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艺术阁子里芯子研究
摘要:阁子里芯子作为山东独特的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文章聚焦阁子里芯子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其起源发展脉络,探究阁子里芯子的艺术形态与风格特征。解析阁子里芯子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针对性保护传承策略,以期推动阁子里芯子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重焕生机,延续山东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山东民间艺术;阁子里芯子;非遗舞蹈
1.阁子里芯子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临淄区地处鲁中丘陵北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周代齐国的都城所在地。该区南部的南仇村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阁子里芯子,其源于当地传统的“扛阁”与“抬阁”艺术,历经五百余年的发展演变。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阁子里芯子融合了舞蹈、音乐、美术、服饰、传说与文学等多元文化元素,具有显著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该艺术形式在民间传承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阁子里芯子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正德帝时期,延续了前代就已存在的“勾栏”之制。“勾栏”最初本指栏杆,后演变为用荆棘围成的围栏,被称作“盆”,在其中进行艺伎表演、百戏等演出。若将“教坊司”视为宫廷艺伎展示的平台,那么“勾栏”则是民间艺人汇聚演出的场地。
生于明正德元年的王从让系淄博市临淄区南仇村人,作为阁子里芯子的开创者,自幼便随父于“勾栏”登台献艺。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在诸如北京“天桥”这类全国知名的“勾栏”进行表演。他熟稔各类技艺,于百戏中尤以将儿童稳固于长杆之上进行表演的技艺见长,是当地颇具声名的演艺人士。
在盛唐佛道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佛教兴盛而道教式微,导致佛寺遍布各地,崇佛氛围盛行。南仇村民亦受此风潮影响,于村东座北朝南之位,构筑了敬奉关帝的“关帝阁”。此阁乃双层城楼式建筑,符合“屋阁并称”的传统称谓,故称“阁子”。村民对关帝的祭拜活动被称为“奉阁”,此项活动规模宏大,每年必行,期间香火缭绕,鼓乐齐鸣,民间艺人纷纷献艺,民众祈福于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幸福安康。祭祀高潮中的“献牲”仪式尤为重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祭祀品供奉给“关帝神”,以表达人们的虔诚和心愿。因“关帝阁”置于二层之上,人们在祭祀上供祭品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早已“‘艺’锦还乡”的艺人王从让受勾栏中“……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时宛如飞仙……”(《文献统考·俗部乐》的记载)演出场景的启发,结合“献牲”仪式,将男女童儿固定在竿上作双手托盘状,将供品献与关帝神随着历史的发展,此仪式逐渐演变为“扛阁”或“抬阁”习俗,此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当地一项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明末清初时期,阁子里芯子的艺术形式得以孕育成型。南仇东村的艺人群体在继承“扛阁”与“抬阁”技艺与地方民间戏剧元素相融合,创作了诸如《哪吒出山》《许仙游湖》《嫦娥奔月》等剧目,使所有角色均由儿童扮演,并以此向“关帝神”献艺。这一“献牲”与“献戏”的仪式融合,推动了芯子艺术的不断成熟。至清末光绪时期,以王本厚等老艺人为核心,当地艺人群策群力,对阁子里芯子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他们不仅在祭祀仪式中将传统的“献牲”环节转化为舞蹈表演艺术,而且融合了百戏中儿童长杆表演的传统技巧,并结合芯子艺术的独特风格,创造了“花上有人”“人上有人”等新颖动作,从而将临淄的阁子里芯子艺术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该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
2.阁子里芯子的艺术形态与风格特征
每年元宵节,各类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其中芯子尤其令人啧啧称奇、喜爱有加。在芯子表演过程中,演出队伍规模宏大,场面颇为壮丽。表演伊始,由“火流星”引领,紧随其后的是规模宏大的锣鼓队,继之而来的是高跷、旱船秧歌、扇子舞、蝴蝶舞等各式表演队伍,最终以芯子作为压轴。芯子作为演出的核心元素,占据着主导地位。众多芯子悬浮空中,翩翩起舞,周围环绕着身着红绿服饰的善女,手持彩扇摇曳生姿。下方负责扛举或抬举的表演者由年轻体壮的男性担当,上方表演者与下方扛(抬)阁者需达成高度融合与统一,配合协调。芯子上的小演员呈两层或多层分布,在芯子上错落有致,共同营造出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壮美画面。
