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处理在美文化休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做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和联接越来越复杂,虽然贸易战,疫情短时间内影响了国际之间的沟通,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脚步势不可挡。笔者曾经通过孔子学院的层层选拔,参加美国大学理事会项目,任教于美国本地的一所高中,独自一人经历在异国租房买车以及教学中的种种困难。笔者认为最难克服的仍然是文化休克,本文从作者的实际感受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希望能对去美国工作和学习的各位朋友有借鉴之意。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
1958 年美国人类学家 Kalvero Oberg 提出一个概 念,即“文化休克”,其认为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当中,感受到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 甚 至 恐 惧 的 感 觉 。 Lilian H. Chaney & Jeanette S. Martin(2013)则 将 文 化 休 克 定 义 为 :“A trauma you experience when you move into a culture different from your home culture”,即文化休克是指当人们来到不同于母国的文化环境中时所经历的创伤。文化休克使得人们缺乏方向,不知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以及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和什么是不合适的。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初到美国时,没有住家,同事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我除了自己解决住的问题,吃的问题,还要学开车。虽然在国内有驾照,但是不能直接使用,还要通过本地的驾考。还好程序比较简单,拿到驾照之后就买了同事的一辆二手车,确切的说都四手车了但是车的性能还比较好。我觉得刚来的那两个月真的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遗憾的是没有住家,就没有太多的机会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家庭文化。现在说起来很轻松,然而当时真的经历了无奈,彷徨,以及各种折磨,时不时的大哭一场需要缓解一下压力。生活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必须也要面对,每天面对的是一些据说是世界上最难管的学生。总之,最初的文化不适应真的让人焦头烂额,无所适从。
二、文化休克的阶段
事实上,人们所感受到的文化休克并不是一个持 续稳定的状态,而是一个由多个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因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休克的阶段划分意见不 太 统 一 ,本 文 选 取 了 Lilian H. Chaney & Jeanette S. Martin(2013)中关于文化休克阶段的划分并加以介绍。
(一)兴奋或初始兴奋阶段
通常情况下这一阶段只持续几天或者最多几个月,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被 新的事物所吸引,对新环境中的问题忽视或者最小化。这个阶段也被称为“蜜月阶段”。 对于笔者而言,这个阶段只有短短的几天,刚到美国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倒好时差,就进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去。最初的两周在宾馆住,马上就要面临自己租房住的问题。同一批去的对外汉语教师,有一些就是因为不适应当地的语言文化环境,被遣返回国的。
(二)危机或幻想破灭阶段
随着语言、交通、饮食 等新环境中的问题慢慢显现,对最初的兴奋取而代之 的是失望。进入第二阶段时,人们往往开始通过贬低 当地的文化来缓解心中的不适,甚至不自觉地在生理、心理或情绪上进行逃离来回避问题。
笔者是英语专业的,但是刚到美国时,听美国同事聊天,仍然是一脸懵圈,经过八个月的听力练习,同事之间聊天大部分可以听懂,但是有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回应,怎么说一些幽默的话缓解气氛。和同事聚餐,有时候也很尴尬,菜单上的很多菜名不知所以然,服务员说的话也经常让我一头雾水。可见语言的习得不管你说的有多好,还必须要理解对方的文化,这些文化包括:政治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等。汉办的面试包括心理测试这个环节。我一直都挺自信,心理素质很好的一个人,来美国后还是会敏感,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可能总觉得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吧!所以时刻有危机感。
(三)调整阶段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带着任务来到目的国,并且还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该国停留时,就会逐步接受这个事实,并努力调整自己, 学着适应新的文化。如学习当地日常交际用语、穿着当地服饰、向同事或者朋友学习尝试烹饪当地食物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自己的调整,慢慢地认识到了新文化中美好的一面,抵触情绪也逐渐消除。
当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和国家时,只有主动学习,主动交流才能更好的适应。好在我是一个比较好学的人,虽然学习新知识有点慢,我仍然会积极参加各种会议,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比较nice的美国同事。自己在到美国两个多月后,差不多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也是因为自己的生活渐渐稳定,租好了房子,买了车,可以驾车去附近的超市买些必需品,不用总是劳烦当地同事开车送了。
(四)接受阶段
经历过上一阶段的调整后,人们 逐渐开始接受当地文化给自己生活工作带来很大不 便或差异的事物,慢慢学会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自如地 生活和工作。
真正适应美国生活是在第一个学期结束之后,第二个学期开始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知道了如何给学生立规矩,如何和同事相处,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在节假日更好的放松自己。
(五)返乡阶段
这一阶段指的是结束任务后回到母国时经历的对于母国文化不适应的文化休克的阶段。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回到母国还会有文化休克现象?在国外呆上相当一段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一般为三个月以上就会逐渐适应国外的文化,而回到国内之后就会产生对母国的文化休克。主要表现为对母国文化的不适应和批判。笔者曾经从美国返回中国之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国内的嘈杂喧闹,人事繁忙,总会莫名的生气。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
三、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跟其他疾病一样,作为人们去到新文化中所经历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文化休克也有着自己的症状与原因。那么,我们怎样积极的调整自己适应异国的文化呢?
文化冲击实则是由于对东道国的文化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与挫败感。对东道国言语与非言语交际 的不理解,不习惯当地的食物、气候条件,日常作息习惯的打破,对于个人安全的担忧,住房条件、服饰、教育体制、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的差异这些都可能给出国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造成他们极大的挫败感和焦虑感。笔者在曾经的工作经历中也有接触到类似的情况,下面以自己的实际案例分享给大家。
在美国有八个月的时间,之前有过三位中文老师,呆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想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好朋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是对我帮助最大,并且联系最多的一个同事。 她是一个数学老师,名叫Tammy. 她之前曾经host过两位中文老师,虽然我没有在她家住过,但是春假她邀请我去她海边的房子玩了三天。她女儿刚好大学毕业准备去中国,因为国内段的高铁票不好买,我就帮忙给她买了高铁票,碰巧我圣诞节去美东玩,要从夏洛特坐飞机,那时候开车还不是很熟,Tammy就说接送我去机场,高铁票的钱就和送我去机场的钱相抵了。但是她接我回来时,我又给了她40美元,因为那几天下大雨,路况特别不好,如果不是她接送我,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去。后来她女儿从中国回来时,我又请她全家一起吃了晚饭。在多次的接触中,包括去海边玩,我也请他们全家一起吃了一次饭,又做了一顿中餐;还有她带我去参观大学,看话剧表演,我都会多给一些钱。尽管美国人大多数时候是AA制,但是如果她们对你有所帮助你请她们吃顿饭,送礼物什么的,她们会很感激的.
中国有句老话:吃亏是福。我想这句话适应于任何民族之间的交往,美国人很独立,在金钱方面算的很清楚,所以我的原则是: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能让她们觉得我们中国人爱占便宜。只要是帮助过我的同事,我在圣诞节的时候都送给他们一些从国内带的小礼物。总之,心存感恩,还要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感谢卡,小礼品,超市购物卡,都可以送。
四、结语
文化休克是融入异文化圈的一个必经阶段,解决文化休克难题关键点就是直视问题,努力培养跨文化交际 能力。从认知和经验层面启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中,要及时的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正确认识并重视出现的问题,逐渐融入到异文化交际圈中。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