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视域下的舞蹈教育创新:价值重构与转向分析
【摘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持续更新的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发展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文章概述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随后对舞蹈教育创新价值重构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新时期美育视域下的教育创新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以此为提升舞蹈教育成效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校美育;舞蹈教育;创新
在21世纪教育领域中,美育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美育不仅对个体审美情感培养造成影响,同时也关乎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舞蹈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美育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情感,利用动作的韵律和节奏来展现美的形态,对学生的心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舞蹈教育模式通常侧重技能训练,忽视舞蹈艺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舞蹈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接受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无疑对舞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舞蹈教育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
1.1个人层面价值
从实际教学角度分析,舞蹈教育可通过身体语言、动作编排、节奏韵律与情感表达的融合,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知。在舞蹈教育实践中,学生需对动作协调性、空间层次感、音乐节奏感和服装道具视觉美感进行深入理解,此理解过程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动态美和意境美的鉴赏能力,如通过形神兼备的古典舞或表达抽象的现代舞的学习,学生可有效拓展自身审美视野,进而形成多元化审美标准,提升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同时,舞蹈教育在实际开展中呈现出独特的“身心合一”特性。从生理层面分析,舞蹈训练可显著增强学生肢体协调性、柔韧性和耐力,改善学生体态及健康水平;而从心理层面分析,舞蹈可通过情感释放与艺术表达辅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切实增强其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此外,舞蹈教学还可实现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能力,如集体舞蹈的协作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即兴舞蹈则可充分激发创造力与应变能力。实践表明,长期参与舞蹈活动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压力管理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1.2社会层面价值
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舞蹈教育可通过系统教授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传统艺术形式,实现对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目标。具体教学中,高校可尝试开设“秧歌舞”“敦煌舞”等课程,在具体教学中不仅教授动作技巧,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族舞蹈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民俗信仰与哲学思想。该教育方式既可有效保护文化多样性,也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国际舞蹈交流活动,使高校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
此外,高校舞蹈教育也可为社会输送舞蹈演员、编导、教育者及艺术管理者等专业艺术人才。高校方面可通过通过开设舞蹈编创、舞台设计、艺术管理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深入掌握行业核心技能,充分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舞蹈教育开展中还具备培养审美素养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对多元化艺术人才的需求。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不仅局限于舞台表演,还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高校舞蹈教育通过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审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这些领域输送了新鲜血液,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与繁荣。同时,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够通过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升公众的审美水平,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高校美育视域下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文化内涵
在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明显重技轻文的情况,具体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动作技巧训练方面,而忽视对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递。此情况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符号浅层化。虽然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中设计有傣族舞、蒙古族舞民族民间舞相关教学中,但具体教学中仅要求学生模仿动作形态,而忽视对傣族舞与农耕祭祀间的关联、蒙古族舞对草原生态的象征等文化寓意的深入讲解。此情况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基本舞蹈动作,却难以理解舞蹈中所承载的历史、民俗或哲学内涵。