阁子里芯子内容丰富,以戏曲题材为主,特别是以京剧人物故事为特色,涵盖了诸如福神降临、文王寻访贤士、嫦娥月宫传说、碧波仙子传说、牧童放牛、高台表演技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此种选材不仅基于美学考量,更是鉴于芯子制作工艺与演出效果的限制所致。一方面,古代宽松服饰便于芯子中机关的隐蔽设计;另一方面,身着古代服饰的角色,因其身体比例符合视觉错觉,有助于机关“伪装”,从而增强观赏性。在服饰设计上,主要以娃娃服饰为主,包括姜子牙、仙女、八仙、三国英雄、西游记人物等角色服饰,装饰品则包括头饰、发花、发钗、彩带、胡须等。对于芯子而言,男女儿童的服饰包括姜子牙、八仙、嫦娥、仙官、侍女等角色,其装扮配以头饰、发花、发钗、妆容、胡须等装饰品。芯子的支撑结构“扛杠”与“抬杠”者则穿着汉族传统服饰,上身着米黄色对襟上衣,搭配米黄色彩裤,头戴米黄色头巾,腰束黄色宽带,脚穿黑色鞋子。善女的服饰以大红和绿两色为主,样式统一,均为中式上衣搭配彩裤和彩鞋,手持双扇。
阁子里芯子所使用的道具配置与其所呈现剧目人物形象实现和谐对接。如《哪吒出山》以奇幻场景描绘哪吒形象;《三打白骨精》以喜鹊登梅为基座,展现孙悟空与白骨精;《牡丹仙子》描绘牡丹姐妹与书生;《鸟语花香》营造动静结合画面;《嫦娥奔月》以杏花盆景为骨架,呈现吴刚与嫦娥;《姜太公》以五层台阶为场景,展现姜太公与仙童;《许仙游湖》表现许仙与白娘子;《八仙游春》以根艺花卉为载体,呈现八仙持法宝的场景。
在设计芯子时,采纳了钢木复合的结构策略,根据每台芯子所承载的表演剧目内容,巧妙地融合了力学与艺术造型原理,进行了精细的考量和设计,从而达到了安全性与美观性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安全与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西瓜页芯子上站立的小孩形象栩栩如生(采用水萝卜模拟西瓜制成);手工扎制的花艺深植于盆景之中,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高台定车”设计中,两名女童在狭窄的平台上骑自行车追逐,观众难以察觉到连接两自行车的横杆;“鸟笼上站人”一景,下方的鸟笼由小演员单手支撑,鸟儿在笼中飞翔,人则在笼上站立,形成了一种令人迷惑的视觉奇观;一瓶果酒置于平板上,瓶中酒液微微晃动,瓶中立一孩童,令人惊叹不已;而在“碧波仙子”这一设计中,配备了三彩童子,分别扮演荷花仙女、少年仙童和白发仙翁。设计者将三童安装于升降装置上,升降装置上的彩童可根据演出需求进行调整,实现随时的更换。通过操控摇杆,荷花缓缓绽放,仙女从花朵中升起,立于其上。表演结束后,花瓣缓缓闭合;第二次荷花盛开时,呈现的是一位仙童少年;第三次盛开时,则是一位白发仙翁立于花中。这一系列的神奇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演出场景里,六台芯子呈一行排列,气势恢宏。参与表演的上装男女儿童,无论所饰角色为何,均需与下装负责“扛芯子”及“抬芯子”的演员在步伐上保持一致,节奏上实现统一,乃至舞步的幅度大小、力度强弱都要达成协调。其基本舞步主要涵盖“走步”“十字步”“倒退步”“颤步”等类型。队伍的队形变化丰富多样,常见的有“一条街”“连环套”“卷菜心”等形式。此外,善女舞动彩扇,进一步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伴奏队伍为锣鼓乐,阵容庞大,人数超过二十名。所使用的乐器种类丰富,包括鼓、锣、钹、镲、小锣等。曲目方面,以《凤凰串牡丹》《闹花船》《娥眉雪》《玉芙蓉》等为主要演奏作品,其中“聚和堂”锣鼓尤为知名。演奏者巧妙地将多首曲牌融合交织,使演奏效果更为多变。配合舞蹈的动作和队形变化,无论是激情洋溢还是悠扬舒缓,都展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极大地丰富了芯子舞蹈的表现力。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一个广泛认可的歇后语:“阁子里打鼓——有玩意儿。”
3.阁子里芯子的重要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所蕴含的,能够反映、承载和传递特定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和社会群体文明形态的属性与意义。阁子里芯子就是南仇村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原生态文化印记,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演进的宝贵资料。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民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审美取向及行为习惯,更直观地映射出该群体文化发展的独特轨迹,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古老的阁子里芯子起源于齐国故都临淄,同样又流行于此,对于研究齐地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三千年前,以姜尚被周王朝封齐建国为标志,在海岱之间诞生了齐国。齐国八百余年的历史,东夷文化的滋润和后人的实践创造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齐文化有着开放包容、创新务实、尊贤尚功、重工崇商、礼法并重的内涵特质,而阁子里芯子便是在齐文化的包容下孕育出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演出活动。通过这一实物载体,我们能够深刻感知其承载的文化传承价值。
