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纺线舞
摘要:哈尼族纺线舞是云南省哈尼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红河等地。该舞蹈源于哈尼族社会遵循传统的父权社会制度,女人承担了家中所有劳作,模拟哈尼妇女左手拿棉花,右手拿纺锤的纺线动作为核心,兼具生产技能传授、民俗仪式和娱乐功能,是哈尼族农耕文化与女性劳动智慧的生动体现。纺线舞作为哈尼族女性的劳动符号,是民族身体记忆与艺术创作的碰撞,形成了具有山地农耕文化意味的乐作舞蹈。文章从纺线舞的特点、典型动作分析、当代价值、传承的困境、保护与传承进行论述,以探索纺线舞的艺术价值、激活传统文化、揭示社会结构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优秀传统文化的渐没,为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艺术创作、交流合作提供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哈尼族阿卡人;哈尼族舞蹈;纺线舞;文化传承
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是“古羌部落族群南迁说”的后裔,分布于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是平均海拔800-2000米之间的山地,从游牧游耕的生存方式到现在定居于山地之间,形成了以村寨为单位,大杂居、小聚居的山地农耕民族。纺线舞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自娱舞蹈,是在原始与传统生产生活条件下的织线作业为源,经过妇女在日常生产劳作、集会聊天、走路散步空暇之余边纺线边打发时间,在劳作与行径生活动态的“动律”下,形成了具有生产劳作特征的舞蹈艺术活体,是女性劳动符号。由于纺线时需要不断用“拉、绕、转、拽、纺、捏、搓”等上肢动作,配合不同场合中的下肢律动感与动态美,既表现了哈尼人民热爱生活,乡村生活的日常点滴,也展现哈尼妇女勤劳聪慧,有才多技,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积极乐观且向上的精神与生活态度。
1.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纺线舞特点
1.1道具与技艺
纺线舞是一支以纺锤与哈尼族自种的“棉花”“火麻”“苎麻” 或野生 “葛藤纤维”为道具进行“身体化纺织史”的活态呈现,其动作语汇承载着族群文化基因。纺锤多用硬木(如梨木、栗木)手工削制,顶端嵌竹签或金属钩,底部加圆形陶片或石片(增加旋转惯性),纺杆长约20-30厘米的细木棍,顶端带钩,纺轮底部的圆形配重,直径约5-8厘米,确保纺锤旋转稳定。
纺线技艺的流程为引线(将棉花维一端固定在纺锤钩上,手搓纺杆使其旋转)—加捻(旋转中棉花被拉伸加捻,形成均匀的棉线)—缠线(将纺好的线绕在纺杆上,重复直至纺满)—收线(将纱线绕成线团,用于织布或刺绣)。农耕文化的活态遗存纺线舞就是通过再现日常劳作的生活技艺与阿卡人民的审美理想,肢体舞蹈化、动态审美化、表演隐喻化的生动演绎了阿卡妇女古朴浓郁的生产经验、生活发展的意识情景与自然感悟,是阿卡人民人体动态美、求圆之美、原始之美、信仰之美的舞蹈艺术。
1.2体态与动律特征
纺线舞体态为弯腰前倾(模拟纺线动作)、重心下沉(农耕劳作姿态)、手臂自然摆动(纺线时的松弛却有韧劲),此特征融合了山地农耕文化的生活韵律美学,山地劳作时重心稳而底,膝盖放松弯曲柔韧而又稳健,弯腰前倾却不驼背,形成“弓而不驼”的身体线条,是面对山河大地的谦卑与对大自然的敬畏,是身体语汇与大自然的对话。
纺线舞动律多为颤膝与屈伸,此动律多源于山地劳作、梯田劳作、自然模仿、祭祀仪式中的身体律动特征,是与自然和劳动的共生,形成了“人、自然、神灵”三位一体的动态表达。纺线舞的动律呈“下沉—颤动—屈伸”的上下垂直路线,重心低位,舞者始终保持膝盖的半蹲或微蹲姿态,膝盖放松弯曲,屈伸平均且有度,像踩着棉花,柔而有韧,除此之外,膝盖弹颤,双膝随着不同的节奏微微颤动,形成波浪式的起伏,颤动时根据舞者的表达与情思由缓至急,由急变缓,不断切换。动律性的“下沉—上升”暗合着山地弄根梯台层叠的梯度,也隐喻着农作物的不断生长、成熟、收割、再轮耕稻作与自然节律的轮回。
1.3表演形式
在民俗节日如“嘎汤帕”“苦扎扎”“新米节”等场合中表演的纺线舞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祭祀仪式环节,表演场地多于广场,人数达30-50人,通常以女子圈舞,对舞的形式展开,动作较为古朴、严肃、庄重、钝拙,突出仪式的肃穆感与对祖先或自然神灵的敬畏;二是在节日的庆典晚会中,表演场地多于村寨舞台中,人数为10-30人,具有娱乐与审美特征,队形变化较多,动作较为新颖,花哨,唯美。
1.4舞蹈动作
单一下肢动作:跳踢步、后踢步、踏步转身、提胯吸腿跳、三步一点、左右并步跳、双脚交替踏步左右摆胯、吸踢腿、点步吸端腿跳、前后摆腿、悠摆腿跳、踏步拧腰。单一上肢动作:道具使用方法为右手拿纺锤、左手拿棉花,其中多用的上肢动作有绕腕推拉、俯身卷线、左右横移与上下摇线、搓纺锤斜拉线、双手向斜旁下位拉线、前后推拉晃线。
2.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纺线舞典型动作分析
2.1搓纺锤纺线拉线
右腿提胯吸腿跳的同时,右手拿纺锤从右腿上搓纺锤而出,右脚落地后双脚交替踏步左右摆胯,左手执棉花端,右手执线拉线,动作节奏多为2/4拍,此舞蹈动作是纺锤纺线生产的第一步,是对劳作动作搓纺锤、纺线、拉线的舞蹈化呈现。
