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魏晋志怪与唐传奇的差异解读
摘 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魏晋志怪和唐传奇进行系统性梳理,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提供了核心范式。本文从创作动机、叙事特征、人物塑造三个维度,剖析两者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小说史略》;魏晋志怪;唐传奇
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其中魏晋志怪与唐传奇构成了两个标志性阶段。前者为古典小说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标志着文人“有意为小说”的创作自觉的开端。关于两者差异的具体论述,自《中国小说史略》起得以系统展开。
魏晋志怪与唐传奇创作动机差异
☆魏晋志怪的实录功能
汉末巫风鬼道再度盛行,加之小乘佛教传入中土,其“因果报应”等观念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共同形成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因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中指出:“人鬼乃实有,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即魏晋时人既深信神仙鬼道,故视记述神鬼与记录日常无异。魏晋志怪未被归入小说范畴,正因作者创作时并无虚构意识,仅以实录视之。
☆唐传奇的自觉虚构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文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开始主动运用虚构、想象等文学手法进行创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中对此评价道:“始有意为小说。”这里的“有意为小说”,标志着创作从纪实性向虚构性转变。其突出表现为:唐代作者刻意在文学创作上开拓新境,将文辞运用作为重点考量。尽管创作动机仍与求取官职相关,但在实际撰写过程中,他们的精力已完全集中于创作本身。
魏晋志怪与唐传奇叙事特征差异
☆从“丛残小语”到“篇幅漫长”
东汉桓谭《新论》提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的论断。由于魏晋志怪旨在“明神道”,故只需记录核心情节,无需铺陈细节。如《三王墓》仅用五百余字,便完整叙述了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其子为父报仇的始末。鲁迅以“粗陈梗概,记事简略”八字评之,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类作品“丛残小语”的篇幅特征。
唐传奇则呈现出“篇幅漫长”的特点。鲁迅论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如《虬髯客传》全篇两千五百字,通过李靖、红拂、虬髯客三个主要人物的相遇与交往,构建了一个包含侠义、爱情、政治等多重主题的复杂故事,其篇幅的扩展直接推动了叙事内容的深化。
☆从“简单线性”到“多线并行”
魏晋志怪多遵循着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的单一结构,例如,《列异传》中的《宋定伯捉鬼》,表现为宋定伯从“夜行遇鬼”到“骗鬼吐实”再到“捉鬼卖钱”,不含其他支线。
魏晋志怪与唐传奇人物塑造差异
☆魏晋志怪的“典型化”特征
魏晋志怪中的人物形象多呈现扁平化特征,往往仅具备与怪异事件关联的单一特质,缺乏性格层次与人性复杂度。例如《董永》中助其偿债的织女,实则仅作为孝感天地的叙事工具存在,其核心功能在于辅助孝子情节的展开,进而达成宣扬儒家孝道的目的。
☆唐传奇的“个性化”特征
唐传奇的人物塑造已显“个性化”特征,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以《柳毅传》中的柳毅为例,其形象并非传统侠义的简单复现,而是兼具强烈的正义感与人文关怀。当他落第返乡、心绪郁结之际,仍主动探询牧羊女的困境,这种对苦难者的深切共情,恰是文人悲悯情怀的生动体现。
结语
通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论述,可清晰辨识魏晋志怪与唐传奇的差异。这种差异揭示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创作意识从“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历程。从叙事结构的简朴到繁复,从情节线索的单线到多线,正是志怪小说实现体系化发展的关键路径。二者共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式,由此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