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场的多重语境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从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来审视和反思全球化发展引发的价值观问题,这是真正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的科学解答。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全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众所周知,“全球化也是以某种价值认同为前提和基础的。”然而,这种价值认同并非意味着消解多元价值的独特性,而是倡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共生共荣。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这种价值。真正的价值认同,源于主体在思想认知与实践探索中的自主选择。当前,区域化到全球化的迈进,“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发展成为“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作为依附人的价值也必然要求一种普遍性或者共同性存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也自然而然成为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文明、精神、价值观的交流互鉴并不断融合达成价值共识的客观事实,鲜明反映未来人们以何种价值指向应对全球化中不同文明间不和谐“杂音”而实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追求,妥善解决作为在寻求价值向善维度中价值事实“实然”与价值导向“应然”的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不仅如此,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化解当代全球治理危机的价值选择。当代全球治理危机在深层次上反映的是全球治理价值理念的危机。有学者指出,现代全球危机根源于新自由主义。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主张以包容的姿态胸怀全人类发展大局,致力于推动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共商共建共享世界发展,因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尊重、精诚合作,而不是猜忌对立、零和博弈”。历史与事实证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治理模式不能也不可能构建合乎国际正义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此,需要以“一整块钢铁”的共同体思维来共同应对全球治理困境,也就是说,呼唤一种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具备哲学本体的“存在合法性”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离不开哲学视域。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上升到哲学高度就是关于其存在的论题,这是本体论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就阐释这个命题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读:人类共同价值凭什么根据存在、人类共同价值以何种状态存在。
对于如何理解共同价值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妨回溯到经典的“休谟问题”论域去澄清和阐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此给予了科学回答,也即“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究其实质,“休谟问题”的否定者们的错误主要在于把价值仅仅归结为人的情感意志的产物,没有看到人的思想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交往形式。所以,作为价值取向的“应该”不只是从主体的主观性出发,更重要的是以能够影响及其规定主体需要、喜好、感情等的“是”为基础的。
在此意义上,价值是存在的,那么作为普遍特性的人类共同价值也毋庸置疑。进而言之,人类共同价值是以普遍价值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场域下的“现实的个人”的实践交往关系中。然而,与旧哲学的“类”概念的“抽象普遍性”不同的是,共同价值的“共同性”不是“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是基于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视角去理解的,并由此表征出人与自然及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的一体关系。可以看出,共同价值与“人是类存在物”密不可分,人成为“类存在物”,是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而共同价值恰恰是在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可见,这种以“人的类存在”表现出的共同价值是建立在“现实的个人”基础的以“类哲学思维”把握的“类主体”价值。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文化属性的“内在规定性”
文化特质主要集中体现在价值观上,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实为价值间的交流融合。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人们开始致力于探寻一种共同价值来整合和引领世界多样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思想又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对共同价值的追寻。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必然引致全球多样文化“自然而然”地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这本就是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下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现象。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其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扩张倾向,加之资本、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企图将其他民族文化纳入其文化体系,幻想实现“文化一体化”“文化同质化”。显然,这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文化发展规律格格不入。那如何才能使不同文化交往互动达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好愿景呢?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续写世界文明新辉煌的最为科学的价值论纲。5000余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的哲学精神、行为准则、道德理念、人文气质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它还植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长期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成为反映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凸显了不同文化交往的“唯物辩证法”精神,既克服了“文化相对主义”否认人类存在共同价值的狭隘,又纠正了“文化绝对主义”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否定的缺陷,是推动世界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价值遵循。
文章来源:《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