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创新的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任。为了缓解当前河南省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转变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成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生态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了河南省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从而为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的提供了决策参考。
1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河南全省农业总产值为4577.16亿元,仅次于山东。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4472.3千公顷,位列第一。其中,粮食作为河南省的主要农产品,在2017年总产量已达5973.4万吨,2012年以来年均增速分别为1.16%和0.86%。但是,对产量和效益提升的盲目追求,导致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长期优势逐渐被削减,农业绿色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
1.1 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增产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现代农用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根据河南省农业厅2014年的调查,全省低等级耕地面积占17.5%,其中因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面积约255万亩,占2.2%;大气污染农田面积533万亩,占5.1%,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在20万亩以上。2011年以来,河南省的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整体上均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1.20%和1.47%,截止2016年分别达715.03万吨和16.13万吨。农药施用实物量2012年以来整体持平,但仍然有12.8万吨左右。并且,由于目前尚无其他普遍适用的更为环保的农业物资,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等化学投入品仍无法被替代。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科技创新不仅为农产品种植带来了高产量,还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带来了高效益,使得越来越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投入品充斥在农产品的研发、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我国居民的食物中有70%以上是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共查处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17万余起,查处案件6.8万件。截至2017年8月,河南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 产品3356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全省有效用标的绿色生产资料产品仅有11个。
1.3 农产品供需错位问题
河南省农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农产品结构单一。2016年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已达71.08%,蔬菜和油料作物仅占11.23%和0.69%,且虽然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2017年已达粮食播种面积的54.02%,但强筋和弱筋小麦仍需进口。二是农产品品质层次急需提升。在河南省各个地区生产的众多品类的农产品中,“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数量占比仍然较低,且在截至2017年8月河南省所拥有的3356个“三品一标”产品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数量仅占24.28%,可见目前河南省的农产品供给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
1.4 农业生产资源错配问题
河南省农业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稀缺程度未能有效匹配。一是农业功能区划分不清晰。以追求高产量、高收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地区水土资源稀缺程度的不同,导致同样的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或质量不同,或造成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或化学品的过度投入。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通过人工补偿水土资源的稀缺性或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截至2016年,河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4472.3千公顷,但耕地灌溉面积仅为5244.49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则仅为1806.61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和机械收获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仅为72.82%和70.24%。
2 生态创新对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是推动河南省农业的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种苗研发中采用的转基因技术,还是种植阶段使用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或是生产加工中采用的防腐剂、干燥剂、色素等添加剂,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但是,创新往往具有两面性,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威胁和危害,相关的涉农创新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河南省农村耕地面积逐渐被缩减。2017年全国粮食种植播种面积减少了81万公顷,其中河南省占到了18.60%,有150.65千公顷。在土地指标紧缩的同时,要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保证创新驱动是以获取环境收益为目标的。生态创新就是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保护而展开的创新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带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及提升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或产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生态创新有观念、技术、制度和管理四个层面。建立在生态创新基础上的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使河南省各级政府、相关涉农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在生态创新观念的影响下,结合河南省的区域禀赋优势,经过技术、制度、管理等层面长期共同演化,构建河南省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
3.1 加强生态创新制度建设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户、涉农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创新活动多以高效高产为目标,生态创新的观念尚未形成。但生态创新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正式制度的推动。为了弥补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发挥生态创新的正外部性,政府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角度入手建设全面的生态创新制度,并注重引导、支持和惩戒并用。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积极引导农户和涉农企业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对接消费需求供应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依据区域水土资源开展绿色种植;大力支持农户、涉农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生态技术与知识创新,注重涉农创新的人才培养、税收调控、资金补偿和平台建设;严格惩治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农户和涉农企业,加强检测监控能力,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3.2 提高生态创新技术水平
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源自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错位和农业生产资源错配问题则是落后的农业管理技术导致的。前者的主体是农户和涉农企业,后者的主体则是中介机构和政府。因此,为了提高生态创新技术水平,必须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角度出发,并使各主体协调联动。从种植环节看,政府应提高对水土资源的检测监控水平,企业和科研院所则应着力研发对环境更为友好、更加经济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温材料和生态肥料,农户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性种植、科学管理、创新或改良生产方式。从生产流通环节看,政府应创新对企业的监督监管方式,提升对市场的监控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企业和科研院所应着力创新农产品保质保鲜等技术,减少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3.3 健全农业生态保障体系
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为直接和广泛。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预防与治理同步化,补偿与保护制度化,开发与养护相结合。一是建立农业水土资源污染防控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污染物含量,防止工业污染进入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土地分类治理;二是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完善水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建设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对生态区域开展严格的分级管理,对农业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进行大力支持;三是是完善并落实农业生态功能区规划,确定粮食生产主功能区,根据区域定位开展农业生产力布局,适度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实施农林牧渔循环经济,以开发带保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http://www.zzqklm.com/w/qk/21223.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