第二,理论课程边缘化。当前部分高校舞蹈专业课程体系中,舞蹈史、艺术美学文化理论课程占比相对较低,此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学生能熟练表演古典舞《扇舞丹青》,但对宋代文人画意境与舞蹈动作设计间关联了解甚少等情况屡见不鲜,对艺术表达深度造成严重削弱。
第三,跨文化视野缺失。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对不同文化体系对比与融合的忽视情况逐渐显现,当前教学活动中对西方现代舞的借鉴仅停留在形式模仿的表象,而未引导学生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对话可能,导致舞蹈创作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文化独特性相对较弱。
上述相关问题直接导致舞蹈教育沦为肢体训练工具,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文化自觉,传统文化传承流于表面,艺术创新也缺乏根基。
2.2学生鉴赏能力不足
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能跳不善评情况较为严峻,实践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发展严重失衡,此情况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割裂。高校教育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舞蹈技能,但并未对学生系统分析作品主题、结构、风格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如在观看现代舞《雷和雨》时,多数学生仅能描述“动作有力量感”,却无法从曹禺原著《雷雨》的悲剧内核、肢体语言与戏剧冲突的隐喻关系等角度进行深度解读。
第二,审美视野的局限性较强。现有高校舞蹈教育课程内容基本围绕芭蕾、中国古典舞等主流舞种展开,学生对小众、实验性舞蹈接触较少,导致其鉴赏范围狭窄,此即直接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看不懂”的先锋作品即是“差作品”,反映出审美包容性与批判性思维欠缺。
第三,艺术评价标准单一化。高校舞蹈教学中对旋转圈数、跳跃高度等技术维度评价标准依赖性较强,而忽视对作品思想性、创新性的引导,进而使得学生在编创课程中,更倾向于设计高难度动作组合,而非通过舞蹈表达对社会议题的思考,导致创作同质化情况屡见不鲜。
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鉴赏能力缺陷不仅限制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也阻碍其从表演者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型,削弱了舞蹈教育在美育中的综合育人功能。
3.美育视域下高校舞蹈教育价值重构与转向策略
3.1重视美育文化理论教学
美育视角下的高校舞蹈教育必须加强对美育文化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克服以往教学模式下长期存在的重技轻文弊端,构建出以美育为核心,全面且深入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此环节工作中应重点强调舞蹈与历史、哲学和民俗学等人文学科交叉融合,以此切实拓展和深化舞蹈教育内涵与外延。
具体而言,高校方面可通过深化对文化符号的解读促使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与感知程度不断加深,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增设舞蹈文化溯源模块,选取如具备代表向案例,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舞蹈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隐喻和社会功能,促使学生学习从单纯模仿动作外在形式,逐步相领悟并表达舞蹈神韵与意境方面过渡。
为实现提升理论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目的,高校方面应将舞蹈美学、艺术批评、跨文化比较等理论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如通过开设《舞蹈与宋代文人画意境》专题课程,探讨古典舞蹈动作设计与传统书画中“留白”“气韵”等艺术手法的联系,以此提升学生文化思辨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此外,构建全球文化视野同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方面在实际工作应积极开设世界舞蹈文化史等行管课程,通过比较东方“圆融”美学与西方“几何”审美的差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舞蹈创作中积极实现文化对话,例如将京剧身段与现代舞即兴技巧充分结合,以此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发展。该教学方式不仅可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可为舞蹈艺术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支持。
3.2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为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能跳不善评现象,高校舞蹈教学中应积极进行创新,构建出融合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复合型鉴赏培养模式,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目标。该模式核心在于大力开展系统性审美训练,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推动学生艺术认知深度持续提升。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在舞蹈赏析课程中引入四维分析法,即从主题、结构、风格、文化四个维度对舞蹈作品内涵意蕴进行深入分析,以上文中所提现代舞《雷和雨》为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舞蹈肢体语言中对《雷雨》的悲剧内核进行深度解读,提炼出其艺术表达背后的逻辑与深意。
此外,为切实拓展学生审美包容性,高校方面可设立先锋舞蹈工作坊等形式活动,以此为学生近距离接触并探讨实验性作品提供必要条件支持,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生“看不懂即差”的传统思维定式,促使学会以开放和多元化视角对舞蹈艺术进行审视与评价,培养出更加丰富的审美标准。例如,通过分析云门舞集《水月》如何将太极身法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相结合,诠释出抽象表达的哲学意蕴,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融合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在重构评价标准方面,编创课程应当适当降低技术维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增加思想性和创新性等指标的比重,以此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热点议题开展舞蹈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利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解构“信息茧房”现象,或者通过舞蹈表达性别平等、生态保护等社会关注话题。该实践不仅可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也可有效推动艺术与现实生活间实现深度互动,促使舞蹈成为联接个体与社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该综合培养模式,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可得到显著提升,为其在舞蹈艺术领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增加美育活动,创新教学过程
