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南宁市兴宁区小学阶段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黄美源,陈惟在,万慧婷,赖智豪,刘宇飞,李曼霞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5-22人气:17

        兴宁区小学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教学调查

  (一)戏曲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解放路小学将戏曲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的常规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该课程内容广泛,包括传统唱腔技巧训练(以粤剧唱法为主)和身段表演、舞台走位、手势动作等舞蹈元素。此外,学校还编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广播操和戏韵手指操,丰富了戏曲教学形式。

  兴望小学目前将戏曲教育以兴趣课形式开展。学校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在美术、语文、思政等科目融入戏曲元素。例如在美术课上,学生通过欣赏和绘制戏曲脸谱,了解脸谱色彩的文化意义,提升绘画技巧;语文课堂上,教师借《窦娥冤》《西厢记》等内容,深入讲解戏曲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学地位;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借助戏曲中的忠孝节义故事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二)戏曲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解放路小学实现了戏曲教育100%全覆盖,确保了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校采取了校内外合作的方式,积极与校外的戏曲表演者和专家建立联系,共同整合校内外的戏曲教育资源。为支持戏曲教育的实施,学校专门设立了戏剧服装室和舞蹈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学校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兴望小学将戏曲教育工作与美术学科进行了深度融合。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学校特别创编了《戏曲头冠、头饰与纸浆艺术的融合教学》这一教材,旨在通过传统戏曲文化的引入,结合现代纸浆艺术手法,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每周的兴趣课上,经验丰富的戏剧团教师还会亲自授课。

  (三)学生戏曲活动开展情况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解放路小学都会举办非遗活动。解放路小学通过馆校共建,邀请多位戏曲传人作为客座教师,组成了一支专业的师资团队。这些艺术家定期入校,亲自指导“小梅花戏曲艺术团”的孩子们进行训练,帮助他们提升表演技巧,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解放路小学在戏曲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不仅将戏曲融入各种社团活动,还创建了一个全面的戏曲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此外,学校巧妙地将戏曲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解放路小学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通过校内外活动,学校的戏曲传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逐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解放路小学的戏曲教育项目多次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还远播海外,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一股力量。

  兴望小学是一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校园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学生的手工作品。其中包括精致的青花瓷器、色彩斑斓的剪纸艺术以及各式各样的戏曲主题浮雕画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学校特别设计了一系列与美术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其中,浮雕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被巧妙地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和技术,亲手制作精美的浮雕作品。特别是雕刻戏曲人物脸谱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了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文化意义。

  兴宁区小学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交流调查

  在东南亚多元文化场域中,传统戏曲的教育传承与跨国交流呈现独特的在地化逻辑。2023年,解放路小学受马来西亚“郑和文化节”邀请,在马六甲培风中学开展“邕剧工作坊”,通过拆解“云手”“兰花指”等身段动作,设计“戏曲瑜伽”互动游戏,同时用中英双语讲解邕剧脸谱色彩寓意(如红色代表忠义,类似马来英雄Hang Tuah的勇敢精神)。这种“去符号化”的教学,使非华裔学生的参与率达45%,远超其他同类展演活动。理论层面,这暗合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南宁学生与新加坡南华小学同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共演改编版《刘二打番鬼》的过程中,前者用邕剧“广韵”念白,后者以英语说唱补充剧情,两种文化表述在跨国课堂中碰撞出全新的诠释可能。如新加坡学生将剧中“打番鬼”情节类比本土民间故事《聪明的乌龟》,形成超越文化原生语境的意义再生。

  相当一部分研究多聚焦东南亚国家本土戏曲或中国主流剧种(如京剧)的传播,对“地级市地方戏曲”的跨国教育实践关注不足。针对这一现场,解放路小学创新地构建了“工具包式传播体系”,开发了包含12个模块化教案的《邕剧文化交流手册》(中英泰三语),涵盖“如何用折扇表现四季”“戏服纹样的数学规律”等跨学科课程,供东南亚华校教师自主适配。这种“去专业化”的教育转化,区别于泰国孔剧的“师徒制”传承和越南嘲剧的“国家课程嵌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流动提供了“轻资产、重参与”的新范式。正如马来西亚华校校长陈志强所言:“我们不需要完整的大戏,需要的是让孩子能动手、能理解的文化钥匙——解放路小学的邕剧工作坊,正是这样的钥匙。”(访谈记录,2024年10月)

  兴宁区小学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调查结论

  (一)目前面临的困境

  目前,兴宁区各小学的戏曲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对戏曲教学中身段表演等核心技能的教学需求造成了显著影响。同时,学校急需能够进行深入教学研究和实践总结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进一步限制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1]这一现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戏曲教育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这导致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也使得现有教师缺乏提升专业水平的动力。师资的缺乏,使得小学戏曲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和依据,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致性,阻碍了戏曲教育在小学的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家长支持力度也是难题。为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和家长对戏曲的认知、态度和期望,项目组设计了包含15道题目的调查问卷。问卷涵盖戏曲认知、“戏曲进校园”活动知晓度、对戏曲传承的看法及建议等内容。项目组在兴望小学发放电子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0份。调查显示,戏曲在受众中的认知度有待提高,对于戏曲的剧种分类、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知识有待普及。

  显然,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一代更倾向现代流行文化形式,学生在接触传统戏曲时存在隔阂。例如,传统戏曲的节奏较慢,剧情叙事方式与现代影视、音乐剧等形式差异较大,导致学生对戏曲缺乏兴趣。家长对戏曲艺术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戏曲对孩子未来发展帮助不大,缺乏配合学校开展戏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家校之间关于戏曲教育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也进一步限制了家长的积极性。

  (二)传承发展的优化策略与展望

  近年来,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建立了戏曲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各小学应该加强与高等教育学校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专业戏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和晋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戏曲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提高教师从事戏曲教育的积极性。

  再者,制定系统的小学戏曲教育课程标准,加强学科融合与开发跨学科课程也十分关键。创新教学方法,如融入现代音乐、舞蹈等元素,实现对传统戏曲剧本的创新改编,可以增加戏曲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校本戏曲课程。

  最后,传承发展戏曲文化,还需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戏曲教育的意义,提高家长对戏曲艺术价值的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经费支持模式,如争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等,为学生参与戏曲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后续可开展跨区域研究,对比不同地区小学戏曲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探索更具普遍性的传承模式,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线上课程、虚拟现实教学等手段,拓展戏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升戏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文章来源:  《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