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对中国的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经典的“哪吒闹海”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而产生一部国产动画电影,电影讲述了哪吒虽然“生而为魔丸”却“逆天而行斗争到底”的成长经历的故事。
根据电影票房统计数据库显示,《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的最终票房高达49.34亿。而在北美最终收获的票房仅有355万美元。①
在国外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IMDB(即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目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分只有7.5,而票房不如它的《超人总动员2》的评分却高达8分,与预期的评分还有些许差距。②而且在国外的票房也仅仅达到了三百万量级,相较国内几十亿的票房,仿佛是“杯水车薪”,并没有如预料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都在期待着这部“国漫之光”可以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可结果却有些许差强人意。
《哪吒》在国外遇冷的原因分析
《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简称为《哪吒》)在国内与国外不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部在国内被赋予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漫威宇宙抗衡的使命,甚至被誉为“国漫之光”的动画电影在外国却意外“遇冷”,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没有达到国内观众的预期。
故事情节与主题难以被理解。IMDB上有评论写到“大多数观众想要的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作品,还有更合理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确实有如此出色的动画效果,但故事情节有点糟糕。”③在他看来,《哪吒》所讲述的神话故事是荒谬的。《哪吒》所代表的“封神宇宙”,虽然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于西方观众而言却是完全陌生的。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哪吒》只是对耳熟能详的《哪吒闹海》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因为中国受众了解哪吒故事的背景,所以大家会认为这个一个很棒的故事。但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神仙体系,更不了解哪吒故事的背景,所以他们很难深入理解电影的内涵、情节及主题,从而觉得“故事单薄”。 ④
语言障碍。反观众多的国外观众对该影片的评价,不难发现“遇冷”现象其实是文化殊途所带来的不同的观影体验。IMDB中有评论写到:“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翻译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电影里有很多中国文化。但这也很有趣!即使对我这样一个可以说非常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看完电影后也不得不查找一些名词。”⑤
在语言方面,翻译和理解上的障碍让本来给这部影片加分的地方反而成为了软肋。“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方言读出来生动形象的同时还铿锵有力。如果换成了普通话或者翻译成英语,其中的韵味荡然无存。又比如电影在外国的片名:《NE ZHA:I AM THE DESTINY》,在国人看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影片概念,但是对于外国受众来说,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命运”。
英雄形象得不到认可。在IDMB上有影评写到“《哪吒》把迪士尼和梦工厂嫁接到中国古代神话上,像《星际宝贝》那样刻画小角色的冒险。”“大多数角色看起来像是来自不同的电影。哪吒也称不上真正的英雄。这部电影将受益于更加伟大的人物设定。”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部电影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导演的思想、作品的内涵,还取决于社会意识形态下观众的接受程度。”⑦对于国外观众来说,由于审美习惯的差异性,国外观众对于哪吒这个角色的认同度与喜爱度较低,这也是市场对于不同量级动漫领域IP的真实反馈。观看漫威等外国电影不难发现,国外电影所塑造的英雄大多承担着拯救整个世界的重大使命,他们拥有独立坚强的人格、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而哪吒拯救的只是陈塘关一个地方的人民,相对应漫威英雄拯救全世界来说,电影所塑造的英雄角色主要活动范围比较小。外国观众在观影时往往会觉得“事不关己”,从而很难产生代入感。这导致了众多口碑甚佳的国漫在国外的知名度和接受度远不如国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海外的传播和扩散,造成了“内热外冷”的局面。
哪吒只是活在中国国内的一个神话人物,在《哪吒》在国外上映之前,外国人对“哪吒”的了解也仅限于部分人听过它的名字,对与其相关的故事并不了解。没有任何粉丝基础的《哪吒》剥去了表面的神话外皮之外,其本质还是在讲一个普通的“少年反抗不公命运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稀奇。而神话外皮却恰恰成为了这部影片对外传播最大的阻碍,《哪吒》在海外上映所遭遇的最大“痛点”就是文化壁垒。
模因不同,亮点成累赘。如果说基因组成了不同生物的特点,模因就是组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因为大多数模因只能存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就是说许多模因只能存在于一个文化生态圈,即拥有共同的文化符号的环境当中。这些模因,只有接触过特定环境的人才能懂得。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特定环境的人,就很难去有效的理解这些模因。就像IMDB上的影评说到的一样:“你必须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才能听懂里面的笑话”“有些笑话更多的是基于中国的模因文化,我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有点多余。”⑧影片中的“太乙真人”在国人看来是一大亮点,然后对于国外观众却不以为然,因为外国受众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生态圈,所以就如外国网友的评价所说“有一部分笑点很‘中国’”他们没办法理解甚至觉得很多余。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哪吒》在国内的成功着实可喜,该影片的动画效果也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这还不够,真正足够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作品,还要有更合理的、全世界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设定。
选择恰当的电影题材。跨文化传播要正视文化隔阂这一事实,国产动画电影要要想走出国门轰动世界,就得基于这个事实进行创作,打破文化壁垒。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产电影要想在跨文化传播上取得成功就应该充分发掘、寻找不同文化中具有共性的部分作为故事主题来吸引受众。国产动画电影的创造应当学习美国动画“求同存异”的全球化传播策略,在动画电影题材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能被全球观众所认同的题材,不能只选取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因为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他们很难像国人一样对这些故事有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见解。在选择了恰当的国际化故事主题之后再将中国的文化、风俗人情加以转换创新,融入电影,这才能有效、成功地打造走向世界的国产电影,传播中国文化。
打造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根据“适应理论——当一个人认为另一个人像他时, 就会更喜欢他。在人与人之间以相似的表达方式表达彼此时, 就有可能发生建设性的传播。”⑨中国电影想要冲出国门,走出世界就必须学会国际化的表达方式。电影的文本必须是简单易懂的、符合全球受众表达习惯的语言。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和平、亲情等普适性的情感表达,这有这样才能够发生建设性的传播。
塑造高认可度的人物形象。好莱坞电影注重打造“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 善于刻画英雄形象来拯救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美国大片在大多数国家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⑩国产动画想要塑造认可度高的人物形象可以以此为鉴,我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传统动画形象,但是能够走出国门的却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制片人忽视了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总而言之,国产电影要想更加贴合当代中国观众的需求,拥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就应当拥有更宏大的格局和视野,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又能够为全世界做出贡献的英雄形象。
结语
动画电影要想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应当从全球各个文化体系中广泛挖掘动画素材,但在主题上则严格遵循“求同存异”原则,也就是寻找各种文化都能够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希望《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遇冷”可以引发中国动画电影界的思考,以此为鉴,让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国门,冲向世界。(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