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项目里的中华文化传播实践——以鲁班工坊为例
摘要:鲁班工坊作为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播结合的创新模式,以“鲁班”文化符号为纽带,在亚、非、欧三大洲建设35个工坊,通过技能培训传递工匠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其在跨文化传播中,针对文化认知差异推行深度适配策略,构建系统语言支持体系打破壁垒,革新教学方法适配不同教育模式。作为“小而美”项目典范,它展现出精细化传播潜力,且通过品牌化与国际化策略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标识,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以小见大”“以技载道”的实践路径与启示。
关键词:“小而美”项目;鲁班工坊;“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互动迎来新机遇。然而,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中有效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并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依然是文化传播的核心挑战。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着生命力与认同感的双重考验,尤其是工匠精神、儒家思想等元素,在全球化语境下常遭误解或忽视。因此,避免单纯的文化“输出”,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关键。在此背景下,鲁班工坊作为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通过“走出去”将中国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传播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仅提升了当地技术水平,还成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鲁班工坊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探讨鲁班工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进行跨文化传播,能够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项目提供实践经验,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一、鲁班工坊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历程
(一)鲁班工坊的起源与命名
“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文化传播的创新载体,其命名蕴含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鲁班又名公输盘、公输般,尊称公输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著名工匠,被誉为“工匠祖师”,是中国历史上技艺精湛与创新精神的典范。其发明的鲁班锁、曲尺等工具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体现了“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因此,以“鲁班”命名工坊,既是对这一文化符号的当代致敬,更是对工匠精神传承的战略选择。这一命名赋予鲁班工坊双重使命:一是在技能培养层面,通过实训教学传递专注执着的职业操守;二是在文化传播层面,以工匠文化为纽带构建跨文明对话的桥梁。这种符号化表达使传统工艺智慧与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价值共鸣,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具象化载体[1]。
(二)鲁班工坊的发展历程
鲁班工坊的创立源于中国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自2014年启动以来,鲁班工坊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初期,鲁班工坊通过与国际院校及企业合作,设立技术培训基地,推动技能教育全球化。最初该项目主要在国内院校开展,通过实训平台培养本土技术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鲁班工坊逐步加快国际化步伐。2016年,鲁班工坊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建立首个海外合作基地,标志着“由点及面”发展模式的启动。在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鲁班工坊迅速扩展至亚、非、欧三大洲,至今已在31个国家布局建设35个鲁班工坊,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2]。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鲁班工坊也成为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传播实践
(一)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落地情况
1.鲁班工坊在非洲的落地情况
鲁班工坊在非洲15个国家共建设17个工坊,以“技术赋能民生、文化浸润发展”的模式覆盖全非。埃塞俄比亚工坊针对当地低机械化率困境,通过机械原理等课程,生动演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尼日利亚工坊致力于轨道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开创鲁班工坊“一体两翼”建设定位的新局面,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乌干达工坊推动现代智能制造科技研发,落实技术攻关和科研创新项目,递进式技术传授中蕴含着中国对技术细节“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中国工匠精神正深度融入非洲发展肌理。
2.鲁班工坊在亚洲的落地情况
鲁班工坊在亚洲11个国家建设13个工坊,涵盖南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深度融入当地产业与文化。巴基斯坦工坊结合当地农业主导的国情,“因地制宜”开设智能农机等课程,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哈萨克斯坦工坊在聚焦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引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体现中国对智能科技与传统行业融合的创新理念;马来西亚鲁班工坊依托“植物押花艺术”项目,让学员亲身感受中华艺术文化。
3.鲁班工坊在欧洲的落地情况
鲁班工坊在英国、葡萄牙、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俄罗斯5个欧洲国家建设5个工坊,依托欧洲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技术共研与文化互鉴的合作路径。英国工坊开设“英国鲁班工坊中餐烹饪艺术”培训,通过中餐饮食文化架起中英民心相通的桥梁;葡萄牙工坊聚焦电气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领域,中葡双方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保加利亚工坊在建设之初便展现“中国速度”,团队仅用三天就完成原计划一个月的建设任务,以“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开启中保合作新篇章;塞尔维亚工坊以“中文+中式烹饪”为特色,通过中式烹饪促进两国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二)鲁班工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与突破
1.弥合文化认知差异,深化文化适配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认知,这种差异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为对职业教育价值定位、技能人才社会角色的不同理解[3]。部分沿线国家受历史文化影响,对职业技能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更倾向于将教育资源向学术性教育倾斜;同时,以“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与部分地区的传统职业伦理、社会分工观念存在认知落差,可能被视为外来文化符号而难以融入本土语境。