为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并创新教学过程,高校方面应积极开发多元化的美育活动,并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与教学手段革新来实现该目标。具体教学中,高校及教师应积极开展跨界艺术实践,切实打破传统界限,开发出“舞蹈+”复合项目。相关项目需充分联合声乐、戏剧等专业共同排演音乐剧,还要求学生深度参与剧本构思、舞美设计、灯光调度等全流程工作,以此培养其跨领域协作能力。如以经典戏曲《牡丹亭》为蓝本,巧妙融合昆曲身段与现代多媒体投影技术,共同打造出令人震撼的沉浸式舞蹈剧场,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与现代美学元素的完美交融。
同时,高校方面还需积极把握数字化教学发展趋势,利用现代先进科技赋能美育课堂。通过引入动作捕捉系统、VR虚拟舞台等前沿科技手段,构建出完善的三维动作库,并用于辅助教学。学生在依托该系统平台,以高清慢放形势观察芭蕾足尖的受力分布,深入理解舞蹈动作的精髓,也可以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重现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景,切实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
此外,高校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推动社会美育联动,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舞蹈进社区、非遗工作坊等公益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民间采集安徽花鼓灯、赣南采茶戏等舞蹈素材,并在此过程中深刻感受传统舞蹈的魅力。随后,鼓励支持学生在高校剧场对所采集素材进行现代化改编并展演,实现从田野到舞台的美育实践闭环。此一系列举措根本目标在于充分激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促使其在参与和体验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3.4推进课程内容重构
为积极回应教育创新及美育教学的时代需求,高校需对舞蹈课程内容进行全面重构,基于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核心理念,为舞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深度。在具体开展课程重构过程中不仅需对舞蹈技艺提升做出重点关注,同时还应着眼于培养精通舞蹈艺术且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在跨学科课程整合方面,高校方面应积极推出舞蹈科技与数字编创等新型课程。通过将科技元素与舞蹈教育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深入掌握动作编程、交互媒体设计等前沿技能,为舞蹈创作开辟全新的表现手法和展示平台。高校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还可设立舞蹈人类学等研究方向,以此鼓励学生深入探讨舞蹈在不同族群认同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以此拓宽其学术视野,加深对舞蹈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灵活性和针对性,高校舞蹈教育中可尝试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将传统舞蹈课程划分为核心技法+文化拓展+创新实验三大模块。以古典舞课程为例,其中50%的课时专用于身韵训练,以此确保学生奠定坚实舞蹈基础;30%的时间用于探索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与舞蹈气韵间的微妙联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解;剩余的20%课时时间则鼓励学生结合电子音乐等新新形式进行创新实验,创作新古典作品,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此外,高校舞蹈教育实际开展中还可积极建立活态教材资源库,切实推动舞蹈教材向动态化、数字化方向转变。该资源库中应收录非遗传承人的珍贵影像、先锋编导的创作手记等丰富素材,以此为师生提供宝贵的学习与研究资源。例如,通过运用AI算法分析不同流派朝鲜族农乐舞的节奏差异,并生成可视化数据辅助教学,以此成功实现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使得古老艺术形式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走进现代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4.结语
在当前美育视域下,高校舞蹈教育正面临价值重构与转向的必然发展趋势。为切实满足新时期教学要求,高校应首先加强对美育文化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要求高校舞蹈教育不仅传授舞蹈技巧,还要深入探讨舞蹈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拓展舞蹈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需积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通过系统性审美训练和四维分析法,促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维度深入分析舞蹈作品,提升艺术认知深度。在此基础上应注意积极增加美育活动和创新教学过程,通过开展跨界艺术实践,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历史文化沉浸感,并依托于社会美育联动等形式实现从田野到舞台的美育实践闭环。同时,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推进课程内容重构以适应教育创新和美育教学时代需求,通过整合跨学科课程以及开设舞蹈人类学等研究方向,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此过程中也可利用模块化教学改革和活态教材资源库,推动教学灵活性、针对性强持续提升,切实促进传统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进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