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语境崩溃视域下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策略

作者:叶秦传彤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1-08人气:80

据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10-19岁网民占比14.3%,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38亿。当下微信、QQ两大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国通讯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线下社交转移到线上,给人们带来通信便利的同时,也让线下交往中原本分离的情境被融合到了一起,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形成了多重的社交情境交融的复杂情况,由此所带来的语境崩溃现象引发了学界关注。社交媒体的技术可供性为人们采用多种方式使用社交媒体成为了可能,面对多重情境交融的复杂情况,用户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形象塑造与交流。因此本文旨在讨论语境崩溃视域下,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策略性使用。

文献综述

语境崩溃。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多个语境的受众汇集到单一社交平台,进而引发了一种多重情境交融的社交环境,这时就产生了语境崩溃。博伊德认为“数字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社会环境,能够让其以新的方式进行互动,带给受此影响的人全新的体验。数字环境的架构设计没有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的明确语境与信息反馈形式,身体的缺席使得自我感知和自我呈现变得困难,用户必须通过管理和控制信息而不是通过他们的身体来展现自己”。博伊德强调当技术夷平多种语境的边界,将不同语境中的多样受众融为一体时,就发生了语境崩溃(Context Collapsed)。博伊德将语境崩溃视作平台可供性引发的一种既定事实与结果,他认为语境崩溃的现象已经出现。博伊德关于语境崩溃的现象更多关注空间的交叠,对时间的重叠关注较少,也较少关注到由时间变化带来的语境隔离,而通过时间的隔离用户可以完成对社交媒体的创造性实践。韦施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于库利和米德的“自我”互动的理论,他认为语境崩溃是多个语境相互崩溃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复杂情境。他既强调空间的重叠也注意到了时间给人们带来的自我呈现的危机。因此本文将语境崩溃视作由社交媒体平台所引发的已经存在的现象,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影响下去探索在平台可供性的基础上,青少年用户对社交媒体的策略性使用。

语境崩溃与社交媒体使用。语境崩溃理论强调多重语境的交互下用户面临的自我形象呈现的危机,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指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表演”。在前台表演时“演员”会根据所处的情境或面对的观众呈现出具体的样态,当回到后台时才显露出真实的自我。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让前后台的界限不再分明,面对的观众也不再是单一的群体,而成为复杂的异质性群体。社交媒体中的观众不仅具有复杂的异质性,对表演者来说具体的观众其实并不明确,当个人发布有关自己的动态时,只能对可能的观众进行想象,由此更增添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中表演的复杂性,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自我形象塑造的失败。

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在电视媒介作为中介的基础上展现了社会名人自我形象的塑造的复杂性,然而随着社交媒介的发展,这种现象已经不局限于社会名人,而是和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者吕行,金忻淳采用量化分析方法验证了用户对语境崩溃的感知会影响用户对朋友圈可见性的控制。张杰则采用深度访谈法对大学生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仅三天可见”作为一种技术装置,赋予了用户改变情境定义和自我呈现的可能性,也赋予了观众对新的情境定义和人际关系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本文则将目光聚焦于青少年,采用深度访谈法,探析他们面对语境崩溃现象对社交媒体的创造性实践。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在工具书《青年学辞典》中,青少年是指从儿童到中年期之前的全部阶段,心理学界则普遍把12、13岁至17、18岁作为青少年年龄界限。在本文中采取12-18岁作为青少年年龄界限,在此年龄段中青少年逐渐形塑起较为独立的价值观,同时也完成他人眼中的形象塑造。相较于成年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永久在线,永久连接”,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介还存在很多限制条件,12-18岁的青年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大部分青少年对手机的使用不是完全自由的状态。面对主客观原因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介的限制,青少年是如何应对,并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出自己的形象还有待研究。以往的文献关注大学生在语境崩溃的视角下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行为,还有的研究针对朋友圈可见性设置进行研究,而没有注意到用户对在不同社交媒体上的策略性使用的差异。本文关注青少年个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面对多重语境重叠所带来的语境崩溃现象,青少年是如何加以应对的。选取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成长伴随了社交媒体的发展,是作为社交媒体原住民存在,其次是青少年单一的学生身份使得他们所呈现的形象较为单一,但是他们又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立的关键时期,还有可能正处于“叛逆期”,因此带来的社交媒体使用方法是否存在和他人不同还有待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8名青少年,年龄分布在12-18岁,其中男生4名,女生4名,分别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时间40-60分钟不等,访谈问题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主要询问采访对象常用的社交软件,他们是否注意到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产生的语境崩溃现象,他们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区别,他们如何界定社交媒体中的真实性,对社交媒体的具体使用行为等相关问题进行访谈,访谈采用面对面或者线上语音交流,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度的资料。

研究发现

间歇在线,分平台保持连接。社交媒体时代,很少有人能完全不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其中既有各种社会资源带来的负担,也有来自个人的信息错失焦虑。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决定了在当下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社交媒体上过于繁杂的信息会让青少年的注意力分散,并且可能带来沉溺于社交媒体的风险,因此学校、老师、家长会对青少年使用手机增添诸多限制。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青少年不可能保持“永久在线,永久连接”,但是访谈结果显示,访谈对象表示在放假或休息期间会保持社交媒体的在线状态。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断离和他人的连接,社交媒体的出现则为保持连接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方式。社交媒体的大量普及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其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伴随了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是他们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受访者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软件是QQ,其次是微信,QQ使用时间较早,微信则稍晚,最先开始使用QQ主要原因是想和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对于受访者而言,QQ和微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于和朋友家人进行沟通。关系在中国语境下标志着个人和他人的链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还是社交媒体中的沟通,最重要的都是和他人保持联系,维系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受访者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中可以看出,尽管存在语境崩溃的现象,但也不妨碍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这一平台来维系和他人的关系。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是个人自我价值确认和形象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保持和他人的联系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能更好的构建对于所属群体的归属感,QQ和微信一类的社交媒体为青少年的线上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方式,有助于他们在有限的使用手机的时间中和他人保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联系。

