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田野问道·循证躬行”: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康蔚林来源:《安徽科技报》日期:2025-11-11人气:8

摘要: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性强的社会工作专业亟需教学模式从理论导向向实践导向转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该专业核心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使命,但当前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困境,使学生难以在真实社会开展调查等工作。本文以“田野问道·循证躬行”为理念,提出融合田野实践、循证逻辑与行动反思的教学改革路径,通过重构目标、优化内容、创新方法、构建评价体系,依托真实社区项目推动“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耦合。本研究聚焦于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旨在为新时期的社会工作教育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力量,其在社区治理、心理援助、弱势群体支持、公共政策评估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征程中,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民生保障及党的社会工作领域的作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1]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文科”建设推进过程中,传统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然而,社会工作专业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限制该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阻碍。社会工作教育亟须进行改革,要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全方位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2]

  实践教学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能力的关键环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学生掌握社会研究基本技能的工具性课程,更是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桥梁。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高校教学中仍局限于知识传授层面,课程缺乏真实社会情境的融入,导致学生难以将社会调查理论转化为实际研究能力。社会工作专业秉持“人在情境中”(Per-son-in- Environment)的核心理念,主张从真实社会脉络中洞察个体困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专业特性决定了社会调查不能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而需嵌入具体的社会实践场域,通过“在场”“共情”“对话”与“行动”实现知识的生成与转化。

  因此,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需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走向田野、社区以及真实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能够有机整合理论与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度思考的教学模式,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田野问道·循证躬行”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导向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田野问道·循证躬行”理念作为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正逐渐彰显其现实价值与示范意义。本文将围绕“田野问道·循证躬行”这一理念,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与实践策略,以期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困境与改革动因

  (一)课程定位模糊: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定位不清,既被归为“方法论”课程,强调系统讲授研究设计等技术,其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却未充分释放。许多高校将其视为“工具课”,重技术轻思维、重形式轻内容。如讲授“抽样方法”时只介绍术语,学生作业机械套用模板,部分课程将调查简化为流程化操作,剥离伦理考量等。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中心主义有局限

  传统教学依赖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虽有案例教学或小组讨论,但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参与式学习。[3]“去情境化”教学使学生难将知识转化为具身经验,且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兴趣导向,压抑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三)实践环节薄弱:项目真实性与指导深度不足

  多数高校课程大纲设“实践环节”,但执行流于形式。项目选题空泛、数据来源单一、指导缺位,学校与社区缺乏协作机制,学生难进真实社区调研,还常引发信任危机,影响调研质量与专业形象。

  (四)评价体系失衡:重结果轻过程

  当前施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将期末报告或考试成绩作为核心评价标准,此做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的个体成长与进步。在评价环节,过度关注形式层面的完备性,致使大量实质性问题与不足被掩盖,难以真实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还可能对教学方向产生误导,使教育目标偏离初始设定。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现有的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刻不容缓,应回归实践性、情境性与伦理性,将课堂拓展至实际研究场景,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将评价重点聚焦于过程,以达成教育目标。

   三、“田野问道·循证躬行”教学理念的理论建构

   (一)“田野问道·循证躬行”的内涵

  “田野问道”旨在引导学生投身田野实践,在社会实践进程中察觉问题、钻研问题并解决问题。田野作为社会工作的实验场与展示平台,是学生了解社会、验证理论以及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场域。借助田野调查,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发展态势,培育社会洞察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田野问道”着重强调“问题源于田野”。田野不仅是数据采集的场地,更是问题生发的根源。学生需深入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等真实的社会情境,运用参与式观察、非正式交流、文献检索等方法,感知社会动态,识别现实难题,提炼研究议题。此过程要求学生具备“现场感知能力”与“共情能力”,能够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去理解问题,而非将预设的理论框架强行套用于现实情境。

  循证,指以系统、科学、可验证的证据为基础进行判断与决策。“循证躬行”是指基于证据的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应用证据,使社会工作实践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循证实践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是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关键途径。“循证躬行”强调以证据为基础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注重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提升学生科学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真实数据开展分析研判,提出针对性社会工作干预方案。社会调查并非书斋中的智力游戏,而是需要学生“走出去、沉下去、做起来”的行动过程。从联系调研对象、签署同意书、开展访谈观察,到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反馈结果,各环节都需学生亲力亲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涵养专业伦理。

