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突围、价值与纾困:读书类文化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的冷思考

作者:邹杨,梁玥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7-31人气:148

《我在岛屿读书》是今日头条与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它紧密围绕余华、苏童、西川等文坛好友在岛屿读书、谈书、论书、评书的生活展开。该档节目自开播以来便好评不断,不仅两季节目均收获豆瓣评分9.0的高分好评,而且还收获了广电总局的点名表扬。的确,《我在岛屿读书》开拓出了读书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为国内同类型电视节目在创新、价值引导和纾困策略上起到了镜鉴作用。

一、突围:将“读书”与“生活”自洽得当

(一)场景营造:打造岛屿与书屋,再现阅读场域

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艺术三要素”概念,科学地分析论证了艺术的发展规律, 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制约作用我国自古以来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它们都强调了环境对艺术创作、行为习惯养成的巨大影响作用。《我在岛屿读书》则立足该观点,特地将节目录制设置于户外,选择岛屿与书屋为主要拍摄场地,竭力打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治愈场景和“谈笑有鸿儒”的文人墨客清谈的美好场面,精心创造阅读的场景和场域,潜移默化地诱导观众参与阅读。如第一季节目便选择在海南分界洲岛录制,而之所以选择此地,不仅是因为岛屿独特的浪漫诗意栖息地特质,而且还因为此地是苏东坡曾经遭贬谪的流放地,古今对比,见异思迁,造就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独有的浪漫氛围。并且“书屋”这一主要的拍摄场地的安排,也是源于书屋对文人的独特含义。书屋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读书人的精神自留地,它不仅是文人安身立命的道场,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第一季的书屋还被余华取名为“分界书屋”,目的就是为了区隔纷繁的快节奏生活和诗意浪漫的阅读生活,营造一个怡然自得的阅读场域,呼吁更多人参与阅读,享受精神的陶冶。

(二)嘉宾选择:展现真实与祛魅,悬置主持角色

《我在岛屿读书》与其他读书类节目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嘉宾的选择。该节目邀请余华、苏童、西川、祝勇、叶兆言等知名作家来到岛屿生活,洽谈文学,分享文学知识,展现文人真实的样貌,达到对文人“神”之地位的祛魅,用接地气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打造平易近人的文人形象,证明文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不可触碰之物,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也能够自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特别是“文学段子手”余华的加入,他在节目中金句频出,极大地打破世人对文人墨客的印象。余华一句“能吃的人就能写作”、“我好像是比苏童帅点儿”瞬间将严肃的文学聚会转换到了文坛老友们的闲聊,这不仅立刻拉近了普通人与文学大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增强了文学爱好者对文学追求的信心。另外,该节目邀请的飞行嘉宾涵盖到了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摄影师肖全、《收获》编辑程永新、诗人欧阳江河、当代作家马伯庸、北师大学生等人,展现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艺术领域、不同社会身份的嘉宾之间的观点的碰撞,呈现出了立体全面的文人生活以及他们的文学追梦过程。除此之外,该节目还弱化甚至悬置了主持人的角色,让控制节目节奏和流程的房琪、叶子参与到岛屿读书生活当中,扮演“图书管理员”角色,展现真实的书屋世界,以便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达到“阅读”的高峰体验。

(三)内容呈现:关照现实与诗意,回应社会议题

习总书记曾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的要求,我国文人自古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担当,注重在文艺创作中回应社会议题。《我在岛屿读书》同样坚持“铁肩担道义”的拳拳之心,对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讲解俯首皆是,它关照现实与诗意,自觉回应时代命题,实现了对现实议题的增量。如携带另一重身份——《科幻世界》编辑阿来的到来,便引发了作家们对科幻作品和方言写作魅力的讨论,大家纷纷赞扬科幻题材作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追溯起各自的故乡,抒发家乡故土对自己写作的影响,肯定乡音独特的共鸣效果。另外,该节目不仅针对“小说改编剧本”、“翻译文学作品”、“碎片化阅读和精品阅读”、“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AI写作是否取代作家写作”等现实社会话题进行讨论,同时它还关注文学世界的浪漫,如组织嘉宾在崖壁上观看电影、在海边向大海朗诵,让文学不再缄默,而是使其溶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重新焕发它的生机与活力,激发潜在受众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四)环节设置:分享书单与来信,满足受众需求

