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活化传承研究

作者:朱华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2-10-12人气:95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障。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全面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小相狮舞作为河南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是巩义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载体,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更是巩义人民的精神所在。笔者在巩义市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活化传承的研究,以乡村文化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一、乡村文化的现状

中华文化的根基来自于悠久的农耕文化,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乡村人口、文化、结构受到严重的冲击,农村人口大幅下降,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衰退。

城镇化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重要生存土壤的自然村落被兼并、改造、拆除,影响了乡村文化的根基。乡村在转型的同时,乡村人口也因农民向城镇流动而大幅减少,失去了广大的民众基础,乡村文化也逐渐趋于萎缩。

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和村民被城镇化后失去了其独特性,被“现代化”的同时却迷失了自我,传统乡村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淡化,乡村面对城市时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由个人、群体、社区制造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与文化场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代代相传,在各个文明同时间的相互打磨中不断地变化、发展、丰富或者消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反复的创造中,为创造这些文化的人民提供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为人类历史文化增加了丰富性和多样性。河南省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如梁祝、董永、花木兰等故事;传统美术、舞蹈戏剧等,如豫剧、唢呐、西坪民歌、龙舞、河洛大鼓;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如木版年画、宝剑锻制、剪纸、钧瓷、汝瓷、买氏中医外治法;传统礼仪、节庆与民俗,如上蔡重阳节、马街书会、确山打铁花;传统体育,如少林功夫、太极拳等。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带有中华文化早期古朴的特征,是研究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活化石,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河南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影响力。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轨迹,蜚声海内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一)振奋乡村文化精神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绝大部分都发源自农耕文化,是祖祖辈辈勤劳的中华人民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人民群众深层的精神诉求。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及增强民族自信心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文明绵延繁盛5000年的重要纽带。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提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在乡村发展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思想、现代的眼光、传承的内核来指导各种决策。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浸润的乡村文化生活土壤,理清其中的行为与关系,以引导新的秩序、思想,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到实处。

与现代社会良好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正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文化遗产。河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对其进行合适、合理、合情的现代化改造,从而更好地引领村民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动态。经过深入发掘,应既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肌理和原始动因,又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蓬勃生命力。

以巩义市小相狮舞为例,小相狮舞在当地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代代小相狮舞人从未停止过对小相狮舞的再创作。小相狮舞表演中所迸发出来的阳刚、拼搏一直都是小相村所有村民的性格底色。这种精神不但激励着小相村村民不断打磨小相狮舞的动作、编排,使之成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的狮舞,同时也激励着村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辛勤劳动。小相狮舞为整个村的发展团结提供了一条纽带,使村民得到良好的感情抒发。同时,小相狮舞创作者也与时俱进,给狮舞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例如,空中表演时的牢杆的高度代表年份,年份不同高矮不同,牢杆顶端直径9.6米的大转盘寓意着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大转盘上的34层共计34个狮子则代表着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地面表演的56副大镲象征着56个民族,13面大鼓则代表全国13亿人民,五面大鼓代表东西南北中五岳,青龙黄龙则分别代表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和黄河,而空中和地面同时翻飞起舞是对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最美好而朴素的祝福。

(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发源于人民群众经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因为其往往是为了顺应特有的生产方式,故而常具有“自发”“自主”“自用”的特点,其最初的产生动因不是牟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中流通。从现实来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制造、举办活动往往需要消耗人力物力,如果不发掘出其经济价值,很容易变为与生活不能紧密相连的“死文化”。

随着近些年国家在各个层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出多种多样的保护方式、内容与机制。各地都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途径,打造乡村名片,争取让每个村落都能找到自己的“八个一”,即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特色的传统节庆、传统风味小吃、让人会有点感动或感触的历史人物、传统价值观的族规家训、乡村历史的遗址遗迹。

文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都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趁此东风,河南各地在文创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学习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形式丰富、风格鲜明的特点,可以成为当地非常有特色的文化名片,成为河南各地文化产业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小相狮舞

(三)助推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于城市,而乡村作为城市的根,在很多人心中代表着乡愁与回归,因而乡村旅游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乡村在环境上明显有别于城市,乡村的田园野趣、溪流山地,生态优美自然都令人心向往之,同时在文化上拥有从农耕时代就发展起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风俗、服饰等,使得乡村文化旅游更容易达到旅游者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动机。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应让游客以参与者的身份来深入乡村,感受乡村,体会乡村,才能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项目具有非常高的可参与度,游客可以看到、听到、参与进这些项目中,充分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河南的乡村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手工制作、民间体育、舞蹈歌曲、节气节庆等内容,从这些角度入手,可以推出一大批能给游客带来新体验、新感受的项目。例如以农耕为主题,提供乡村常见的农耕器具,让游客亲身体会在机械化普及之前是如何劳作的;以手工制作为主题,开展雕刻、印染、腌制、刺绣、纺织、编织等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展示的同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加强其立体化的感受;利用本地物产及饮食文化,让游客品尝当地特色时令作物,将“民以食为天”贯彻到旅游中来。

近年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河南发展起来一大批特色小镇,但部分小镇特色缺失,思路模糊,项目发展缺乏文化支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特色小镇的建立应具备一些基本的思考:首先,应思考当地文化基础是什么,不应该人云亦云,将特色小镇等同于特色建筑群,应该充分了解乡土文化特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功能,将其散发的历史芬芳作为小镇的文化基础,如此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特色资源;其次,应思考如何与当地村民生活相结合,特色小镇不应该是一个空心的小镇,具有生活服务功能的小镇才能留住村民,请来游客,特色小镇应该成为具有旅游、生活、示范功能的多功能小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榜样;最后,应该思考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带动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特殊性不具备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如何带动原有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文化,带动乡村经济,这都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路径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受住了时间洗礼和考验的民族瑰宝,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是众多文化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文化意象,包含有多重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包含了形成该文化现象特定的形成环境,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文化生态。但“保护”不是“封存”,应当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持其鲜活就应该将乡村文化与之紧密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审美的变迁,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巩义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主要通过以下路径:

政府重视。政府从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等各方面入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除了一系列保护的政策,政府也推进成立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组织。

下沉到底。近些年,从政府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各个层面都在努力寻找合适的活化传承方法,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通过构建下沉的传播手段,打造传播品牌,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有效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

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缺失是活化传承中的瓶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留在乡村,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是大家一致努力的方向。如何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家糊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重要工作,近年来当地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提供了更好的研习环境,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工作,让更多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中来。

在此次研究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有了很多成熟经验:最常见的就是政府主导,带动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出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政策;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入校园,其特点是稳定、普及、规范,开发了相关的课程,并培训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信息时代的当下更加容易焕发新的活力。例如依托动漫、游戏等新鲜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更多人面前。2021年12月17日在国内上映的《雄狮少年》是由孙海鹏执导的一部动画电影。这部作品将舞狮这一广州传统民俗活动介绍到了全国人民面前,引起广泛讨论。这对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示范。

五、结语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一方百姓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乡村不会随着城镇化的推行而消亡,振兴乡村文化,切实引领村民提升生活品质、拓宽人生选择,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将乡村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家园。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