   (二)“田野问道·循证躬行”教育理念的价值

  “田野问道·循证躬行”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它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深层次变革。在该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在三个方面实现成长:其一为专业能力的提升,包括沟通协调、问题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综合技能;其二是专业认同感的强化,在实际服务中体悟社会工作的意义与责任;其三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唤醒,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度。

   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目标重构:从“掌握方法”到“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后的目标被清晰界定为:“在真实社会情境下,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社会调查、剖析社会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的综合能力。”该目标可细分为四个层次:在认知层面,要求学生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伦理规范以及方法体系,掌握定量与定性方法的核心技术。在技能层面,学生需能够自主设计调查方案,熟练运用访谈、观察、问卷等工具,同时具备数据整理与初步分析的能力。在情感层面,着重培养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同理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塑造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在实践层面,学生需完成一项真实的社区调研项目,撰写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并向社区反馈调研结果。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本课程突破传统以“方法类型”划分章节的常规模式,构建了以“问题—方法—行动”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共分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均涵盖2-3次理论讲授与1次实践工作坊环节,并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优化为6:4,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五大模块具体包括:第一,“社会问题感知与选题”,重点通过社区走访和热点分析引导学生确立研究问题;第二,“田野调查基础技能”,涵盖抽样技术、问卷设计、访谈法及观察技术等核心方法训练;第三,“调查工具应用”,主要包括SPSS操作技术与NVivo编码技术的实际运用;第四,“数据收集与循证分析”,侧重定量与定性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整合方法;第五,“调研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报告撰写与政策建议提出,实现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创新

  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学习方式。该模式以真实社区问题作为项目主题,由 3 -5名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全程承担项目的设计、实施以及报告撰写工作。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教师主持的课题、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的项目,以及学生自主发掘的社区议题(此类议题需经过教师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在本课程体系中,学生兼具调查者与潜在服务介入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将学生融入社区项目,使其成为“合法的参与者”,在与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互动过程中,学习专业话语体系、行为规范以及实践智慧,从而实现从学生身份向准专业人员身份的转变。其调研成果不仅可应用于学术写作,更能够为社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形成“研究-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协同研究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开展项目设计、进行反思总结,并实现共同成长。[4]

  (四)课程评价体系优化

  “田野问道·循证躬行”教学改革构建了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提高平时成绩占比,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项目驱动式学习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调查项目设计、实施与报告各阶段的实际表现,记录其成长轨迹,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档案。成果性评价,主要评估学生的调研报告质量、政策建议可行性以及社区服务效果。

  (五)改革成效与学生反馈

  通过对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三届学生(2020-2023)的跟踪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改革后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92%的学生表示“真正学会了如何做调查”,85%的学生认为“沟通与应变能力明显增强”。基于“田野问道·循证躬行”育人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感知力、文化分析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近五年来,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通过“田野+项目+团队”的实践育人模式,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7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篇;多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逐梦计划”中获得优秀团队及个人称号。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能力发展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价值观。78%的学生反馈“更理解社会工作的价值”,67%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基层服务工作”。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田野课堂”实践引导学生提升文化探究能力、积累职业经验,强化工匠精神。通过深入田野,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91.3%毕业生去向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省内医院、政府及事业单位;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满意度达98.9%。

  三是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的合作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团队与南充市民政局、南充市委社会工作部等机构展开合作,加强了社会工作专业与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川北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成功申请承办2025年四川省社工项目创新设计大赛。通过与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得以在实际情境中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实务操作水平。这一模式为社会工作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五、结语

  “田野问道·循证躬行”教学改革,从本质而言,是一场回归社会工作教育本初目标的探索。该改革通过将课堂迁移至社区、以问题驱动学习进程、用行动验证知识的方式,达成了从“传授方法”到“培育能力”的范式转变。实践表明,当学生切实深入实践时,他们不仅能够掌握调查技巧,更能够涵养专业情怀、社会责任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此模式不仅适用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也可推广至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实践类课程,例如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项目评估等。其核心启示为: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必须破除“学术环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构建“在实践中学习、为实践而学习”的教育生态。唯有如此,社会工作专业才能够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切实达成“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使命。





文章来源:《安徽科技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