为教学重点,能力转化、素养内化为教学难点;实施“四步进阶”“四师共育”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环节,释放美育、思政、专业、行业教师“协同共进”效能,为学生提供育全员育人环境;深度挖掘校本文化,以“尊异成异”“三线并进”为指导思想,构建“美职融通”的美育实践新路径;助力学生实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审美能力,开拓专业视野,传承“民族符号”内化文化自信。
二、基于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要求的美育课程整体教学设计重构
(一)基于专业发展,锚定“职教美育”教学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以服务“中国制造”助力“大国工匠”综合素质养成为总目标,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以面向行业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着力完善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通,实现优化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凸显现代职教发展趋势。课程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以现代职教所须的艺术知识、审美能力、综合素养为立足点,积极探索“职教美育”教学新思路,服务现代职教发展。
(二)对标人才需求,确立“知书达理”教学目标
课程基于大赛要求,依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行业核心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养成为指向;明确“掌握课程知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课程教学重点,“审美能力向职业需求转化”为教学难点;通过认知→ 思辨→实践→内化的进阶教学步骤破解重点难点;实现以品读书法经典为载体优化美育教学,服务专业发展,提升综合素养,践行“知书达理”教学新目标。“知书达理”的教学新目标,旨在关注学生联系专业背景,创造性的发挥对“美”的运用。
(三)基于行业需求,分析“三强、三弱、三急需”学情特征
课程实施前针对学校旅游专业学情,由学生、教师、企业等多维度做学情分析。调查显示:随着旅游市场新业态出现,从业者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已严重滞后与市场需求;现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设置了相关艺术鉴赏课程,但未能实现审美素质与职业需求的融通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但缺乏成体系、有深度、能应用的课程教学。通过对旅游专业学生性格特征、知识结构、能力要素、素质基础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三强、三弱、三急需”的基本学情特征,即:针对本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人文知识基础好,形象认知思维佳,艺术感知能力强”的学习优势,存在“书法知识基础缺、审美能力转化弱、综合素养内化少”的问题,急待通过美育课程实现“提升学习内驱动力、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升职业综合素养”。
(四)突出思想引领,优化“双核五融”课程体系
课程坚持以“传承民族符号 讲述中国风尚”为思想引领,以“品经典—明高度—增能力—提认知”为逻辑主线,基于时代要求与职教特点,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学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课程以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文化美、历史美为改革路径创新课程体系构成,设置:魅环宇宙载风云——赏书法艺术之美、力透万年尽国魂———知历书法史之美、零星可比炽日华——品书法文化美三大教学模块,突破原有以历史、字体为主线的内容布局。以思想引领、职教美育需求为双核驱动,强化课程中美育教育元素、思政引领元素、文化通识元素、专业发展元素和校本特色元素的互融共通。引导学生通过课程体系学习,掌握课程知识、提升审美能力、优化职业素养、内化文化自信。
(五)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四步进阶”“四师共育”,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坚持联系专业,全维度服务学生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密切围绕教学内容中的艺术美、历史美、文化美,设立经典品读、规律解读、知行提升、实践内化四步进阶式教学环节,助力学生实现由知识认知到能力转化再到素质内化的跨越式发展。课程联系高职美育课程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专业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美育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教师有效互联,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高效互通,释放“协同共进”效能,实现全要素育人,全员育人。
三、基于高职院校职教特点的美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重构
(一)“知书达理”“学以致用”,优化整体流程,提升综合素质
课程根据“知书达理”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思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坚持优化教学全流程,注重高职美育教学效能可转化、可应用。知:以课前导读预习、课堂品读经典,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知晓。书:以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为载体,帮助学生明晰书法经典背后的时代美、历史美、文化美。达:对标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培养要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体验环节设置,实现审美能力向职业素养的转换。理: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学习体验,实现审美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内化,最终达到依托专业自觉践行文化自强的目的。
(二)“四步进阶”“四师共育”,改革课堂教学,实现全员育人
课程推行“四步进阶”式教学环节设置。
1、经典品读。教师以问题导向导入课程。借助视频、图片资料创设教学情境,从艺术美、历史美、文化美三个角度解析作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动性,通过对比、分析、思辨、研讨,自主提炼经典作品艺术风格特征,解析课程重点,完成初步认知。
2、规律解读。基于经典品读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经典作品与时代审美、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的相关联系。运用发散思维,完成从具体作品风格认知到时代审美基本特征的认识跨越。适时引导学生对中西方古代文化艺术进行对比,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生文化自豪感。实现思想引领,深度认知,完成重点解析。
3、知行提升。基于课堂理论学习密切围绕旅游专业特点,设置知行提升项目。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参与课堂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巩固课堂内容,实现通识知识向职业素质需求的初步转化。
4、依托美育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具有旅游专业特点的实践作业。深度构建课程与专业的互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实现能力装换突破教学难点。
