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文化类纪录片的影像表达变迁 ——以故宫题材纪录片为例

作者:贾广宇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0-08-21人气:1148

文化类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提高民族认同感等重要使命。作为能够展示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传播的鲜活名片,文化类纪录片的发展不断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社会环境和受众心理的不同更新自身的创作理念,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纪录片,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故宫题材纪录片为例,故宫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聚集地,集中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故宫作为拍摄题材的纪录片作品数量多而又制作精良,在我国的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众心理的变化,故宫题材记录片在创作上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许多变化,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叙述策略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视听语言从“大气磅礴”到“平易近人”

视听语言作为影像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内容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了画面、声音、镜头的组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个个语言符号和画面符号的结合将整个影视作品叙述成故事,完整的传达给受众。故宫系列纪录片在其影像表达变化中,视听语言也慢慢的从大气磅礴感转变为平易近人,这种变化也对它们的影片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造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故宫》带给观众的宏大感源自于风格的定位,200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来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在纪录片《故宫》中,使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以及全景的展现,将故宫建筑群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展现给了观众,在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的34分55秒处,影片开始讲述明成祖朱棣在北京新建成的宫殿——奉天殿中举行朝贺仪式的故事,影片从34分55秒到35分45秒,连续使用了几个固定镜头,从宫殿的正面、侧面等多个角度来展现宫殿的雄伟,宏大的场景一览无余,配合上延时摄影技术,天空中的云朵急速的飘过,巨大的太阳在宫殿后缓缓升起,再加上对于宫殿全景的拍摄,故宫的庄重历史感油然而生。2012年的100集短纪录片《故宫100》在影片的风格上就与《故宫》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与《故宫》带给观众的大气磅礴不同,《故宫100》已每集6分钟的方式,共分为100集向观众展现故宫文化,其在影调的处理上也与《故宫》有了很大的区别,虽然与《故宫》一样讲述的都是故宫内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但是《故宫100》的影调就要比《故宫》明亮的多,再加上6分钟的短记录片时长,从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角度去向观众传播了故宫文化。而后来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对故宫的拍摄开辟了新的路径,将文物修复的过程以及工匠们的生活作为了拍摄对象,播出后在各大网络平台上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在故宫修文物》将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相结合,镜头的种类丰富多样,不断的更新观众的视觉感官体验,避免产生视觉疲劳感,整体风格显得轻松活泼。在第二集中织绣组的陈杨和同事们在寿康宫内修复一些屏风,这些屏风长超过三米,上面写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寿字,画面中屏风破损的地方都很直观的出现在观众的面前,特写镜头近距离的扫过屏风上的文字,纪录片最重要的真实感被呈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客观镜头为观众展现了整个修复过程,从细微之处展现了故宫的文化底蕴。

声音元素。《故宫》是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故宫建筑群的雄伟与庄重,整体配乐风格充满着浓浓的“中国风”与“古典风”,体现着中国特色,这归功于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选择与使用,在片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像传统戏曲、民乐等配乐,这与画面内容的呈现有着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着中国古代的时代特征,历史的沧桑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故宫100》中,庄重大气的配乐还是有较大占比,但是我们也偶尔也会发现时不时的传来例如钢琴的现代音乐,这与画面内容中的现代场景有着很大关系。后来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优美的配乐与之前《故宫》以及《故宫100》的庄严缓慢相比,《我在故宫修文物》通常在展示文物修复工作时会选择节奏比较明快的配乐,带给观众轻松愉悦的感觉。《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的是故宫文物的修复工作,所以在拍摄时将工匠们的话记录下来也使得内容真实感更加强烈,同期声的使用展现了工匠们修复文物日常的一面,将故宫文化的传播从之前大气磅礴的视听体验转为了平易近人的观感。

叙事文本从“宏观”到“微观”

《故宫》拍摄的内容主要为故宫建筑群的设计、故宫的功能、故宫内的国宝以及故宫博物院80年的历史,故宫历史悠久,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历史事件、生活在故宫中的历史人物都早已随风飘散,我们只能通过那依然屹立的故宫建筑群看品读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所以《故宫》的叙事具有着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是以一种宏大的叙事角度来进行拍摄和制作,由于《故宫》的创作也包含着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制作上尽显大国风范,讲述的多为帝王家的历史事迹历史人物,将深刻的意义和宏大的主题通过故宫的历史讲述了出来。2012年的短记录片《故宫100》已经开始将故宫文化向大众化的视角开始转移,《故宫100》每集时长只有6 分钟,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碎片故事,加以整合后则发现是一种串点成线的叙事方式,在内容方面,《故宫100》公开展示了许多故宫不曾对外开放的区域,例如一些皇室的私人空间、宗教活动场所等,为观众一层层的解开了紫禁城过去不曾提及的神秘面纱,更加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另外除了建筑群的由来、皇家秘史等一众故宫系列纪录片的“常客”,在片中也增加了许多现代游客参观故宫的镜头,时空的穿梭增添了生活化的气息,丰富了叙事内容。《故宫100》保留了与特定收视人群之间的观众黏性,又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等特征的收视习惯,是故宫题材纪录片的一种全新的突破。而到了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以文物修复工作为叙述视角的故宫题材纪录片,视角的创新成为了该纪录片备受好评的重要原因,观众们面对的不再是看似冰冷故宫的建筑、遥远的故宫历史,而是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修复师们以及他们手中的那些故宫文物,这些历史久远的文物不单单只是历史留个人类的宝藏,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给了世人,以修复师作为桥梁,连接了屏幕前的观众,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温度、在文物的历史感与修复师的“烟火气”之间嗅到浓浓的“人情味儿”。

时代背景造就表达差异

故宫题材纪录片这一路走来的表达变迁,与我们的社会语境变化有着很大关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纪录片曾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品味、实力和创作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纪录片慢慢的走下了神坛,在商业资本的驱使之下,广告收益成了各大电视台追逐的目标,经济利益慢慢的成为了考虑的首要因素,一些收视率不高的纪录片也遭到了播出时间的调整甚至停播。在那个年代,整个电视行业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的样态,各大选秀节目成为观众们追捧的对象,综艺娱乐节目、爱情偶像剧占据了市场主流,文化类纪录片的生存空间被无限的压缩,在这样的社会表象下文化的传承就值得令人反思,《故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恰逢故宫博物馆80周年,一部展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大气磅礴的纪录片就这样出现在了观众的视线中,在那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投入了一颗文化的重磅炸弹。而到了后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慢慢的短视频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记录片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短纪录片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迎合年轻人的大众审美,以短平快的特点占据了传播的优势地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的提出使得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也都纷纷意识到了文化强国的重要性,社会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人们提高了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及加大了文化传播的力度,尤其在近些年,例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各种优质文化类节目、纪录片纷纷收到观众的好评,足以见得文化在受众心中已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文化的传播不再像过去一样需要一种“高大”的姿态,而是以平民化视角、大众化的视角来进行制作与传播。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