想象中的监视,自我形象塑造的冲突与化解。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人与人在社会中的交往可以视为一种表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来自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由此可见个人的形象在构成过程中,自我和他人的作用同样重要,个人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来最终完成对个人形象的建构。福柯看来“全景敞视监狱”的主要作用在于使置身其中的人自己意识到监视的无处不在,从而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身处社交媒体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面临同样的想象中的监视,哪怕实际的监视是断断续续,也不妨碍人们心中存在的被监视的观念。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处在介于成人和儿童的人生历程中,对未来缺乏明确的定位,更渴望通过社会性网络和朋友甚至和有共同兴趣的陌生人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自我认同。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青少年可能更为期待家人和朋友的认同,从这种认同中获取自我的价值感,并完成对自我的形象建构。在社交媒体中,个人面对的是不确定的“观众”,不同的“观众”对同一主体可能有不同期待,因此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会面临想象中的“观众”对自己的监视,由此带来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受访者表示在使用QQ和微信两个社交媒体中首先会对好友进行筛选,两个平台的好友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QQ好友大部分都是同学或者朋友,微信则是家人居多,在发布动态方面,受访者表示会更加倾向于在QQ发布和自己相关的动态,发布的内容主要是个人觉得有意思的事件,或自己的某些感想,在发布动态后会期待得到别人的共鸣和理解,在发布的动态中也会更倾向于呈现出积极的一面。动态的发布是在社交媒体中塑造个人形象的关键举措,通过发布的动态可以窥探一个人呈现出来的形象。通过受访者对发布动态的看法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我表达和他人肯定的需求,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个人相关动态,从动态中塑造出自我想要呈现在他人眼前的形象。

我会发布游戏,生活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事,吐槽相关的动态,发了之后希望被玩的好的同学或对此事有共鸣的朋友所理解或产生共鸣(受访者1)

具体的动态发布也存在区别,受访者表示在QQ发布的有关游戏的动态会屏蔽家人,主要原因是害怕家人会对其进行责骂或者不想让家人认为自己沉迷于游戏,还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发布的内容都会对家人进行屏蔽,原因是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发的内容。除了对观众进行划分,青少年对动态的管理还表现在时间上,有受访者表示在上高中之前会把自己的朋友圈和QQ动态设置为仅半年可见,是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发布的内容不太符合现在的形象,觉得以前太幼稚。“长大”“成熟”两个关键词在受访者描述对有些内容选择屏蔽的过程中频繁出现,显示出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也发生着时间上的变化。社交媒体的可追溯性也给用户塑造不同时期的形象带来一定困扰,面对这种情况,受访者表示会分阶段的屏蔽以前发布的内容,或者定期整理之前发布的不太符合现在形象的内容。

以前我发QQ空间有时候会发一点关于游戏的,所以不想让亲戚看见,上高中了,打游戏打的没那么多了,QQ空间也不会发那种我觉得有点中二的话,或者是游戏分享了,感觉就亲戚看见了我的QQ空间也算正常,就取消了。(受访者三)

最开始是上高中 就把初中的内容给设置了 可能是感觉认识的新的人 自己的变化也比较大吧 以前的分享 就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了。(受访者五)

真实性的判断,沟通的话语呈现。个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塑造离不开沟通与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接触有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多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综合作用,经此途径塑造起来的个人形象也更加丰富与具象。在社交媒体中虽然也提供了多样的沟通方式,例如文字、语音、视频等,但是其始终是面对手机这一中介进行交流,缺乏了现实沟通中的真实感,以及现实接触带来的亲近感。文字的丰富内涵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字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这使得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沟通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猜测对方的真实意图,同时也会让自己的语言措辞更加谨慎,和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产生差异化。相较于面对面交流,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可以随时中断,使得用户有更多的掌控权,能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受访的青少年表示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交流时,可能会更加大胆,敢于说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出的话,他们也注意到了在社交媒体中的交流和现实世界中的交流不一样的地方。

可能在微信上聊的话,就要想他们的语气或者想法,有更多的思考时间,现实中聊的话就是脱口而出了,感情会更丰富一些(受访者一)

在QQ上和异性交流是不会觉得太尴尬,会更加大胆一些(采访者三)

在网络上属于重拳出击的那种,说话比较随意,可能是因为没有见到真人,所以会大胆一些(受访者四)

虽然受访者认为在社交媒体的交流过程中和现实中的沟通存在差异,但是受访者都认为在社交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在社交媒体中更大胆的行为源自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为沟通双方提供了安全感。他们认为个人的形象更多时候是源自现实生活的接触,现实生活中塑造出来的形象更加的丰富与立体。

通过对受访者的深度访谈看到他们在语境崩溃的情境下对社交媒体的创造性实践,包括使用不同的平台划分不同的社交对象,使用分组功能将一些“观众”隔离开来,可以看出在受访者的社交媒介具体使用过程中,他们在无意识的对观众进行情境划分,或者通过时间上的管控,来获得单独的形象塑造空间,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好掌控个人的形象塑造与交往空间。

社交媒体的技术可供性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一定范围的限制,但是在可供性的支持下,用户个人的策略性使用可以看出用户对于“前台”与“后台”的划分,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也不是完全受控于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也发挥主观能动性。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