2.2捻线
跳踢步或后踢步或前后摆腿或吸踢腿或左右踏步摆胯加之位移的变化配合左手拿棉花,右手拿着另外一段纺出的线,左高右低斜位捻拉或上下高低捻拉,提升线的产出率,动作节奏多为2/4拍,意在呈现,将纺出的线,中间有未均匀成型的,还有棉花坨状的,用手指捻、掐、拉撑,使线更加光滑,更有线性。
2.3卷线与撑拉线
三步一点或踏步转身加以上肢的绕腕推拉,左手拿棉花的同时绕腕将线卷在手上,是生产动作纺线拉线后将产出的线因为过长而暂时卷起收集,双手前后推拉,是生产动作纺线拉线后撑开拉实将线变的更加结实的舞蹈化,动作节奏多为4/4拍或者2/4拍,意在呈现,如不小心因搓纺锤的力度没控制好而拉出很长的线,在不能完全将线撑拉紧实的情况下先暂时用左手绕起多余的线,而后左右双手同时将线撑开拉实的劳作动作。
2.4摇晃线
左右并步跳或点步吸端腿跳,双手各执引出线的左右两端左右横移或上下摇线,也可配上前后推拉晃线的动作,动作节奏多为2/4,意在舞蹈化呈现将纺出的线更加精细化的检查与上下左右前后晃动看是否结实与有线感的生产动作。
2.5扯线
左右并步跳或悠摆腿跳,双手双手各执引出线的左右两端向斜旁下位扯线,也同摇晃线一般意在通过手部两端反方向的力扯拉线,检查纺线的稳固与紧实程度,同时也是阿卡妇女向他人展示纺线的技艺与能力的舞蹈化表现之一。
2.6卷线
三步一点或双脚交替踏步左右摆胯或踏步位移与转圈,左手将纺出的线向斜上拉伸,右手拿着纺锤将纺出的线卷回,上身可随着下肢不同动作形成俯身卷线、左右拧腰卷线、左右晃身卷线、立腰卷线等不同舞蹈姿态,意在将纺出的线收回纺锤后能够继续有空间进行纺线的生活动作的肢体艺术化表达。
3.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防线舞的当代价值
3.1文化传承价值
纺线舞作为哈尼族阿卡人传统的乐作舞蹈,是民族生产生活与社会结构的艺术活态,以审美化的身体语言再现传统纺织技艺,将纺线劳动的步骤以手之足之舞之蹈之的方式进行延续,是阿卡人民劳动美学与民俗文化的艺术转化。纺线舞的探索增加了女性文化认同与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母系技艺传承,是村寨记忆的情感维系,其在历史与智慧的传承过程中,能够增加代际沟通,增强地域认同感,提升族群凝聚力。以纺线舞为媒介,建立更多传统文化挖掘与发扬的窗口,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跃与充满生命力。
3.2经济促进价值
纺线舞的探索,是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将纺线舞进行实景演出,打造村寨文化符号,在大众视野下,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传播,让更多人知晓且吸引更多外来游客的访问与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发展,同时开发文创产品,将哈尼族阿卡人文风情通过艺术文物的构造,实现文化与经济并行的社会价值,同时为国家艺术基金的创作提供创意产业素材。
3.3艺术创新价值
传统劳作在身体语言的转化过程中,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特征与符号,从舞蹈创编的素材挖挖掘到跨界的研究,纺线舞都能够从身体语汇、艺术美学、道具技艺进行解构、挖掘、重组、创新,形成新文化体系下的可视化表达,将典型的传统动作抽象化与符号化,道具的戏剧化运用,在数字交互舞蹈与环境舞蹈和虚拟剧场中,实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行为艺术。
3.4社会凝聚价值
纺线舞从古至今,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以集体舞的表演形式呈现,作为集体记忆与艺术创作的窗口,是一代接一代人学习与对话的窗口,前辈与后辈的活态文化对话,将地方身份进行身体语汇的表达,口传身教的交织,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集体排练纺线舞,互相协作完成作品,能强化居民间的交流、沟通、信任、合作,唤醒女性集体与手工业者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将多民族的纺织舞进行对话,促进文化共情与文化自信。
3.5国际交流价值
纺线舞作为劳动创作的表演形式,具有跨越国界的文化共性,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到一带一路的深化合作到当代非遗保护的全球性合作,纺线舞劳动的社会普遍性与乐作舞的文化属性,是全球纺织文化的共同语言。且哈尼族属于跨境民族,阿卡人居住于缅甸、老挝、泰国等地,通过舞蹈艺术,将舞蹈中的文化进行文明互鉴与取长补短,冲突地区间的文化疗愈,唤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记忆,从地区艺术到世界语言,纺线舞是和平外交的媒介。
4.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纺线舞传承的困境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科技的进步。如今,由于棉花种植状况不佳,村农们种植较多的为能够带来较高经济的农作物,如橡胶树、蔬菜、瓜果等,加之现在技术的成熟稳步发展,市场供应的棉线、棉布从价格、数量等方面均能满足人们需求,且机器制作的棉织物较手工制作的暇疵较少,质量过硬,效率高,耗时少,时间成本与质量成本都更胜一筹,所以纺线纺棉传统逐渐丧失与落寞。
