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摘要:提升思政引领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任务。研究从思想指导力、价值塑造力和行动召唤力三个维度,阐释了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理论内涵,并提出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路径,即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课”,更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服务,更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校;思政引领力;理论内涵;实践路径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作为教育强国建设总体布局的核心议题,思政引领力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深入把握高等教育领域中思政教育发展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理解思政引领力的特征和实践要求,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一、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理论内涵
(一)强大的思想指导力:举旗定向、汇聚共识
当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各种思想舆论相互激荡。作为各种思想观念汇集的前沿阵地,高校内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多变。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且仅有一个正确且坚定答案,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对各种信息与观点弥散传播和复杂局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举旗定向、汇聚共识方面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就要求高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学生提供思想伟力的引领和感召。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求,不断加强思想引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国家事”中肩负的光荣使命,扮演好“青春强国”关键角色,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旗帜鲜明地同一切错误观点作斗争,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真理方法,善于应对不良思潮。
(二)强大的价值塑造力:立德树人、培根聚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高校思政教育负责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其中尤为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对青年大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支持。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加明显,其中既有着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资源、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渠道等正向作用,也有吞噬时间影响现实交际、冲淡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等消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发挥自身在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守正创新为原则,积极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变化,既要以价值引领为主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锤炼学生品格。
(三)强大的行动号召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高校肩负着为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吸引、培养、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怎么培养”的问题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汇聚团结奋进的向心力,激发追求卓越的创造力,唱响催人奋进的合奏曲,推动青年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以及人民幸福深度融合。这就意味着,高校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实施各类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好“三下乡”“支教”“推普”等社会实践活动,向社会“大课堂”延伸,继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助力乡村振兴、投身志愿服务、推动文化交流等等,为青年大学生参与新时代火热实践搭建舞台。要积极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和创新,融入强国建设新要求,鼓励支持青年大学生勇闯新路,提升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育好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一)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具有涉及主体多、覆盖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凝聚强大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课”,是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现实基础。大思政意味着“大使命”即培养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树立强国之志;需要使用“大教材”,强调思政教育资源的系统优化;需要形成“大主体”,促进有关主体的协同合作;同时建设“大课堂”,合理挖掘社会资源,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由此,要连接课堂与社会,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利用好区域内各类思政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共育时代新人。此外,高校思政教育也不能停留于抽象理论层面,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课形式,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融入,创新“思政+艺术创作”“思政+社区服务”“思政+文艺会议”“思政+数字体验”等模式,让青年大学生力行实践锤炼真本领,并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政生命力。
(二)更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服务
思政教育服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补充,也是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的重要渠道。这是因为,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无论是思政课还是思政教育工作体系,都容易忽视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更像是发号施令,往往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所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充满人文关怀的定制化思政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只有持续创新发展思政教育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和期待,从而形成更具个性鲜明、富有成效的高校思政引领力。
由此,要加强数字思政服务,借助微信公众号、学习通、抖音等数字空间平台,建立班级—学院—学校分级分层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虚拟体验场景,建立数字社群。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的资源生产能力,通过社区互动、活动参与等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结合课程思政资源和专业特长进行作业设计或者作品开发。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力量,利用各类数字平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心理辅导、文化浸润等实用性服务,形成立体化育人格局。要做好网络舆情收集处置,积极打造网络宣传矩阵,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舆论监督和正面引导,增强其抵御错误思潮能力。要以文化浸润为方向,加大各种思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主题雕塑、广场、长廊、数字教材、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等,如设立校友星光墙,通过展现优秀毕业生的人物事迹,激励青年大学生学习先进、奋勇争先;此外,还要应用好各类教育实体,实施“一站式”社区服务,如举办党史知识比赛,组建“师生+”宣讲团,开展“青春告白祖国”活动等,帮助青年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三)更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全体素质的高低关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质量和效果,要弘扬传承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使高校教师既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又成为涵养德行的“人师”。一方面,要强化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校内课程思政教联体建设,加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之间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育人智慧,共同探索具有新时代特色并符合青年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思政。另一方面,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惩戒和激励双向发力,严格核查处理师德违规失范行为和事件,保持零容忍态度;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高校教师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身言行举行,为青年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结语
思政引领力概念的提出,既需要高校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理解高等教育“立何德”,把握高等教育“树何人”,确保方向正确、成效显著。也要求高校深入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