阁子里芯子作为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追溯至史前时期,舞蹈即承担了“舞以悦人”的社会职责。民众在歌舞中寄情抒怀,以肢体语言展现美学之韵,同时倾诉内心真挚的情感,传达愉悦之情,以此实现自娱自乐的目的。在民间,每逢佳节庆典,不仅用于祭祀祈愿,更旨在营造节日热闹的氛围,民众便会参与歌咏舞蹈,既是观赏者亦是表演者,共同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南仇村的文化瑰宝——阁子里芯子,亦为民间文化的重要产物,承载着村民的自豪与精神寄托。对于村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节庆时的祭祀舞蹈,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社会关系的维系及乡土文化的展现。
阁子里芯子在中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巨大的学术研 究价值。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对社会文化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全工作,已上升至战略高度。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与维护,亟待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手段,鉴于众多民间文化正面临消亡的风险,对其保护与复苏犹如挽救濒危物种。在当今时代,我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不仅在于关注、搜集与研究本土民间文化,亦在于为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艺术领域并非孤立存在,各艺术门类相互关联。阁子里芯子艺术,不仅生动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情感,丰富了阁子里芯子艺术的表现力,也为研究戏曲、音乐、舞蹈现象提供重要的作用及参考借鉴价值。
4.阁子里芯子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珍品之一的阁子里芯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继承与创新的交织中累积了诸多成就,并在临淄地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光彩。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自20世纪70年代,“关帝”阁建筑受损,阁子里芯子的相关工具、道具及服装亦遭严重破坏。1992年,南仇东村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复兴,并再次公演,引发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芯子艺术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且由于技艺传承者的缺失和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和传承阁子里芯子艺术的重担就落在了当代年轻人的身上。
尽管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对阁子里芯子濒危状况的改善有所贡献,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截至目前,阁子里芯子的表现形式仍显陈旧,难以迎合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鉴于此,本研究认为阁子里芯子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阁子里芯子”进行保护和发展。
首先剧目创新方面亟待加强。当前芯子表演的传统剧目普遍存在陈旧问题,亟需融入现代元素与时尚潮流,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应在保留阁子芯子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拓展艺术想象空间,并在服饰设计上大胆创新,从而为芯子表演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次芯子表演队伍建设亦是关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扩充阁子芯子表演队伍,着力打造技艺精湛、专业性强的表演团队,持续提升表演者的艺术素养。此外,还应积极引入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引领芯子表演队伍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最后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电子数码产品可以充分发挥其功效来记录咱们民间艺术。还有就是现在网络媒体的发展,可以通过抖音、微博等APP上发布相关视频来传播阁子里芯子,让其在大众视野里面活跃起来。
5.结语
山东民间舞蹈经典之作“阁子里芯子”在古代民间表演艺术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学术研究价值不容忽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的广泛普及,传统的“芯子”娱乐形式面临着严峻挑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规模逐年缩小,老艺人数量锐减,新艺人培养不足。因此,保护和传承“芯子”艺术的重任主要落在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肩上。对于这一艺术瑰宝的传承与保护,我们有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其得以完整地传承给后代。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