传承人老龄化,青年群体兴趣缺失。家庭传承弱化,家规、家训、祭祀等习俗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失,如今的青年与中年群体都在外出务工,很少有愿意留在村子里务农,一来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二来能够为了下一代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致使很大多数青年与中年群体对纺线技艺生疏甚至不知道从未接触过。现掌握技艺的人年龄多为60岁以上,她们所掌握的技艺无从传承与教授,学习掌握纺线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技艺的老龄化与传承性成了很大问题。
教育体系缺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正规教育中占比不足,多数学校更侧重现代学科,传统技艺、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习俗、少数民族文化等常被边缘化。
价值观冲突。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性别角色等与现代平等、个体自由理念存在矛盾,易引发争议。
保护机制的局限性。政策执行偏差,部分保护工作流于“申遗成功即结束”,缺乏后续活态传承支持。资金与资源分配不均,少数热门项目获得大量关注,而偏远地区的小众文化濒临消失。学术研究与大众脱节,传统文化研究常局限于学术界,未能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共知识。
舞台化改编中的文化失真。现当代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表演更多追求的是技巧性与技艺行,将最本真的传统性与“源”抛出艺术创作的思维,同服装、道具、舞美等一味追求高度美化与难度提升,未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民间性与传统性发挥出来。
5.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纺线舞保护与传承建议
创新表达方式。影视、游戏、数字技术(如VR敦煌)重构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数字化保存。动作捕捉技术建立动态档案,将生活动作与基础元素动作对应形成动作体系。
村委会参与式保护。鼓励地方村委会主导文化传承,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板块,避免“博物馆式”静态保存。
批判性继承。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例如扬弃封建礼教,弘扬工匠精神、生态智慧等普适价值。
教育传承。村委会与家庭教育的传统,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工作坊,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授课与讲解,形成规律与村寨教育工作项目,逐步形成体系与套路,编入地方志、地方教材、院校民族舞蹈教材等。
文旅融合。开发沉浸式村寨体验项目,如西双版纳布荷大寨雨林徒步项目,西双版纳坝卡村村史馆等,在项目之余,能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通过游客的视角传播出去,同时设置传统技艺体验馆,能够让更多人体验传统技艺,普及与发展。
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保护机制,针对纺线技艺缺失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形成纺线纺棉工作小组,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以民族文化符号的推广周期,于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吸引各界人士与专家进行传统技艺的发展与研究。
5.结语
普列汉诺夫曾说:“在原始民族艺术中占有这样重要意义的丰富多彩的优美如画的舞蹈,是表现和描写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动作的,纺线舞是哈尼族“身体化纺织史”的活态呈现,其动作语汇承载着族群文化基因。纺线舞的动作既是劳动的抽象化,也是隐喻的载体,微观的手指捻线是创造与精密,中观的手臂旋转是时间与命运,宏观的集体编织是社会与宇宙秩序,通过舞蹈与身体的律动,将人类对生命、劳动、命运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可视的诗意,纺织这一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升华为对生命、权力与文化的诗性表达。望能够跨学科如舞蹈人类学、符号学视角的深化,研究纺线舞的更多可能性与更多的价值所在。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