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供需协同驱动的党建共建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在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校企供需协同驱动的党建共建育人模式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该模式在实践中存在党建引领虚化、供需对接失衡、资源整合低效、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现存困境,从强化党建核心引领、完善供需精准对接、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健全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提出党建共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旨在破解校企合作育人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校企供需协同;党建共建;育人模式;实施策略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强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产教融合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其深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发展速度。而党建工作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在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企供需协同驱动的党建共建育人模式,正是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将党建工作与校企供需协同紧密结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旨在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深入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构建与实施策略,对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企供需协同驱动下党建共建育人模式现存问题
(一)党建引领作用虚化,协同育人缺乏核心凝聚力
目前,一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党建共建工作仅浮于表面形式,党组织在育人这项重要工作中应起到的政治引领以及组织协调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党建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像主题党日、党课学习之类的活动,大多数都是以理论宣讲这种单一的形式开展的,并没有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这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党员很难被激发起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拿一些实例来说,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主题党日活动,仅仅是邀请党校的教师来进行理论方面的授课,授课内容与校企合作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关联非常少。这样一来,参加活动的党员们就会觉得整个过程枯燥无味,从而导致他们的参与热情比较低下。
另一方面,党建工作缺少宏观的顶层设计。学校和企业双方党组织在合作时,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致使党建工作不能顺利渗透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核心环节,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在某些校企合作项目里,高校的党组织和企业的党组织就像是独立的个体,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双方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在开展技术研发合作的时候,也缺乏交流与配合,这就使得党建工作对于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二)供需对接机制失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校企双方在人才需求与供给方面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差异。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此外,供需调研机制不健全,高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跟踪不及时,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度较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以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为例,企业对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旺盛,但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岗位要求。据相关调查,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过60%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在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前沿算法的应用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
(三)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共享机制不完善
校企双方在教育与党建资源整合利用上存在诸多障碍,影响协同育人效果。教育资源方面,高校科研设备、实验室与企业生产设施、实践平台未有效共享,造成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如高校先进设备未向企业开放,企业缺高端设备难创新;企业生产车间未向学生充分开放,限制学生实践转化能力。这种割裂浪费合作机会,阻碍双方发展。党建资源方面,校企虽积累丰富经验和特色品牌,但缺乏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信息沟通不畅、合作渠道缺失,且资源共享标准规范不统一,从而降低了整合效率。这些障碍使校企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资源分配不平衡、缺乏制度保障和规范管理使整合流于形式。因此,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统一标准规范,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深度融合,实现共享互补和协同发展,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四)协同创新机制不畅,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在校企合作推进中,协同创新机制短板明显,制约合作深入高效发展。首先,合作模式上,当下多为短期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机制。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未建立持续深度互动,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也难传递行业动态,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差距难以弥合。技术研发领域,缺乏系统规划,高校和企业团队各自为政,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低。其次,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是制约合作深化的关键因素。科研成果归属及经济利益分配缺乏明确公平规则,常引发分歧,分配不公易削弱双方合作意愿和信任。此外,缺乏有效风险共担机制,加剧合作矛盾。合作项目遇风险时,因无明确分担机制,双方常推卸责任,如联合研发遇技术瓶颈时的责任争议,会拖延项目进度、引发信任危机,影响合作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要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广泛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框架,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制定公平收益方案;构建科学风险共担体系,明确双方责任义务,为合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校企供需协同驱动的党建共建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强化党建核心引领,筑牢协同育人思想根基
党建引领是校企合作育人的灵魂,针对当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协同合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与实践融合入手。首先,应完善党建工作顶层设计,成立由高校党委和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共同牵头的校企党建共建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党建共建育人工作。制定党建共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党建工作与校企合作项目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为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要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将党建工作融入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联合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中,设立“党员先锋岗”,由校企双方党员教师和技术骨干组成教学团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技术研发项目中,成立“党员攻关小组”,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优势。同时,创新党建活动形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高校教学需求,开展“党建+技术培训”“党建+实习实践”等特色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积极探索党建引领“3I”工作法,通过创新驱动,探索“党建+多元场景”融合新范式,将党支部建设嵌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服务厦门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深化了党建与业务的融合。
(二)完善供需精准对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为打破信息壁垒、缩小培养与需求的差距,还需要构建常态化的需求调研与精准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首先,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党建工作需求。高校每年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企业定期反馈用人评价,形成校企双方需求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需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为高校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教育部推动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归集部委、行业、产业等供需两端各类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为高校和企业的精准对接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要加快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和教材。将企业实际项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企业实习”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例如,在工科专业中开设“企业真实项目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在文科专业中开展“企业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训都深度介入,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三)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实现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加强师资共建,能够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育人模式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应建设校企党建共建育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双方在教育、党建、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在教育资源方面,高校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科研平台等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务;企业向高校开放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在党建资源方面,双方共享党建阵地、党建活动经验和特色品牌项目,联合开展党建文化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实现党建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资源使用的权限和责任,对积极参与资源共享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与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支部结对共建,实现了教育资源和党建资源的深度整合,构建了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产教综合体,实现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开设在车间中,师生活跃在生产线上。其次,要加强校企师资队伍共建,通过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邀请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建立校企师资交流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双方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互兼互聘、柔性引进机制,形成产教融合师资团队,学院教师党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主动与企业合作,引入前沿资源,夯实学科基础,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健全协同保障机制,激发校企合作内生动力
要破解合作动力不足、风险应对乏力的困境,需要从制度保障、考核评价、利益分配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激发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为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首先,应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其中政府层面出台支持校企党建共建育人的政策文件,明确企业参与育人的责任和权益,对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激励;高校和企业制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合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明确双方在党建共建育人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校企合作章程,对合作目标、合作内容、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进行详细规定,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浙江推出重点行业就业补贴等政策举措,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其次,还要创新考核评价与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党建工作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成果、社会服务效益等维度,对校企党建共建育人工作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上的比例,对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此外,还应进一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双方共同制定风险应对预案,明确在合作项目面临风险时的责任和义务,增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一些校企联合技术研发项目中,通过签订详细的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在遇到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情况时,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和应对措施,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结语
校企供需协同驱动的党建共建育人模式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创新举措。学校应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供需对接、健全保障机制等措施,破解校企合作育人难题,推动党建共建育人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校企供需协同驱动的党建共建育人模式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构建与实施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这一模式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