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培育探析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壮大以及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给予厚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指出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一、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家,企业家的魂在于企业家精神。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以来,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已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转变,中国大量的企业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会型创新创业环境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备敏锐的市场机会把握能力、超强的跨界资源整合能力、独特异质创新主体的统领协调能力、实现原始创新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精神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颇为深远。比较典型的特点有,一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合乎时宜”“和气生财”,有利于培养企业家的积极实干精神。二是善于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国古代的商人善于学习,也注重博采众长,这样的传统有助于企业家加强学习,提高能力。三是节俭。古人强调“勤俭治家之要道,勤则有功,俭可持久”。而这一传统习惯随着时间发展,已慢慢演变成今天中国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这对于凝聚了资本积累、成本控制、技术革新等企业管理要素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四是进取。“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企业家为实现自我人生目标迎难而上,不懈奋斗。五是仁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也影响了商业领域,培养了越来越多具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商,也丰富了企业家精神内涵。
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家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现实中企业家精神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企业家自身原因
民营企业家来自社会各界,身份构成复杂,虽有一小部分属于精英阶层,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改革初期的创业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使得民营企业家学历不高、知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与新时代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不匹配, 导致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不足。
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长期目标或更高人生追求。小富即安,当企业发展稍有成果,企业经营者就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坚守精神不足,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或昙花一现。
三是部分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年轻任性。 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甚至部分还有“海外留学”经历,视野开阔,喜欢挑战,但因受西方的教育影响较深,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等精神不足。
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缺少基本的道德责任感。部分民营企业家把经营企业只看作是谋求个人财富的手段,过度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缺失守法诚信精神,不仅法律意识淡薄,忽视对国家、股东、客户、社会的责任,而且缺乏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融为一体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缺乏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支柱。民营企业家的来源和价值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民营企业家实现获利后,迅速移民海外并带走了很多财富。 一些民营企业家将经商视为进入政治的跳板。当企业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时,一些民营企业家不愿取得进步并丧失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民营企业家看到了短期房地产的高额利润与行业利润的下降,为了追逐利润放弃已经经营了多年的企业,转而投资和投机房地产。 在企业内部,一些民营企业家盲目自大,不听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见,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二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 “冒险者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冒险精神是企业家内在的宝贵品质。目前,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缺乏信心,充满焦虑。他们不愿冒险。 他们在风险意识方面相对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另外,中国的民营企业通常对创新和设备改造投资少,甚至不愿投资,即使创新主要是模仿和跟进,自主创新的类型也较少,这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成为行业领导者,并做大做强。
三是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不法行为,如假冒注册商标、行贿、偷税漏税等;部分民营企业家诚信度不高,偷工减料、打虚假广告、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失信行为冲击着市场。 一些民营企业家安全责任意识不高, 大部分的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在民营企业,这些安全责任事件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在社会上造成了及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一些民营企业家慈善意识不强,个人生活奢侈浪费,但对社会公益事业、扶贫等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由于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责任担当意识,不仅使企业陷入道德伦理危机,而且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企业管理机制的短板。
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民营企业家精神缺失的企业内部原因。目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仍不健全。
一是民营企业选拔机制多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家族化比较严重,仍延续着家族治理的传统模式,任人唯亲,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基本都是家族成员,并且还在家族成员间传递。 企业家族化比较严重,易造成用人不当和人才流失。
二是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民营企业激励方式单一,重物质激励,主要通过薪酬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而民营企业精神激励、目标激励等运用很少,不重视对家族以外人才的栽培、起用和引进,大大抑制了高素质人才的才能施展空间和创新动力。 因激励不到位,导致企业技术进步缓慢、 生产效率不高、 管理方法不科学,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是民营企业的决策易独断专行。 民营企业家普遍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三权合一。 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决定了民营企业主或其少数家族成员掌握着决策权。
相关法治体系不完善
法治体系不健全和制度执行缺位对民营企业家精神培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我国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大,办案时间较长。知识产权保护是民营企业产权保护最薄弱的领域, 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严重挫伤民营企业创新积极性。
二是我国当前信用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对守信企业激励不足,失信企业惩罚较弱。
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或针对性不强。我国虽然出台了多个鼓励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但往往难以落实到位或落实效果不好。如民营企业遇到政策的“玻璃门”,我国民营企业与国企相比仍面临准入门槛过高、融资难、审批程序繁复等差别化待遇问题, 这些不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另有一些制定出台的政策因缺乏严密调研,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因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走了不少弯路,不少科研成果无法真正地转化成产品。
三、新时期民营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路径思考
(一)引导民营企业家形成正确价值观
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参与。政府要注重对非公有制企业家理想、行为方面的引导,可从政治观念、市场经营能力、个人涵养、社会责任等方面入手,让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遵循党的领导与政策,努力培养一批有谋略、有远见、有胆识、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的引导和培养也有利于这群体更信任政府与党的决策,能够在重要时期提升而出在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同时推动企业与整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内容,一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间对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分析,让其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宣传契约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其担当意识。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开展培训活动,如调查研究、参观、现场教学等,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的能力与管理水平;还可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某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到基层了解情况;表彰参与公益活动、慈善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激发其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政府要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相关的教育和交流模式,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思想层次,成为有担当、有奉献精神、三观正确,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人士。
(二)建全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的激励和保护体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企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创新光荣的氛围,这样才有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土壤。现在产业大转移,沿海的制造业内迁,对于内地城市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护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才能让企业在当地生根成长,企业家精神得到传承,企业留在当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制订决策不光要多听听企业家的声音,还要鼓励企业家参与制定经济政策,促进政府和企业家之间及企业家相互之间的交流,鼓励企业家学习中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
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
在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政府通过适度的产业和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减少政府干预,开放市场,开放公共资源,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相同的规则,市场良性竞争,减少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空间,培育创新健康的企业家文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深化放管服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四) 提升法治化水平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是契约经济,是竞争经济。首先,自主性经济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产权和意志自由,保护企业家的正当权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也提出“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产权和其他权益就无法保障。其次,契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而契约的原则、方式和结果必须以法律为前提。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自由竞争达到优胜劣汰。自由竞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实现的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自由、充分的,否则市场可能失灵或扭曲。在市场竞争中,由于法治不健全、不完善,有些经济主体为了贪图眼前利益而不惜冒险,采取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限制竞争,妨碍正常的市场自由竞争,这就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维护公平、合理、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