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路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一书中定义媒介素养为“一种视角,我们积极地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日本媒介素养学者桥元良明认为“媒介素养的四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分别是批判性的思考、对媒体社会性文脉的洞察、多元化观点、表现主体的确立和接近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20个国家的65位媒介领域专家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批判性地评估媒介信息内容;批判性地分析媒介信息中的人、观点、价值观和行为;了解在大众媒体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能够表达自己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够创建媒介产品;能够反思和分析自己在理解和创造媒介信息时的优缺点等。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媒介素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性思辨各类媒介信息,运用科学手段甄别各类信息,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同时善于搜集、运用各类媒介及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体工作生活,同时为一些重大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简而言之,即明辨善用。
(一)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和学分体系
没有条件引进师资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自学+实践,即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向名校借力进行理论教学;利用辅导员、班主任资源,采取项目式实践教学,例如,学生自组团队,在指导下运营和管理班级微博、微信等媒体公众号,设计一份新闻产品等。学生从受众、用户转变为内容生产者、传播者,通过实践锻炼,将媒介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新闻传播相关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深入探究学习需求。
(二)运用“媒介素养教育+”的综合教育模式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 “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精神内核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
其次,要培养一批教师网络“大V”,发挥舆论领袖作用。
笔者于2010年起,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百名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2010年,该校仅22%的教师经常用手机上网,2012年,该比例接近100%。其中,浏览、回复教师自有媒体的,50%是学生,2014年,该比例增至63%,2018年增至83.5%。2015年起,教师开始关注网络不文明行为,认为炒作和夸大负面新闻、制造和传播谣言、发表不健康图片或文字是网络不文明突出问题,到了2018年,该比例增至71.1%,
另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始于2016年,调查显示:2016年至2018年,承认自己对手机依赖程度较高的同学比例分别是62%、65.3%、70.4%,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前三位分别是QQ、微信、微博,较为关注的信息为社会热点类,历年占比约40%。
该数据虽是管窥,但仍可说明一些普遍现象:一方面,大多数教师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普遍具有正确三观,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时俱进地自我学习和摸索,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但其媒介素养是自觉意识、本能使然,并不系统科学。另一方面,在大学阶段,作为长者和智者,师生间越来越频繁地通过网络社交媒介互动,学生成为教师自有媒体最大的“粉丝”。
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或党委宣传部专业教职人员等校内资源,有针对性地面向教师开展系统培训,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和培养一批政治站位高、媒介素养好的教师网络“大v”。通过教师帮助大学生理性辨别各种声音,同时在社会热点和舆情事件中,发挥校园舆论领袖和精神引领作用,捍卫网络文明。
充分运用各类校园媒介平台和线上线下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多样化的声音,供给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信息。
近两年,互联网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名词“feed流”,feed的意思是喂养、饲料。在互联网的算法逻辑下,我们获取的信息是互联网“喂”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一切算法最终都将服务于商业利益。在传统媒介时代,信息是较为全面、多元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而算法时代,互联网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绘制“用户画像”,供给现在的信息,再根据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信息供给,这就形成了“信息茧房”。
笔者的另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的调查显示,绝对多数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于手机APP里的“订阅号”“推荐阅读”“猜你喜欢”等,这无疑剥夺了大学生主动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广泛涉猎、汲取各方面养分的机会,不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甚至对形成正确的三观造成了阻碍。
这就需要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等多职能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媒介平台资源,如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电视台、广播台等,点对点、点对面地补给多样化信息,破除“信息茧房”。同时,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热点话题辩论赛等活动,为各种思想与声音的碰撞制造舞台,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促进大学生思辨思维养成,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三)充分发挥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的作用
Peer即同伴,年龄、社会地位、相似身份的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通常容易接受、认同同伴的观点、看法,愿意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
高校一般都有新闻传播相关学生组织和社团,如大学生记者团、学生通讯社等。这些学生在党委宣传部或校团委的指导下,从事校园媒体管理、运营,以及媒体内容生产相关工作,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作用,通过举办分享会、推介会、辩论赛、风采大赛等活动,发挥他们青年舆论领袖的作用,运用同伴教育影响身边的同学。尤其是重大舆情期间,要通过他们的发声,形成沉默的螺旋,让优势意见占领上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xf/2273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