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通+岗课赛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在数字化转型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正面临产业需求提升与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挑战。通过标准引领、以岗定课、融入“四新”,思政引领、专思融合、浸润“四美”,行业引领、工学结合、融通“四素”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
关键词:课程思政;岗课赛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
一、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与新文科建设双重驱动下,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从业者兼具技术应用能力、文化创新意识与职业伦理素养。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产教融合浮于表面等现实困境,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思政融通、岗课赛证为改革主线,聚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探索育人模式。
二、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价值重构
1.产业升级对人才能力矩阵的迭代要求
在新技术、新业态驱动下,行业人才核心能力要求聚焦四大维度:一是跨媒介叙事能力,能够掌握交互式H5、短视频与虚拟场景的整合设计逻辑,实现多平台内容生态的协同创作;二是数据可视化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用户行为数据优化界面交互,如通过测试驱动UI动态调整;三是技术工具迁移能力,能够应用AIGC工具进行智能辅助创作;四是文化IP转化能力,能够融合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转译。
2.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内生需求
职业教育特点要求专业课程改革必须贯彻“产教匹配、供需对接”原则,通过标准对接,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标准迭代保持同步率;通过场景再造,依托工学实训室结合数字场景重构教学场域;通过认证贯通,构建能力体系,将1+X等行业证书拆解为微能力单元,实现学习成果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以产业需求为锚点、以能力单元为基石,使课程体系形成技术渗透、场景迁移、能力增值的闭环,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
3.艺术设计教育范式转型的时代动因
数字技术发展加速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以生成式AI、数字孪生、元宇宙为代表的技术重构了设计生产逻辑,在行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技术迭代倒逼能力重构,产业边界的消融更催生出多样新兴交叉领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随之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复合知识系统。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育人的内涵
1.价值维度:意识形态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理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中,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这一“关键课程”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价值维度塑造本质上是对于学生专业技术教育与意识形态培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课程设计实现价值观的显性实践与隐性传导的双向融合。意识形态与专业教育融合机理可拆解为核心层、方法层、评价层的三层次渗透,核心层构建课程思政元素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科技伦理等主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模块;方法层创新教学策略,采用主题嵌入与情境浸润等形式,如在设计课程中设置思政相关开发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视觉符号学原理将文化、精神转化为设计语言,使意识形态教育从“说教式”转向“浸润体验式”;评价层建立价值导向的多元考核体系,将作品意识形态表达权重适当提升,并引入行业专家与思政教师联合评审机制。
2.能力维度:岗位需求与竞赛标准的双向映射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需实现产业岗位需求与行业竞赛标准的动态耦合,随着数字创意产业向智能化、全链路化发展,在技术层面,人才培养也经历着“工具升维”与“流程重构”的双重变革,例如影视后期领域,虚幻引擎实时渲染技术将传统线性制作流程压缩60%,要求设计师同步掌握虚拟制片与程序化生成技术。
3.发展维度:证书体系与终身学习的衔接机制
聚焦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全周期贯通需求,通过解构数字媒体行业岗位能力图谱,将核心技能转化为模块化认证单元,形成“基础能力、专项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证课融合教学体系。依托省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路径,开发微证书课程包,构建集技能认证、职业发展、价值塑造的终身学习生态。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实施的路径
通过对接产业标准、聚焦岗位能力、融入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业态,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协同。
1.标准引领、以岗定课、融入“四新”
(1)标准引领:构建产教协同的课程开发范式
课程改革以“双标准贯通”为逻辑起点,通过国家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的深度融合,破解传统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痛点。首先,联合校区合作企业共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点,形成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单元,细化课程模块的能力图谱,确保课程实施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产业需求,定期更新课程标准库,确保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
(2)以岗定课:解构岗位能力矩阵的课程转化机制
课程体系通过岗位能力图谱的反推,形成岗位群-能力域-课程链的三级映射体系。基于专业发展特色的产业链核心岗位群分析,提炼出三维模型师、二维动画师、影视制作师、媒体运营师等新兴岗位,细分各个岗位能力为基础技能层、专项能力层、复合能力层能力矩阵。例如,针对二维动画设计师岗位,将能力需求解构为动态图形设计(基础层)、界面动效、角色动画设计等(专项层)、影视后期特效(复合层)三大层级,对应开设《AE视频基础》《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制作》等课程模块,配套开发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和岗位仿真训练系统,确保学生结业时达到企业准员工能力标准。
