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负”到“增能”:构建后“双减”时代家校共育新常态——以三棵树初级中学为例
摘要:2021年实施的“双减”政策正逐步重塑基础教育生态,家校关系随之面临系统性调整。伴随学科类校外培训大幅压减与课后服务全覆盖,家长从过度学业干预中退出后,却亟待解决学生课余时间规划、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平衡的新课题。家校共育由此从相对边缘的教育环节转向破解后“双减”时代核心矛盾的关键一环。本研究以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初级中学这一苏北典型县域初中为实证案例,依托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通过行动研究构建“双向赋能、革新评价”的家校共育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学校建构协同育人新常态提供可操作的“三棵树经验”。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县域初中
一、破局:后“双减”时代的家校共育之困
“双减”政策实施四年来,义务教育生态结构性转型加速,但家校共育仍面临以下三重现实挑战。
(一)认知错位,教育评价转型滞后
三棵树中学2024年家校共育现状调研数据显示,虽然家长对“双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应试思维惯性下,仍有超过半数的家长将学科成绩作为首要评价标准,这与目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二)机制悬浮,家校协同深度不足
当前,传统家校合作多停留于信息传递层面,部分农村学校仍未能有效建立起家校沟通共育的渠道[1]。江苏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研讨活动发现,70%的家委会职能仅局限于活动组织,并未深度参与学校治理。
(三)资源失衡,数字鸿沟难以跨越
家长能力参差不齐,发达地区学生家长依托丰富的线上教育平台与学习资源,可便捷获取辅导资料、参与家校共育[2];而农村地区受限于经济条件有限、信息获取渠道闭塞,陷入“想辅导却无资源可用”的困境,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甚至面临“无人辅导、无力辅导”的双重缺位[3]。
面对上述结构性困境,三棵树中学作为苏北典型县域初中以“文化浸润+评价创新”为突破口,初步探索出“双向赋能、协同治校”的县域家校共育实践路径,为家校关系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型提供区域样本。
二、重构:家校共育的“三棵树范式”
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三棵树中学构建“文化认同—机制创新—评价革新”三维路径,系统破解家校协同困境。
(一)文化认同:非遗传承架起家校精神纽带
三棵树中学将宿迁瓷刻、霸王哨、剪纸等市级非遗项目融入家校共育,构建“学校社团—家庭实践—校园展示”的文化传承链。在宿迁市非遗传承人代斌的带领下,2020—2024届千余名学生参与学习。2023年,该校瓷刻工作坊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江苏省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建设单位,系宿迁市唯一入选单位,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此外,每年清明,依托“14岁青春仪式”,学校都会组织八年级学生家长协同参与朱瑞纪念馆红色研学活动,并在活动后由家长与学生一同撰写《青春远足手记》,将红色教育与家庭情感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家长从“教育旁观者”向“文化共育者”转型。以此为契机,在强化亲子间情感纽带的同时,推动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于家庭与校园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延续与发展,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动力。
(二)机制创新:“四岗联动”激活家长动能
为破解家校协同中家长参与形式单一、效能不足等问题,三棵树中学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径。立足家长资源优势与教育需求,创新构建起“家长四岗”制度,形成立体化的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体系,具体如下。
家委决策岗:三个年级共40名家长代表参与校园活动审议、课后服务方案制定,2024年累计提出47条建议,其中23条被采纳,如邀请家长参与校园艺术节指导点评、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邀请具备医学、消防等专业背景的家长开设讲座等。
护学安全岗:每日上下学时段,家长志愿者在校园周边协助维持秩序,2024年全年累计参与超1000人次,实现学生上下学安全“零事故”,家长对校园安全满意度从65%提升至92%。
陪餐监督岗:家长自愿报名参与食堂食材选购、菜品检验工作,并在食堂与学生一同用餐。2024年累计开展218次,亲身体验让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更放心,也为食堂优化菜品提供依据,进一步拉近家校距离,助力打造更优质的校园饮食环境。
成长颁奖岗:邀请优秀学生家长在每学期的学业质量检测总结会上为学生颁奖,在增加家长正向情感表达的同时,学生自我效能感也大幅提升。此仪式通过强化亲子沟通,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将家庭从教育“旁观者”转为“共评者”,为协同育人提供实践样本。
通过岗位赋权实现“事务参与→治理协同”升级,家长年均有效参与时长从每学期7小时增至26小时。
(三)评价革新:“树中美少年”的家校共评体系
三棵树中学推出“树中美少年”家校共评体系,以多元评价机制打破传统单一主体评价壁垒,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维度的深度融合。该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核心目标,将家长纳入评价共同体,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协同、学生发展”的三维互动评价模式。
在评价维度设计上,体系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覆盖“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稳定情绪、奋进状态、责任担当”的六大立体化评价指标。其中,品德与劳动维度引入家长全过程参与机制:通过定期家校沟通会、班主任线上沟通等渠道,了解学生在家务劳动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家庭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例如,家长通过小程序将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照顾长辈、公益活动时长等行为记录并上报给班主任,形成动态化的品德成长轨迹,使评价从学校场域的“片面观察”延伸至家庭社会场域的“全景透视”。这一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德育评价的时空局限,既体现“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又彰显家校协同的育人智慧。
三、成效:从“单兵作战”到“生态共育”
基于2021—2024年的追踪数据,三棵树中学家校共育改革呈现三重结构性转变,逐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生态,标志着“管理孤立”向“生态共治”的范式升级。其一,主体关系重构:从单向输出到多维互动;其二,机制运行效能:制度—文化—技术协同增益;其三,生态溢出效应:县域教育治理的新路径。
三棵树中学的实践证明,家校共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责任分割,而是教育治理主体的结构性转型。从非遗传承中的文化共鸣,到“四岗联动”的机制创新,再到评价体系的三维互动,建构“文化认同—制度赋能—评价改革”三元驱动机制,实现家庭从教育外围向治理共同体的转变。将家庭从教育的“外围”引入核心场域。当每个家庭都成为教育的“合伙人”,当每次互动都指向生命的成长,“双减”才能真正从“减负”走向“增能”,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生态根基。
三棵树中学的实践不仅验证了“尊重—参与—协同”治理逻辑在县域场景的有效性,更深度呼应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战略导向。当家庭成为治理共同体成员,当互动聚焦于生命成长的具身实践,“双减”政策方能实现从“减负”到“增能”的质性升级,为构建高质量教育生态系统提供可参考的县域范式。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