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产业的再媒介化研究
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电视之死”的论调不绝于耳。美国著名电视理论家阿曼达·洛茨提出的“后电视网时代”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传统电视媒体在新的媒体生态中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电视产业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大潮,解决其内在弊端,发掘并强化其独特价值,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波特和格鲁辛关于“再媒介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通过新型媒体的创新和改革,电视媒体以时代前沿的传播逻辑实现自我更新和重生,借助新兴媒体及技术手段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革与补充,使二者形成高度统一并不断形成为新型复合媒体,以思维与技术革新为动力实现再媒介化融合质变。
“电视之死”假说出现的原因
内容的局限性。在传统电视媒体的体系中,内容限制成为推动“电视之死”假说的重要原因之一。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受到严格的审查和制约,节目类型、内容深度和宽度、创意自由度等方面都面临着相对固定和有限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网络和其他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内容选择,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多元需求。传统电视节目在制作上往往受限于预算、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条件,难以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尤其是流媒体服务的兴起,不仅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开放的内容创作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人才和资本投入,推动了高质量、多元和前瞻性内容的快速发展。此外,观众的内容消费习惯和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个性化、定制化和互动性逐渐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传统电视媒体由于技术和模式的限制,难以提供与之匹配的内容和服务。节目播出时间、内容选择和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固化和单一,进一步加剧了电视媒体在内容方面的竞争劣势,推动了“电视之死”假说的形成和发酵。
技术的滞后性。技术在推动媒体和信息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电视媒体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的滞后,如线性播放模式、有限的互动性、图像和声音质量等局限降低了电视日常的使用度,这也成为了“电视之死”假说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4K、8K超高清画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观看体验。传统电视在硬件和软件技术上的局限,使其难以与新媒体平台在视听体验方面进行有效竞争。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创新,也使得传统电视的技术更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推动了用户对于信息与娱乐内容的跨时空获取,观众的观看习惯和期待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电视媒体在技术适应和更新方面的缓慢和不足,使其在新的媒体生态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推动了“电视之死”假说的传播和认可。
用户忠诚度低。用户体验在媒体竞争和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传统电视媒体在用户体验方面的不足,降低了用户对于电视使用的忠诚度,这也成为“电视之死”假说流行的重要推手。固定的播出时间、有限的互动和参与方式、缺乏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等问题,都让观众感受到传统电视的局限和不便。新媒体平台凭借其灵活、开放和创新的特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用户体验。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随时选择和切换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内容,享受到更为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社交媒体和其他互动平台的融合,也丰富了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体验,使内容消费变得更为动态和多元。传统电视媒体在用户体验设计和服务创新方面的缺乏,使其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逐渐失去市场和观众。为适应新的媒体生态和观众需求,电视媒体需要在用户体验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和创新,以挽回和增强其在媒体生态中的地位和价值。
电视的再媒介化表征
多屏互动技术推广。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的再媒介化表征显著,其中多屏互动技术的采纳是一个关键变革。多屏互动技术允许内容在不同设备和平台间自由流动,用户可以在电视、手机、平板和电脑等多个屏幕上随时随地观看电视内容,并通过应用程序参与投票、提问或评论。参与度的提高增强观众对节目的投入度,建立更深的观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时即时评论、点赞和分享,实现社交互动与共享,从而建立更广泛的观众社群,增加了媒体的社交影响力。互动性增强了观众对电视内容的参与感,使他们更加投入和忠诚于特定的节目或系列,这也促使内容制作者更加关注观众的反馈,以改进和优化自身内容产出。此外,电视节目和广告开始融合更丰富的互动元素,比如二维码扫描、触屏操作等,这些技术的引入使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和广告的互动中,实现了电视与用户的实时连接。这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为广告主和节目制作人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和商业机会。同时媒体公司可以通过应用程序销售虚拟商品、提供增值服务,与广告商合作开发互动广告,为电视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打造新型商业模式。
多屏互动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电视正在从传统的线性播放模式转变为更加动态、互动和个性化的媒介形态,为电视产业带来积极的变革。这一趋势将继续推动电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
平台和终端多样性。电视再媒介化是电视媒体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塑造和定义自身的过程。平台和终端的多样性是电视再媒介化的关键表征之一,它反映了电视内容和观众互动方式的多元性和变革。电视节目内容不再仅仅通过传统电视机传播,而是通过多种数字平台和渠道传送给观众,包括了社交媒体、流媒体服务、应用程序、视频分享网站等。这使得用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观看,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这种灵活性大大提升了电视内容的可获取性和可观性。电视内容也开始适应各种屏幕大小和分辨率,保证在不同设备上都能提供优质的观看体验。媒体服务的崛起也加速了原创内容的生产,推动了电视内容格式和类型的创新。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和游戏等与电视的融合为用户打造多屏、多场景和多元素的综合体验,短视频、直播、VR和360度视频等新格式内容也开在始电视平台上出现。使电视制作公司和创作者能够在各种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润。
电视的再媒介化不仅是技术和平台的更新,也是内容和体验的重塑。平台和终端的多样性打破了电视内容的固有边界,使电视成为一个开放、流动和多元的媒介生态。通过不断增加传播平台和观看终端的多元性,电视媒体不再受限于传统模式,而是适应了数字化时代的需求。这不仅为电视制作者和广告商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提供了观众更丰富的观看体验和互动机会。电视再媒介化改变了传媒行业的生态系统,使电视媒体更加灵活、创新和具有吸引力,同时也赋予了观众更多的权力和选择。
