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儒家君子文化对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影响

作者:周建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11-08人气:9

摘要:儒家君子文化所倡导的“修身为本”“以德治政”“慎独自律”等思想,为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养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行为准则。通过汲取君子文化的精神内核,领导干部能够在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和公共责任上形成内在自觉,实现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推动政治治理的德性回归与价值重塑。

  关键词:儒家文化;君子精神;领导干部;政德修养;道德自律

  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与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的纯洁与政府形象的塑造。在多元价值并存和社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外在制度约束固然重要,但更需以文化自觉与人格修养为支撑来引领当代干部政德建设。儒家君子文化蕴含的修身理念、慎独精神、公义情怀与为民思想,仍能为当代领导干部提供思想滋养与道德镜鉴,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

  一、儒家君子文化的核心内涵

  “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范畴,也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强调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这种以人伦为中心的道德观念,构成了儒家君子文化的精神支柱。孟子进一步发展“仁”的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精神从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与天下,形成了以人际和谐为中心的道德秩序。君子以“仁”为立身之本,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在待人接物中体现宽容、体恤与自我克制的美德。围绕“仁”这一核心,儒家进一步提出“义、礼、智、信”四德作为君子行为的基本规范。“义”是君子判断是非的道德标准,强调行为必须符合道义和正当性,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不仅维系社会秩序,更是自我约束的形式体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说明礼仪制度对于君子品行具有外化与规约的功能。“智”代表道德判断与理性洞察的结合,君子以智慧辨析事理,做到“知止而后有定”,避免盲目与浮躁。“信”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义之德体现了人格的诚实与社会的信任纽带[1]。

  二、儒家君子文化对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积极影响

  (一)滋养政治品德,筑牢“明大德”的思想根基

  政治品德是政德修养的核心,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忠诚、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是否坚定的根本标准。儒家君子文化强调“为政以德”,其君子人格强调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观与担当精神,强调个人德性服从于社会大义,是构建干部政治忠诚和理想信念的文化基础。君子之道崇尚“以民为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高度一致。君子将民众的安危福祉置于权力之上,强调权力应当为民所用,这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提供了价值指引。若能以“君子爱人”之仁政精神涵养政德,必能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守住权力的公器属性。君子文化倡导“义以为上”,具有坚强的道义意识。面对私利诱惑、权力考验,君子坚持“见利思义”,强调行为要合乎正道。这种价值判断标准与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要求高度契合。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即领导者应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体系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2]。特别是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利益博弈频繁的背景下,领导干部更需要道义上的坚定与立场上的清晰。儒家“舍生取义”的道德勇气,为干部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撑,使其在风浪考验中仍能坚持正义、勇于担当、不徇私情。

  君子讲究“慎独”精神,在无人监督时仍能恪守道德底线。“君子慎其独也”,强调自我警醒与道德自律,这对于当前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干部监督体系具有重要的思想补益。政治品德的稳固,不仅要靠制度约束,更需要源于内心的道德警觉与人格坚守,而这正是君子文化中长期强调的修身逻辑。在制度监管不断完善、纪律监督持续强化的基础上,仍需注重文化涵养与人格修炼,以实现制度约束与内在自觉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讲,政治品德的培养不是临时之功,而需日积月累、内化于心的文化熏陶。通过深入吸收君子文化中的忠义思想、为民理念与慎独意识,领导干部能够在思想上筑牢“明大德”的根基,在行动中展现政治忠诚与担当意识,为政之本将更加稳固、纯正。

  (二)规范职业道德,强化“守公德”的责任担当

  职业道德是政德修养的重要支柱,体现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务职责过程中的行为操守与责任意识。儒家君子文化通过强调“任人唯贤”“以德服人”“公私分明”,为规范领导干部职业行为提供了多重价值导向。“为政以德”的理念要求官员不仅要遵守制度规范,更要以内在道德作为从政的核心动力。君子“正己而后正人”,强调干部自身应先树立道德标杆,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为领导干部提升治理公信力、增强执政道义提供了根本性指导:道德感召力远比制度威慑力更持久有效。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与矛盾多发期,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往往取决于其品行与公德,若能为政以德、以德化人,更容易赢得民心、增强行政效率。

  君子提倡“举贤任能”,反对因私用人、徇情徇私,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高度重视。《论语》中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明确指出了选人用人中的道德秩序。这对现代干部选拔制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能够推动建立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增强组织的制度公信力。君子文化中所倡导的“知人之明”与“任人唯贤”,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的道德导向与价值基准,强化制度的道德支撑。君子讲究“公私分明”,反对以权谋私。领导干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其职业伦理本质上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在新时代廉洁从政的背景下,君子文化对干部职业品行的塑造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意义,更承载着道德规范与价值共识的双重功能。通过强调内在德性的建设,促使干部群体在履职过程中保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的清醒认知,确保权力在制度与道德的双重轨道中规范运行。吸收君子文化中的清廉之风,能够帮助干部划清公与私、情与法、利与义的边界,增强公德意识,规避职业风险。此外,君子注重“慎微”“慎独”,对于细节的把握与自我克制具有高度敏感性,这对领导干部在日常事务中严守程序规范、杜绝“微腐败”“小贪腐”现象具有直接借鉴价值。涵养廉洁生态的关键在于防微杜渐,防微杜渐的前提则是道德意识的敏锐。以慎微的态度处事,才能防患于未然,构建起清正务实的职业作风[3]。通过内化君子文化中的职业伦理,领导干部能够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制度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实现由“靠规章管人”到“靠内在德行规范自身”的转变,切实承担起“守公德”的历史责任,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稳定的道德支持。

  结语:在社会价值日趋多元、权力运行机制愈加复杂的当下,君子人格所倡导的“修身为本”“义以为上”“慎独自守”,不仅是一种文化回响,更是一种精神召唤。将传统君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导干部方能在德性养成中固本培元,在权力行使中秉持公义,在风浪考验中挺立不屈,不断厚植新时代政治生态的道德根基,为党风政风的持续向好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