(3)融入“四新”:驱动课程内容动态升级
①新技术赋能课程内容重构
聚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实时渲染引擎、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重构传统课程的知识体系。在《数字影像处理》课程中嵌入AI绘图工具教学模块;在《UI设计》课程增设提示词工程、多模态交互设计等新内容;开发《AIGC艺术创作》《新媒体技术》等全新课程,补充行业最新技术认知与学习。
②新规范重塑课程评价体系
对接国家及行业规范,将技术伦理、数字安全、绿色设计等要求融入课程评价标准。在《UI设计》课程中对表腾讯云界面设计师评分项,要求学生在作品设计中体现字体缩放、色彩对比度、语音导航等适老功能;在《三维动画制作》课程考核中增加文化、美育等环节,建立技术完成度与文化适切性的双重评价指标体系。
③新工艺革新实践教学路径
引入虚拟制片、实时动捕、程序化生成等新型制作工艺,改造传统实训模式。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课程升级为预演、虚拟拍摄、实时合成的全流程实训。
④新业态拓展课程边界
针对元宇宙社交、数字孪生营销等新兴业态,开发跨界融合课程模块。在《新媒体设计》课程中增加“数字孪生门店设计”、“短视频直播运营”等教学单元;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新媒体特色班”模式,实现学习成果与新兴业态需求的无缝对接。
2.思政引领、专思融合、浸润“四美”
通过将“精神之美、职业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的价值维度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育人体系。该路径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四美”浸润为方法,将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链、能力链与创新链,培养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为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从业者。
(1)精神之美:筑牢理想信念的课程思政根基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以“精神之美”为价值内核,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顶层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评级设计等实施,在顶层设计融入方面,编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主题分解思政模块,嵌入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融入方面,开发“思政资源包+技术工具包”双资源库,集成“艺术设计思政资源库”等思政素材。在评价体系方面,建立“技术表现力+文化传播力+价值引领力”三维评价模型。通过学生实训反馈书的心得体会环节显示,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的文化自信量表得分提升,明显感受到学生的职业素养等提升。
(2)职业之美:塑造数字工匠的职业道德体系
“职业之美”聚焦数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与工匠精神培养,通过职业道德课程化、工匠精神场景化、行业导师思政化,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同提升。在专业课程中加职业伦理、知识产权实务等叫教学内容,设置“AIGC版权争议”、“元宇宙数据隐私”等议题研讨模块。在实训环节引入艺术、历史、文化等项目,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学生需使用新技术修复破损壁画,误差率需控制在设置的像素以内,培养“毫厘必究”的职业态度。聘请技术能手、非遗专家的数字媒体行业专家担任“职业导师”,剖析行业世纪项目背后的职业信念,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3)文化之美: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文化之美”强调以数字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融入文化解码、技术转译、创新传播等设计思维。在文化基因解码方面,梳理传统纹样、建筑构件、戏曲程式等文化符号的数字转化路径。在《UI设计》课程中,学生需从参考资料及书籍资料中提取榫卯结构、水转翻车等元素,转化为现代UI设计的交互动效。在技术转译创新方面,运用三维扫描、动作捕捉、程序化生成等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三维建模》课程中,学生使用扫描技术采集数据,最终在引擎中实现AR导览系统开发。在传播模式重构方面,探索传统文化与元宇宙联合的传播新范式。学生团队在《文创设计》课程中为粤剧设计虚拟分身,在元宇宙社区开展跨时空展演。
(4)艺术之美:培育数字时代的审美创造力
“艺术之美”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思维,构建技术赋能艺术,艺术升华技术的良性生态,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融入“敦煌色谱分析”、“宋代瓷器釉色数字化”等研究性学习模块,实现经典美学重构,在AIGC创作单元中,学生生成中国民间故事数字水墨画,并通过引擎实现人机交互,实现前沿艺术实验。实施“数字美育进社区”计划,组织学生为社区开发非遗艺术体验活动,进行社会美育实践。
3.行业引领、工学结合、融通“四素”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与职业教育内涵和类型特色要求高度吻合,是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院校办学规律的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重要路径[1]。通过行业标准牵引课程设计、真实项目重构教学场景、竞赛认证赋能能力评价,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数字创意产业培育具备岗位适应力、技术创新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行业引领:构建“岗课共生”的课程开发机制
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各项能力要求,基本育人逻辑层面,回归“岗位”的逻辑[2]。基于权威报告,导入行业标准,分解出新兴岗位群,形成覆盖岗位能力矩阵,嵌入企业项目,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保障动态调整,触发课程内容更新机制,确保教学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率。
(2)工学结合:打造“学做创”融通的教学新生态
建设全流程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训练学生基础技能。实施“双导师项目制”,由企业工程师与专任教师联合发布真实项目任务书,训练学生专项能力。建立竞赛、课程、创业贯通机制,将赛事要求转化为课程模块,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思政融通+岗课赛证”的课程改革实践,系统构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新生态。在价值维度上,以“精神之美、职业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浸润课程体系,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同频共振;在能力维度上,通过“岗课赛证”四维融通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素养。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