为弥合这种差异,鲁班工坊推行的文化适配策略并非简单的文化妥协,而是在尊重本土文化基底的前提下构建融合框架。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嵌入当地文化符号与职业传统,将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本土社会对“专注、敬业”的价值认同相联结;另一方面,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让技能培养目标与本土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期待形成呼应,通过职业发展的实际价值消解文化认知隔阂,使外来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本土发展动能。
2.打破语言壁垒,完善多语支持体系
语言差异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常见障碍,不仅表现为日常沟通不畅,更体现在专业知识传递的精准性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体系多样,且许多国家存在官方语言与地方方言并行的情况,专业术语的翻译偏差、教学表达的文化语境缺失,可能导致技能原理传递失真,甚至影响学员对技术标准的理解[4]。
鲁班工坊构建的多语言支持体系突破了单一翻译的局限。在教学层面,采用双语协同与语境转化教学模式,既保留核心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又通过本土教师的二次解读,将抽象技术概念转化为符合当地表达习惯的通俗阐释;在资源层面,推动教材与教学资料的本地化编译,组织中外技术专家共同审定专业词汇库,确保技术标准的语言传递无偏差;在团队层面,组织中外教师联合协作,让本土教师深度参与教学环节的语言节奏调控,使教学过程更贴合学员的认知习惯,从根源上降低语言壁垒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3.尊重教育模式差异,革新教学方法
部分沿线国家的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受历史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存在“教师主导、理论灌输”的教学逻辑。这种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单向传递,缺乏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现代产业对“知行合一”的综合技能人才需求存在显著差距。在这种模式下,学员往往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难以快速适应职场需求。
鲁班工坊通过教学方法革新突破这一局限,将项目驱动式教学与本土教育特点相结合。以真实产业项目为载体,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过程引导者,更多关注如何引导学员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这种模式既尊重本土对理论基础的重视,又通过实践激活理论的实际价值,帮助学员建立“知行合一”的认知,形成不同教育模式之间的互补。
三、鲁班工坊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小而美”项目的文化传播潜力
“小而美”项目聚焦精细化、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精准打破文化传播障碍。鲁班工坊作为这一类型项目的典型代表,充分展现了“小而美”项目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
首先,鲁班工坊通过小规模、精细化的职业教育项目,根据目标国家需求进行本土化调整。在东南亚和非洲,鲁班工坊不仅教授中国传统工艺,还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中华文化传播更具亲和力。这种定制化教学模式,让文化传播不再是简单输出,而是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实现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合。
其次,鲁班工坊注重多元化文化传播策略,强调通过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式,避免单纯“文化输出”。这种策略让文化传播更细腻,能触及受众的深层次需求。通过精准化传播,鲁班工坊成功建立起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独特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最后,鲁班工坊“小规模、高质量”的模式也促进了其国际认可。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型文化输出项目常面临资源分散、传播效果弱的问题,而“小而美”项目因精准定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收获较高认可度。鲁班工坊通过小而精的项目落地,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实践样本。
(二)打造文化传播中的国际化品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不仅依赖传统交流模式,更需借助品牌建设和国际化策略提升影响力。鲁班工坊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化策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效能。
首先,品牌塑造是文化传播的核心。鲁班工坊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与教育创新,逐步形成“高质量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的品牌形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鲁班工坊通过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成功树立品牌形象,促进了中华工匠精神和中国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同。
其次,国际化策略是鲁班工坊成功的关键。在跨国文化传播中,单纯依赖文化交流难以实现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而通过国际化教育合作网络,鲁班工坊能借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拓展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开展联合课程和培训,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国际化水平,增强了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
最后,鲁班工坊通过市场化策略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播效果。通过建立完善的国际化教育平台,鲁班工坊将教育内容和文化理念推向更广泛市场,吸引更多国际学生与教育合作伙伴。这种市场化操作方式,不仅提升了鲁班工坊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知名度,也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渠道。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互鉴与全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鲁班工坊通过融合中国工匠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成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跨国传播,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突破了传统文化“输出”的局限。其精细化教育实践与跨文化适配,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传播价值,为全球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鲁班工坊的持续发展,它将继续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合作的桥梁,为多元、包容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