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发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作者:张子杨来源:《新华日报》日期:2025-07-10人气:53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教育关乎个人成长,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教育承载着每个人对未来的期待,也塑造着社会的前行方向。而这一切,离不开那些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用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因如此,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不仅是职业责任,更是历史担当。置身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一种植根于人民的信仰与坚守。教育的真正力量,始终来自于人,根植于心。要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最终依靠的,还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耕耘的教师。为实现教育强国,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代的“大先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心灵与品格的塑造者,他们肩负着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青年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内核,也是支撑其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写在纸上的理念,更融入教师教书育人的日常。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构成了这一精神的四个关键维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更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用深厚的学识滋养学生的成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表达方式、理解学生的情绪与处境,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每一节课中,传递出对成长的耐心与尊重。他们不高声说教,却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方向;不事张扬,却能在学生心里种下信任的种子。所谓“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并非空洞概念,而是教师在现实中做出的具体回应:面对误解仍愿坚持,面对迷茫依旧相信。他们用行动诠释教育的温度,用耐心陪伴撑起学生向前的勇气。教育家精神,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是否真正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塑师魂,铸师德,育“大先生”

新时代的“大先生”,不是被理想化的榜样雕塑所代指,而是真正站在教育一线、面对学生情绪与现实挑战的普通教师。他们也许没有鲜明的表达风格,也不总是语出惊人,但在反复备课、批改、倾听中,一点点建立起学生的信任与依赖。他们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节奏中,把认真、尊重、负责这些习惯带进学生的行为方式里。这种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有时也会遭遇质疑和忽视。但真正的“大先生”,从不因一时的困难退缩,而是在这些不确定中逐步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节奏,并坚持把心思放在“人”的成长上,而不仅是“内容”的完成上。这样的坚持之所以难得,正是因为它并非发生在理想化的教育环境中,而是在充满变动和挑战的现实语境里进行的。今天的教育语境比以往更复杂,信息汹涌、观点多元、环境浮躁,学生的世界更开放了,教师的权威却在悄然稀释。表层的“讲授”已不再是核心,能否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才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个过程中,“大先生”必须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已从“我讲你听”转变为“我引你想”。而引导的前提,是理解,是共情,是愿意去贴近年轻一代的生活与心理轨迹。

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教学不再只关乎知识,更关乎方法与态度。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新兴教学模式日益普及,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教师应对学生差异性和复杂性的现实工具。而要驾驭这些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过去更高: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兼具内容理解、课堂控制、技术运用、情感调节等多重能力。然而,这些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难免遭遇“教不动”“听不进”“反馈少”的挫败感,也可能在不被看见的努力中反复自我怀疑。但“大先生”的气度,恰恰体现在他不被困难打败的那份沉稳。他们懂得放慢节奏,在纷乱中留出空间,在教学效率与理解深度之间寻找平衡。与此同时,他们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与现实”的关联。一堂真正有效的课,不在于内容有多新奇,而在于它能否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生活、社会、未来连接起来。而这离不开教师主动地将课堂“打开”:引入当下议题,分享身边案例,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与讨论,把知识从纸上带进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大先生”不仅是知识的诠释者,更是意义的构建者。

技术的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设备、数字平台、AI工具大量进入课堂,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在考验教师的选择能力。一块黑板与一块屏幕之间,隔着的不是工具的差异,而是教育理念的分野。有的课堂热闹却空洞,技术炫目却缺乏思想;而好的课堂,即便形式不复杂,却能借助技术之力,唤起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情感共鸣。真正的“大先生”,不被技术所裹挟,而能驾驭工具为“育人”服务。他们善于从技术中抽离“人”的位置,让教学回归“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非“软件与程序之间的互动”。正因为如此,教育从不是依赖某种“神器”的机械工作,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完成的深度陪伴。这份陪伴,很多时候是无声的,但却具有穿透时间的力量。在偏远山区坚守讲台的张玉滚,在高校实验室带队攻关的黄大年,在乡村中学默默引导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普通教师,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的坚持与良知,赋予了“大先生”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正是在这种看似平凡的日常中,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信任与引导,成为很多年轻人生命中的转折点。

当然,不是每位教师都要成为“榜样人物”,更不必去追求感人至深的“壮举”。“大先生”的真正含义,从来不是用奖章和头衔定义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位普通教师日复一日的认真准备、耐心讲解、坦诚对话中。他们也会疲惫,也会迷茫,但他们没有放弃在学生面前保持清醒、诚实和负责的姿态。在这个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从单一的讲授者,走向全方位的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他们不仅要教书,还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引导其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与社会判断力。这份责任,不是一纸教案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个荣誉就能概括的。它需要教师在变化中不断学习,在疲惫中仍愿付出,在模糊中寻找方向,并始终不放弃对学生的信任。它也许不宏大,但必定真实;不响亮,但一定笃实。真正的“大先生”,不在于是否被看见,而在于是否曾在某个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点亮过一盏灯。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68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