沉浸式技术与内容创新。沉浸式内容创新作为电视再媒介化的表征,突显了技术与内容创新的完美融合。传统电视媒体通过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整合,重新定义和塑造电视内容的交付方式。电视媒体正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打造沉浸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赋能了内容创新,使观众能够在更加真实和多维的空间中体验电视内容。沉浸式体验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升级,它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交互环境,让观众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实现情感和认知的深度融入。制作者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开发新的叙事方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听奇观,满足观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娱乐需求,适应沉浸式技术的特点。沉浸式内容不仅仅是将现有的电视内容搬到虚拟环境中,而是要重新构想和重新设计电视体验,使其更适应新的技术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生成了更复杂的故事情节、更丰富的角色发展以及更多的互动元素。观众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自由探索,与角色互动,甚至改变故事的走向。这种体验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大大超越了传统电视的表现形式。
沉浸式技术与内容创新不仅提升了电视媒体的观看体验,也为电视的艺术表现和商业价值开辟了新的维度。作为电视再媒介化的表征,它强调了技术和内容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电视观看体验,拓宽了受众范围,并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观看电视也逐渐成为了全新的互动、沉浸式的体验行为。
电视产业的再媒介化策略
数据驱动决策推动产业可持续。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要想成功适应并克服“电视之死”的挑战,重新塑造其核心竞争力,数据驱动决策的策略实施是关键。在内容创作方面,数据可以帮助电视制片人更好地理解观众的喜好和需求。通过分析观众的观看历史、社交媒体反馈、在线评论等数据,电视制片人可以洞悉观众的兴趣和行为模式,据此优化节目内容,甚至实时调整播出内容来满足观众的需求。例如,利用实时数据分析,可以在电视节目播出时适时插入广告,或调整节目内容来提高观众的观看满意度和粘性。同时,数据还可以指导电视媒体在广告和营销方面的决策。通过深入分析观众的消费习惯和偏好,电视媒体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方案,实现高效的目标观众覆盖和广告效果最大化。
此外,数据驱动决策的实施需要电视媒体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体系。这包括采用先进的数据技术和工具,培训和引入数据分析专家,以及制定有效的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政策。电视媒体要将数据视为核心资产,将其深度融入到业务和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数据的全面价值释放和最大化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也需要成为电视媒体的优先关注和投入领域,确保数据驱动决策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跨平台合作重塑运营模式。在当前的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无疑是多方面的,跨平台合作成为其逐渐采纳并实施的关键策略之一。电视产业可以通过与流媒体服务商、社交媒体平台、移动应用开发商等进行合作,拓展其内容的覆盖和影响。通过这种合作,电视内容能够实现在多个平台和设备上的无缝播放和分享,提升用户的观看灵活性和便利性。此外,电视媒体还可以利用合作平台的技术和数据资源,优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提升观众的观看满意度和粘性。同时,电视媒体可以与合作平台共同开发针对特定观众和市场的定制内容和广告产品,实现更精准的目标观众覆盖和效果评估,内容中融合更丰富的互动和社交元素,增强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此外,电视媒体需要建立开放和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体系,制定清晰和公正的合作协议,保障合作各方的权益和责任。此外,要在建立高效协作与沟通渠道、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的同时,投入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合作内容与服务的开发和运营。
定制化与个性化服务强化数字赋能。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媒体生态中,观众的需求和预期日益多元化,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成为电视产业再媒介化的核心策略。内容层面的个性化涵盖了基于用户数据和算法推送的个人化内容。电视台和内容创制者积极探索基于AI和机器学习的算法,以更准确地洞悉每位观众的独特喜好,从而推送最符合其兴趣和情感的内容。针对用户观看历史、搜索记录、社交互动等大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及时调整推送内容,优化推荐方向,使之实现高度个性化。在内容推送的个性化基础上,观众在使用电视和相关平台时的操作界面、推荐系统、互动功能等用户体验也需根据个人习惯和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
为实现以上目标,电视媒体需进一步开放和共享数据,投入更多资源开发于智能和灵活的用户界面当中,强化与技术公司、内容创造者、广告商等多方的协作,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的交互选择,共同推动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技术和内容创新。同时,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也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合理利用用户数据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权益,维持用户信任。实施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策略,电视产业不仅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的观众,增强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的地位,也能够为广告商和合作方提供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广告和推广解决方案,创造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商业价值。
结语:“电视不死”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并未步入消亡的道路,而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进化。其生命力的延续并不是依赖过去的光辉,而是积极融合新的技术、内容和模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多元化的面貌。即使面临着流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冲击,电视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借助数据驱动的决策、跨平台的合作、以及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电视不仅能够满足现代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在全新的媒体生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未来的电视将不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播放平台,而将成为一个开放、互动、个性化的媒介平台。技术的发展将使电视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观看体验更加自由、舒适。AI、VR、AR等前沿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内容创作和推送,观众将能够享受到更加沉浸、个性化的观看体验。而电视媒体也将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继续为观众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内容,满足人们在情感、知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未来,电视也将继续走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在保留经典的观看体验基础上融入了新媒体的活力和创意。
在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的媒体环境中,电视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连接人们生活、情感和文化的重要桥梁。虽然面临着来自媒介融合的压力,但电视依旧具备深厚的生命力,并通过不断演变展示出其在未来媒体生态中的持续价值和影响力。因此,“电视之死”只是一个误解,电视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和重生,它将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跨平台合作及定制化与个性化服务等策略,增强电视适应性和创新潜力,以更加灵活、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