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艺术的多元阐释与理论分野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多元阐释路径,主要围绕T·J·克拉克的艺术社会史、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艺术媒介观三条核心线索展开,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主义理论;艺术社会史;形式主义
社会维度的现代主义
在克拉克的理论中,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条件与现代性的生成条件一致。波德莱尔在倡导现代生活题材的绘画时强调艺术对现代生活的社会性反映。[1]此观点源于波德莱尔,又进一步体现于克拉克对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的阐释。库尔贝画作中富含的社会对抗姿态,实际上是对学院艺术制度的挑战。因此,相较于古典艺术永恒不变,现代主义艺术则强调随时代变迁的特质。
形式与审美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中,形式与审美的阐释以罗杰·弗莱的理论为代表。此理论将现代主义视为艺术趋势,判断基础为绘画形式与审美价值。弗莱的理论对后印象主义的命名影响深远。其形式主义美学理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艺术审美价值至上,即弗莱强调的“无功利的美”。二是与最高审美价值相关的艺术发展,即现代主义艺术。[2]因此,现代主义艺术的第二种阐释主要从后印象主义的塞尚展开。
媒介与批判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艺术的第三种阐释以格林伯格的理论为代表,被称作批判的现代主义。格林伯格理论同样以形式为核心,但将现代主义艺术的起点定为爱德华·马奈,并将其视为平面化艺术的开端。[3]这种说法更具绝对性,明确规定了艺术的发展路线:从马奈经塞尚、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至斯特拉,最终走向硬边抽象。格林伯格的理论排除了马蒂斯及德国表现主义等风格,但坚持认为“为了获得自主性,绘画首先已经使自己从可能与雕塑共享的一切中剥离出来,而且正是这样的发展排除了再现性或文学性的东西,使绘画走向了抽象”。他的理论影响巨大,是后人理解现代主义形式演进的关键框架,但其线性进化与媒介纯粹性预设也成为后人的批判焦点。
结语
克拉克的艺术社会史视角揭示了艺术与现代性经验的深刻互动,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确立了审美自律原则,格林伯格的艺术媒介观强化了艺术家的自我批判进程。[4]三种路径从社会、形式与媒介出发,构成了人们理解现代主义艺术丰富性与内在张力的关键框架。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