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美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王梓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11-07人气:10

 摘  要:美育作为帮助学生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重要教育形式,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一致性。本文针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固化、情感共鸣不足等问题,分析美育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的核心作用,结合数字化教学手段、跨学科课程设计、实践场景构建等创新路径,提出“思政+美育”融合的具体实践策略,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融合模式能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审美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美育;大学;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思政教育在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的同时,关注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美育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具感染力、更贴近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学载体。因此,深入探索美育和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路径与模式,成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美育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拓展价值引领维度

 

  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多元化素材支撑,美育覆盖文学、艺术、美学、传统文化等多领域内容,恰好包含大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等与思政教育核心目标相契合的精神内涵。教师将这类美育资源合理融入思政教育,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内容过度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局限,从审美感知的维度拓展价值引领的实现路径,让学生在接触与感受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层面的熏陶,最终形成多维度、立体化且更具吸引力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增强思政教育情感共鸣,提升育人实效性

 

  传统思政教育普遍以理论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触动学生的情感,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深度共鸣,教育效果存在局限。美育以情感为连接纽带,通过艺术作品、审美体验等方式直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弥补思政教育在情感引导方面的不足。[1]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可借助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具体载体,将抽象思想理论转化为学生可直观感知的审美对象,让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自然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对思想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际育人效果。

 

  当前美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

 

  ☆课程体系缺乏有机衔接,融合程度不足

 

  多数高校的思政与美育课程分属不同学科管理体系,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导致两者在内容与目标上难以形成有效融合。思政课程在教学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美育资源的融入需求,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传递为主,很少涉及与审美教育相关的内容模块。美育课程虽包含丰富人文素材与精神内涵,却未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未能将审美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使美育与思政教育始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无法形成协同效应,影响融合育人的整体效果。

 

  ☆教学形式固化,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部分教师推进二者的融合教学时,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堂中仅简单播放艺术作品片段、讲解基础美学理论,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与沉浸式体验设计,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主动参与审美体验与思想认知融合的学习过程。浅层的融合方式使美育无法与思政深度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二者应有的辅助与强化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美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策略

 

  ☆构建“思政+美育”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有机融合

 

  以思政教育目标为导向,整合思政与美育课程的优质资源,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思政+美育”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实现两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避免育人功能分散的核心路径。这种课程整合需从两个关键维度推进。

 

  第一个维度是在思政课程中增设专门的美育模块,依据不同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目标,筛选匹配度高的美育素材融入教学过程。[2]例如,教师在讲解道德修养章节时,引入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文艺作品,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中的具体道德理念,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更直观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教师在讲解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入对应的红色艺术作品,解读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感受作品蕴含的革命精神。

 

  第二个维度是在美育课程中强化思政导向,要求美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中,精准挖掘教学内容中潜藏的思政元素,将审美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传统书法时,除了向学生介绍书法艺术的笔法、结构等审美特征外,还需深入分析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传承意识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书法审美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育人合力。

 

  ☆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创新融合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美育”教学场景,借助虚拟现实、短视频、在线互动平台等数字化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在时空与互动方面的局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融合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具体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教学课程,结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主题,构建虚拟的历史场景或文化场景。例如,教师围绕红色艺术主题开发VR红色艺术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走进革命历史场景或红色美术馆,身临其境地欣赏红色艺术作品。体验过程中,教师结合虚拟讲解员的实时引导,向学生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同时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这种体验式学习远比传统课堂讲授更具感染力。

 

  教师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结合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社会责任等思政主题,设计思政美育微创作活动。教师需提出明确的创作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指定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理解创作短视频作品,如拍摄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制作环保主题的动画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等。[3]学生完成作品后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交流,教师通过在线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形成“创作——分享——点评——提升”的闭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创作与互动交流中同步实现思想提升与审美能力培养。

 

  教师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搭建协同学习空间,将思政与美育的教学资源整合到平台中,设置在线讨论区、小组合作任务等板块。学生可在平台上围绕特定的“思政+美育”主题开展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审美感悟,也可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小型线上思政美育作品展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通过线上协同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合作意识。

 

  ☆打造“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深化融合育人效果

 

  教师想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思政与美育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对美与思想的认知,需打造“校内+校外”联动的实践平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融合育人的实际效果。

 

  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方面,高校可依托自身场地与资源优势,建设专门的思政美育实践基地。例如,设立红色艺术展厅,定期陈列红色主题的艺术作品,搭建传统文化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音乐演奏等实践活动的场地。教师可围绕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多样化活动,如在红色艺术展厅组织红色作品临摹与感悟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临摹革命题材绘画时结合历史背景撰写学习感悟,在传统文化工作室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工艺技巧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方面,高校可与地方美术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社区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校外实践合作网络。例如,与博物馆合作开展红色文物讲解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文物讲解工作。学生参与前需系统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与思政价值,讲解时不仅要介绍文物的审美特征,还要传递其中的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通过这种志愿服务,学生既能提升审美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融合教学能力

 

  高校想要保障美育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部分教师在融合教学方面的能力短板,通过系统培训与机制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为融合教育提供坚实人才支撑。[4]

 

  高校可以制订跨学科的师资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领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一方面,高校组织思政教师参与美育知识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美学基础理论、艺术鉴赏方法、美育教学技巧等,同时邀请美育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讲解如何精准挖掘不同类型美育资源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另一方面,高校组织美育教师参与思政理论培训,帮助其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掌握二者的融合方法,避免生硬说教。

 

  高校可以建立思政教师与美育教师的协同备课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两类教师交流合作。高校可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需求,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两类教师共同承担“思政+美育”的融合教学任务。[5]课程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教学设计,思政教师负责把握课程的思想导向与理论深度,美育教师负责设计审美体验环节与教学形式,通过协同备课整合专业优势,提升教学方案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同时,高校定期组织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分享融合教学的经验与困惑,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良性教学研讨氛围。[6]

 

  高校要优化师资引进与考核机制,充实融合教学的师资力量。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注重吸纳兼具思政教育与美育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把握融合教学的规律与要求。同时,高校可以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适当增加融合教学成果的考核权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融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激发开展融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师资队伍整体融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结语

 

  高校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打造实践平台、加强师资建设等创新策略,可有效破解当前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存在的课程衔接不足、教学形式固化、师资能力欠缺等难题,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模式的重要创新,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实效性,还能助力培养兼具思想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