《我在岛屿读书》能够异军突起的另一个原因便在于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就像苏童谈到的那样“所谓作家,就是那些给陌生人写信的人。陌生人地址不详,所以终其一生,一个作家要发出无数地址不详的信件,只有少数信件是幸运的”。因此,该节目也高度重视读者的反馈,用最传统的媒介承载起这份赤诚的交流。例如,该节目设置有“读者来信”环节,余华、苏童等作家能够直接与读者来信对话,完成文艺创作者与文艺批评者之间的跨越时空的沟通和交流。读者杨本芬的来信中,提到她暮年才开始写作,但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文学梦,现在仍在持续学习,并向余华等人推荐了自己写作的书籍《我本芬芳》,诱发了作家们对老年写作的讨论,以及对她这种坚持写作的风尚的赞扬,实现了作家、读者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完美闭环。另外,在节目尾声往往会选取部分嘉宾来担任读书推介官和书屋值班员,负责为观众开书单,推介值得阅读的书目,以满足观众对阅读内容的需求。并且该节目与京东图书、今日头条达成的战略合作,能够使观众及时地在节目播出的下方链接处扫码购买想要阅读的书籍,有利于打破消费的时间差,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

二、社会价值:开启文学朝圣之路,打造生活美学范式

(一)传播文学知识,传承文人气质

如果说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让广大观众注意到了文学的力量,那么,在我看来,《我在岛屿读书》就是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我在岛屿读书》将我国当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们齐聚一堂,通过他们之间稀松平常的交流和捧读书本闲坐的阅读场景营造,向观众展现着阅读和文学对生活的影响。就如房琪形容海浪拍打礁石时,她说“像果冻一样”,而诗人西川却说“海浪打在石头上,反复地形成一种相遇”。西川这个恰如其分的形容,饱含诗人的浪漫情愫,不仅让人惊叹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也能够让观众在作家身体力行的演示中,感受文学的魅力,以便观众通过增强阅读的方式来提升文学素养,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除此之外,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也透过节目让人感怀。苏童说:“背着铁生,我感受得到他的体温,那是文学圣洁的灵魂”;余华说:“巴金先生的长寿,给予了我们这一代作家自由成长的时间”;欧阳江河说:“苏东坡在我们身上活着,都活在月亮永恒的照耀下”。作家们在节目中向观众呈现了自己对文学追求的热烈赤诚之心,也展现出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气节,而这种气节铸就了当代文坛包容、开放、互相增长的良好创作氛围,它鼓舞着广大文学爱好者开启炽烈的文学朝圣之路,在文学的海洋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二)关注时代议题,助力全民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越发重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在岛屿读书》便在“建设书香中国”的时代感召下,应运而生。它以推动全民参与阅读为主旨,时刻关注时代议题,让嘉宾于节目中各抒己见,参与讨论。例如针对热议的“AI写作能否代替人类”话题,即便各个领域都有学术讨论甚至专著出现,但是作家的话语总是别具一格。苏童说“文学一定是最后一个堡垒”,的确,在因为人工智能高度发达而引发的失业焦虑中,这句话能够让观众在节目中寻找到了文学与现代舆论的契合点,也充分展现了电视节目“为人民抒怀”的使命与担当。除此之外,就如同苏童所说“阅读能够使人有更多的记忆,能够增强精神的厚度”,该节目通过全民阅读场域的构建,不仅能够促使观众重拾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感悟灵魂的召唤,还能够让观众收获文化养分,寻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