同时课程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美育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社会教师共同参与,互为补充。积极构建以书法为载体,行业为指向,思想为引领“四步进阶”“四师共育”的职教美育新模式。
(三)“尊异成异”“三线并进”,优化实践体验,传承校本文化
课程结合旅游专业课程需求,积极挖掘旅游专业实践中的书法元素,为学生开发具有“美职融通”特点的实践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书法、篆刻社团及博物馆、公园、美术馆等社会美育资源,为学生打造“多维度、情境式”实践环境,满足学生多维度的实践需求,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联系旅游专业,设计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通识性赏析作业,如:为本单元所涉及经典碑帖撰写“导游词”、开发书法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书法元素文创作品等,旨在突出“美育+专业”的职教美育特色。二是以学校书法、篆刻等学生社团为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家开展技法培训、专题讲座,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高效对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三是持续释放课程学习成果效能,发挥旅游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博物馆、书法公园、碑林博物馆、美术馆的文化志愿服务,实现综合素质优化提升,践行文化自信。
通过“尊异成异”“三线并进”的情境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内驱动力,完善了专业学习与美育通识教学的衔接,实现了由课堂知识向素质内化的跨越式提升
(四)“一主多维”“以文化人”,精准课程思政,践行文化自信
课程坚持突出思想引领。以经典书法作品的历史价值为主线,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校本文化为辅线,通过分析、思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课堂讲学、分析研讨、实践体验等环节中精准设置“思政点”,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认知。最终达到内化文化自信践行自强“以文化人”地思想引领目标。
(五)“增值评价”“应用发展”,掌握课程知识,内化能力素养
课程主要采取“增值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能力应用、素质发展情况。通过对比教学前后,个人在内容掌握、知识应用、实践提升三方面评价要素增值变化,明晰教学效果。通过“增值性”数据对比显示:学习兴趣与心态发生显著变化,主动参与书法艺术讨论的数值明显提高,课堂主动提问次数显著增多,对课程学习的内驱动力明显增加。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书法的实践兴趣有较大提升,能够主动借阅书法类书籍学习,知识结构显著优化;参与学校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文化社团活动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更为关注旅游服务技能与书法艺术的内在联系,审美能力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次数明显增多,能够自觉内化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强。
四、实施效果与经验反思
(一)学有所成,强驱动,掌新知
评价数据对比发现,课程学习后图书馆书法类书籍借阅率、书法APP安装率明显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得到显著增强。学生自评,通过课堂学习深入理解了书法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有效补充了人文知识短板,增强了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内驱动力。
(二)学有所思,优结构,增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逐步消除了对书法艺术的陌生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主动性,能够将书法艺术学习与自身专业发展向联系。学生自评,课程学习符合旅游行业新业态需要,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积极尝试将审美能力转化为专业“创新力”,优化自身能力结构。
(三)学有所获,添自信,优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做到重新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自觉参与的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内化文化自信,践行自强。
通过对实施效果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通过对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反思与重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参与度有显著提升,构建了书法知识与旅游专业学习的“融合点”,对为旅游专业学习开拓了眼界,提供了思路,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客观上及拉近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下一步将总结本课程改革经验,探索与其他专业的深入融合。尤其注重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技术融通,构建本课程与理工类专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职教美育新路径,逐步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职教美育新经验。
五、反思与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以《书法审美与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了如何通过教学能力大赛推动教学改革。文章强调了美育课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书法审美与实践》课程通过参与教学能力大赛,对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教学元素进行了反思与重构。通过对《书法审美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展示了如何通过反思与重构提升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
在当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可以看发现显著的趋势和成果。美育课程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确保美育课程的开设、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书法审美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课程通过参与教学能力大赛,对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重构。改革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四步进阶”“四师共育”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美育、思政、专业、行业教师的协同共进,为学生提供了全员育人环境。高职院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正朝着多元化、实践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为其他专业的美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