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介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张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上升至8.47亿,其中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大道2.32亿,从中反映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蓬勃潜力。互联网渗透至教育,使得原本相对单向的“教”与“学”模式变成了双向交流传播模式,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运用中很有运用空间。
一、编导专业在以往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时间不长
广播电视编导是技与艺结合的专业,需要长时间不断的观察、思考、实践、反思,方能使得技艺能力不断螺旋式上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观察、思考的专业引导都可以达到一个不错的效果。但是实践时间不长、作品讨论和反思空间不足是显然的掣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三年学习,加最后一年毕业设计,在最后一年毕业设计中由毕设导师对作品进行从选题、制作到反思完善的深度实践指导。而实际上,一个成熟的编导,实践、反思、提高有赖于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临近毕业考研找工作的最后一年才开始系统的实践指导,时间不长,且时机滞后。
(二)实践指导交流不足
在许多高校,大多数实践活动都是由各院系的指导老师进行。然而,由于实践活动
的时间、空间分散的特点,可能各个实践学生或实践小组的活动安排并不一致,这将导致他们很难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性集中起来跟指导老师进行频繁的交流。而影视作品的细节丰富,很多90、00后学生创意很好但表达不出,所以作品的质量进步在初学阶段是非常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讨论指导的。缺乏足够交流使得许多具有潜力的同学实践进步缓慢。
(三)学生状况难以了解和控制,管理组织乏力
之前,许多高校大多数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仍是:学生被分散或分组至不同的实践基地进行见实践。同学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交流机会,只能狭隘地接触某一个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而难以了解尽可能多的实践基地的工作环境和特点,从而难以对行业环境有一个更加丰富和全局的了解。而许多指导教师又难以实地陪同在实习单位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所谓“鞭长莫及”,学生的状况其实是比较难以了解和控制,实习管理比较乏力。
二、微媒介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大学生们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日益习惯及依赖。移动媒体覆盖率高、传播效率快、互动反馈及时、群组效应明显,今天,全球许多高校都在利用移动媒体增加课堂效率和成绩,这些优势同样可以为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所用,使手机从诱导大学生“低头族”转变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巧帮手。
(一)早起步,勤鼓励——微媒介在低年级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及早开始。尽早开始实践联系,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感受镜头捕捉和眼睛捕捉的不同之处,将使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赏析学习中拥有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领悟。
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教师可以通过微博或微信群,发起实践小练习,鼓励低年级同学将作品分享至微信群,进行积极的分析和鼓励,实践证明,将有效唤醒低年级同学的实践种子,并在大一大二就带给他们非常清晰的专业归属感,营造积极的专业实践氛围。详细的方式大概可以有:
1.使用微媒介征集实践选题,鼓励学生利用微媒介发表实践小创作
在大学低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就时不时的抛出一些实践小练习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难度系数低、上手相对容易的实践教学策略。每到这时,老师们常常需要思路选题,一个视角新颖、契合大学生心理的选题往往更易在初期实践中激励学生全力以赴。除常规的经典选题外,教师就可利用微媒介观察学生热点话题,甚至直接在微博或微信圈中征集实践选题,借助90和00后的视角,挖掘时代选题,并鼓励学生将文稿、视频等实践创作发布至班级微信群,方便后期小组和班级讨论。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选题模式,将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感和参与感,从而调动实践热情。
2.发展微媒介为课程讨论的平台
Lock haven大学、南州立大学的R.JUNCO、G.Heibergert在他们学校的健康学预科专业课学习中使用了微博和社会网络平台,被用来作为各种学术和课程讨论的工具。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比未实验组明显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了更高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开发微媒介作为实践讨论的平台,将使教师和学生都高度参与这种超越传统课堂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实践。在编导专业课程中,教师可在点评学生实践作品环节,开放微信弹幕平台,鼓励学生发表作品评价、作品建议、制作疑问、共享素材资源等进行讨论,老师实时对有价值的弹幕进行放大,并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回复,促使学生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实践作品有更积极的参与、思考实践。
需要留心的是,无论征集选题还是组织讨论,“早起步,勤鼓励”都是编导专业低年级专业课程开展课程小实践的两项重要思路。
(二)让微媒介成为毕业实习组织和监督的好平台
微博微信平台可以帮助指导教师既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实习微博或微信群的方式,一方面,发布实习的统筹信息和节点指导。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发布自己的实践行为、实践进度和实践思考,进行自我管理,再另一面,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观察其它成员的实践进度和实践成果,从而对比调节和改善自己的实习行为。整个实习过程形成教师监督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同伴积极影响的组织形式,使得毕业实习更加规范、积极、有效。
同时,借助这种模式产生的学生实践评价是更加有精度的。借助微媒介的实践痕迹记录,教师可以方便的了解到学生的实践动态,以便综合做出评价和引导,而这种真实客观的评价体制又会反过来遏制实习作弊,促进学生真正积极的参与实践练习。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