(三)打造生活范式,给予舒压出口

《我在岛屿读书》不同于以往的读书节目,它极大地削弱了综艺元素,更像是一部微纪实视频,不刻意设计任务和挑战,任由嘉宾自由行动。海岛、微风、阳光、美食、好友与柴犬,它采用生活流的方式记录了中国顶尖文人集群的生活,向观众呈现了“生活美学”新范式。围炉煮茶、崖壁观影、海边朗诵、篝火话剧......一系列由嘉宾自发组织的文学活动无不将“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细枝末节中,它们往往以“文学”为中心,讲述了人与文学、生活与文学的故事。好比海边朗诵会,西川击鼓而歌,将“歌以咏志”具象化,朝大海诉说着他与文学的故事;又好比肖全的到来,带来《我们这一代》特别摄影展,通过光影的记录,展现了一段段鲜活的文坛往事,一幅幅沸腾的生活景象。就如同读者留言的那样,“你来我往之间,文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日常生活的碰撞和巧思”,《我在岛屿读书》通过对文学家们诗意浪漫生活的捕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打造出生活范式,带领观众在方寸之间,感怀万千,无远弗届,进入一种宽广而舒缓的精神世界。

三、《我在岛屿读书》的隐忧与纾困

(一)视点空缺:邀请性作家坐镇

  即便《我在岛屿读书》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美中不足的是节目中终究是以同性视角为主,展现男性作家对文学的见解和体会。在当今性别研究逐渐高涨的时代背景下,节目中性视角的空缺,就是一个有巨大发展空间和进步空间的地方。并且,两性视角也定当会有所差别,对跨性别视角的关照,有利于开拓思维,增强读者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我看来,节目组应当邀请更多女性作家参与苏童、余华等人的文学讨论当中,以女性视角全面地看待社会事件和文学问题。例如可邀请叶嘉莹、戴锦华、余秀华等当代优秀的女性作家参与到节目的阅读分享当中来,文学深处进行精神的共振与交流,向外界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解读思维和视野,与读者一同构建出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学世界。 

(二)解读片面:增添跨文学领域学者

该节目的又一缺点就在于嘉宾类别的选取较为单一。社会中“文学无用论”大行其道,针对此,乔•莫兰在《跨学科:人文学科的诞生、危机与未来》中曾谈到“人文社科的危机实则是学科本身的危机,是知识组织方式本身的危机,关注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便可破局”。那么,在讲求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当下,《我在岛屿读书》不妨选取跨文学领域的学者为飞行嘉宾,在节目中形成与工科、理科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观点碰撞,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打破认知上的壁垒,促进形成更为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而且也能够更好地传递出阅读并非文学者专利,只要有足够细腻的生活洞察力,并且愿意阅读,那就可以成为读者,甚至成为作家的理念。虽然术业有专攻,作为一档读书节目应当有文坛巨匠保驾护航,但要想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跨文学领域的研究者也应当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节目组可邀请各行各业的阅读爱好者参与其中,以弥补对生活现象的解读的片面。

(三)互动不足:增加读者参与活动

节目从受众本位出发,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和观看需求,但从节目内部的建构来看,读者参与的形式单一且机会较为不足。读者往往以书信形式参与岛屿生活,但总的来说,只有只言片语的单向传播,并没有及时收到作家的反馈。第一季中作家黄蓓佳的到来,与节目组安排的小读者们进行了深入且直接的交流,在我看来就是一次值得借鉴的互动形式。而第二季中叶子带来的两位南大“旁听生”,便形同虚设,并未做丝毫的沟通交流,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文学也应当适时做出调整,而要想直接地打破过去认知中的分野,作家也应当主动拥抱潜在读者。因此,在我看来,为了规避与读者互动不足的缺憾,可让节目组在观众中选拔适宜的人选,参与到节目的部分读书分享活动中,达成与作家之间的直接沟通。这不仅能够促成读者与作家之间思想的碰撞,拓宽艺术视野,而且也利于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四、结语

  《我在岛屿读书》从阅读入手,让作家们走入海岛,在场景营造、嘉宾选择、内容呈现、环节设置方面锐意革新,在缄默的文学深蓝中,不断向观众彰显出文学的力量和生活的哲学,用慢节奏的方式述说着千百年来积淀的文人风骨,也以小见大地触发了观众对全面阅读、方言写作、虚构与非虚构、阅读意义等社会议题的审视与自反,诠释了后疫情时代读书类节目的价值回归和责任担当,为国内同类型电视节目提供了借鉴。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