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态创新研究
尽管很多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周延的概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主持人又是真诚、平等地表达,所以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同。众多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做到"平民化"、"接地气"、"有个性"。
融媒体环境之下,碎片化传播使得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下移,传统的"我说你听",变成了每个人都拥有麦克风,传统主持人的职业地位因此而受到冲击。此时,简单地表达情绪、本能地表达反应,显然无法满足电视观众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笔者以山东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民生直通车》为例,说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探索改变。
一.受众需要:换位思考做到平民视角
自媒体的火爆,倒闭传统媒体改革,同时也倒逼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民生直通车》在平民视角方面更多运用到了"换位思考"的方法。主持人从被采访者的角度着想,推己及人,将自己的位置降低,改变语态。
《民生直通车》播出过《女儿当街打母亲,如此狠心是为啥?》的新闻,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跟女儿起冲突后,女儿一直在暴打母亲。主持人的评论是:
"对这位跟我差不多同龄的女士说几句:老母亲是病人,所以妈妈压根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她含辛茹苦为我们操劳一辈子,现在,她需要照顾,没有等来你的孝心,等来的却是你的辱骂和扇打。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原谅一下妈妈会是个天大的委屈吗?妈妈还在的时候,多行孝吧,妈妈的这里(指头部)有问题,可是你打在妈妈身上,每一下她都疼啊。"
这条新闻,引来了网友的大量反馈。主持人先是从母爱这一点来渲染,后来激昂地反问"原谅一下妈妈会是个天大的委屈吗?"之后的一句"你打在妈妈身上,每一下她都疼啊",更是引人唏嘘。
长期以来,传统新闻所形成的"单向宣传"的说教模式,让观众对新闻媒体的"灌输"只能被动地接受。如果此时,节目主持人恰恰以"如果我是观众"为立足点,更多地考虑观众的需求和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培养观众的"忠实度"。
二.场域变化:情感渲染注意理性表达
融媒体时代下,网民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是多元的,此时就要注重主持人的舆论引领作用。有些新闻是有倾向的,但是新闻节目要求公正、全面、不偏不倚,很多时候会有矛盾,因此要注意抑制感情冲动,运用理性表达。
《遭车祸碾伤腿,路人围"人墙"救人》是一条正面报道,烟台市牟平区23岁的于浩在遭遇车祸后,遇到了很多人上前帮忙,为他筑起了一座救命人墙。主持人的点评脱离了"好人一生平安"之类的倡导性点评,而是从整个大环境来入手:
"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围观时代,我们围观'我爸是李刚'、围观'小月月'、围观艺人结婚离婚,可是,我想我们不仅仅是在围观,更不是在隔岸观火,你看,我想这么多陌生人所组成的人墙,其实是一道爱心墙,更是我们在陷入困境时,让我们有信心战胜困难的一盏灯啊。"
三.舆论导向:群众关切上升政策解读
现在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都只满足于简单的讲述、播报、串联,局限于"告知"的层面,而忽略了"升华"、"舆论引导"。
相关机构统计的2013年年度汉字为"霾",《民生直通车》已经以不同角度策划过几组相关报道。在一组报道中,主持人点评中穿插了一段具有调侃意味的《沁园春·霾》,单纯的调侃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主持人的点评是:
"我们对雾霾有很多调侃,但是在调侃背后,其实是公众对蓝天白云的期待。事实上,跟日益严重的污染状况和公众高涨的环保热情相比,老百姓的环保素养明显跟不上,相关的防范和环保知识仍很欠缺。雾霾天里抱怨的人多,可是顶着雾霾在公园晨练的大叔大妈也有很多。抱怨环境治理不力的多,但一说到应该为减少雾霾做点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多一些科学求证,少一些轻率油滑;多一点指导建议,少一些冷嘲热讽。接下来,我们的节目就会告诉各位,雾霾天里我们能做些什么。"
对公共媒体而言,"雾霾围城"并不是一个适合调侃的话题,却应成为一个全民科普的好时机。对传统"硬新闻"进行"软化"处理,是体现民生新闻主持人政策把握水平的重要方面。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从正面宣传党的声音,民生新闻寻找生活中与百姓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更小的切入点,并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解读,使节目的新闻视角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甚至可以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民生新闻应当突破就事论事,不再局限于对善恶的简单判断,而是将眼界延伸到关注法规与政策的层面,从市井"小民生"上升到公共"大民生"。
四."网感"要求:幽默表达把握批评尺度
民生新闻主持人还常常在"口语"中融入俗语、俚语、谚语和歇后语等鲜活的话语形式,以及拟人、打比方、故事性等生动的表达手段,让有声语言的表达更具表现力和粘合力。
比如,针对劝朋友酒后开车后发生的事故,主持人的评论为:"别人为朋友两肋插刀,你现在可就是插朋友两刀了";对见网友最后被侵害的女同胞说:"男人遇上女人,要么是故事,要么真就成事故了";对想不劳而获而被骗的受害人说:"你以为天上掉馅饼了,事实上掉下来的是个铁饼。"在表面看似幽默的调侃下,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运用幽默或者反讽常是批评性报道的手段,但是如果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娱乐化倾向,体现在主持人的议论上,很可能是信马由缰、随意调侃,稍一放松即滑入低俗。
五.专业要求:专业角度向深层延伸
网络空间,人人皆可发声,受众的需求点成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便削弱了主持人作为特殊职业身份的功用。场域的变化,提高了对主持人的能力要求。
《民生直通车》的主持人为法学硕士专业出身,经过七年的法学教育,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的法学知识来解读相关新闻,这也体现在节目中的表达里。比如有一条《16岁少年的"三进宫"》的新闻,主持人在新闻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对目前少管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监狱作为一个改造教育犯人的场所,为何会发生二次犯罪、三次犯罪?在一些地区的少管所里,管教们某种程度上也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中有多少人真正秉承着应有的职业操守,去切实感化教育这些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再说到一些社区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过程中,已经先行给教化对象贴上了诸如'失足'、'闲散'一类的标签,这首先就没有考虑到教化对象希望洗心革面的心理需求。所以,我才说,我们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改造制度,从理念到机制都需要做出调整。
六.结语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讲百姓心声、为百姓办事,因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赞赏与信任。融媒体背景之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加要深入新闻的第一线,全面地了解新闻信息,提高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并赋予信息更多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