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诗词入史——浅谈古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作者:徐佳艺,韩翔来源:《固原日报》日期:2025-10-30人气:13

摘要:近年来,在深化教学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方法和育人功能,逐步实现学科融合渗透,为学生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探究创造条件。文史不分家,诠释着历史与语文学科结合的天然优势。其中,诗词是二者交汇融合的关键。诗词发展跨越古今,诗词精神贯穿中华文明的各个时期。而诗词入史,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示范。本文从史料补充、兴趣激发、素养培育、价值引领四个维度解析其教学价值,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前言

 

历史学科的本质是对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记述与理性阐释,而古诗词则是历史语境下个体情感与时代风貌的艺术浓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开展深入探究”的要求,为古诗词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呈现抽象化、情感体验浅表化、素养培育形式化等问题,亟需通过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拓展寻求突破。古诗词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特质,能够搭建起历史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古诗词,以诗证史、补史,打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又不失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补充历史细节,还原时代风貌

 

从广义史料学视角来看,古诗词作为“凝固的历史片段”,是研究特定时代社会状况的重要间接史料。相较于教材中概括性的历史叙述,古诗词能以具象化的表达填补历史细节的空白,使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通过章碣《焚书坑》中“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诗句,对比“未冷”与“乱”,嘲讽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的诗句,记录了安史之乱后乡村残破、人口流离的社会惨状,比教材中“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的结论更具情感冲击力。罗隐《炀帝陵》中“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的咏叹,则以辛辣笔触勾勒出隋炀帝从统一全国到荒淫亡国的历史轨迹,为“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提供了批判性视角。而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则折射出晚唐江南地区的市井风情与社会心态。这些诗词与教材中的正史记载相互印证,构建起“宏观史实+微观场景”的立体化历史认知体系。

 

二、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学习内驱力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年代线索易产生疏离感。古诗词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强烈的情感张力和丰富的意象表达,能够有效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金与南宋对峙”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古诗词可成为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慷慨词句为导入,通过“靖康耻为何令作者如此痛心”的设问,快速将学生带入两宋交替的历史语境中。而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教学开篇,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价,能即刻引发学生对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探究欲望。这种导入方式突破了传统“复习旧知—导入新知”的刻板模式,以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古诗词可将枯燥的历史结论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例,唐玄宗在位后期,政治腐败,奢侈之风日盛,终日沉湎于享乐。仅靠课本上的陈述语句,学生实难想象唐玄宗后期究竟有多么荒唐。教师可以引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结合《长安的荔枝》中“一日色变,三日味失”的鲜荔枝艰难运输过程,窥见唐玄宗的奢靡生活,对唐朝衰亡会有更确切的理解。

 

三、对接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古诗词的解读过程本质上是史料分析与历史阐释的过程,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高度契合,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在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上,古诗词的多元解读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空间。对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既可以引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展现其求贤若渴的政治家形象,也可通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文学演绎分析其多疑的性格,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辩证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片面化认知。在“安史之乱”教学中,通过对比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郁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豪迈,可以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个体对同一时代的多元体验,进而提升历史解释的全面性。在时空观念培育方面,古诗词中蕴含的时间与空间信息为学生构建历史时空框架提供了抓手。王昌龄《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诗句,通过“秦”“汉”等时间标识与“关”“长征”等空间意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秦汉时期边疆防御的时空认知;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则可辅助讲解北宋与南宋的地理分界及政治中心变迁,使抽象的时空概念具象化。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开元盛世”中的子目“国际大都市长安”为例,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精准呈现了唐朝长安城棋盘式的城市布局,使学生对古代都城规划形成具象认知。同时,古诗词可作为辅助史料开展实证训练。以谢朓《入朝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的诗句为依据,结合教材中“北方人口南迁”“农业技术进步”等史实,论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结论。这种“诗词史料+文献记载”的互证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

 

四、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在价值引领与情感培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古诗词是培育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金与南宋对峙”中的子目“岳飞抗金与南宋偏安”为例,宋高宗与秦桧担心抗金力量壮大后危及自身的统治,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随后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教师引用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范成大的《州桥》与林升的《题临安邸》,让学生进行对比。前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宋帝车驾)。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南宋军队)来”与后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形成鲜明对比。中原人民渴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热切盼望宋帝车驾的到来,他们泪眼婆娑,失声询问使者:几时再见王师?而此时南宋的统治者沉醉在江南的暖风之中,把杭州当作昔日都城汴京,国耻世仇早已抛诸脑后。学生从诗词的对比之中,看清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生、昏庸短视,体会中原人民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古诗词也是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通过将这些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观对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此外,古诗词的审美特质还能实现美育与历史教育的融合。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质朴自然,到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再到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深情,学生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五、结论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滋养。其在补充历史细节、激发学习兴趣、培育核心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落实跨学科融合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精准把握古诗词的选材原则与运用策略,规避史文失衡、价值缺失等误区,通过跨学科联动与教学创新,充分释放古诗词的教学效能。这不仅能让初中历史课堂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培育”,更能让学生在文史交融中感悟历史温度、传承文化基因,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固原日报https://www.zzqklm.com/w/qk/36645.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