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浅谈网球公体课学生网球技能学习的困境及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李运嘉来源:《网球天地》日期:2025-09-30人气:7

摘要: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公体课的70名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剖析其在网球技能学习中现状及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网球技能时存在视听觉判断与空间感能力障碍,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较弱,普遍存在击球紧张情绪等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技术精细化教学;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强化感知能力训练;深化理论实践结合,提升神经肌肉控制水平;实施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缓解击球紧张情绪几个方面提升高校网球公体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网球技能学习效率,降低新手学习难度及时间成本。

关键词:网球公体课;技能学习;困境;策略

网球是我国高校中广泛开设的一门公选课程,网球作为隔网对抗类项目,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其高雅的属性深受学生的青睐。随着郑钦文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夺得女单冠军,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在高校网球课程中,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拟了解初学者在网球技能学习中的困难,探讨如何优化高校网球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自信心,助力高校网球教学。

1.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网球课程相关的期刊和学术论文,并对文献进行归类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云南师范大学选修网球的学生发放70份问卷,匿名填写。回收7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以此了解网球公体课的开展现状,为所做的结论提供坚实的支撑。

2.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体为大一新生,年龄集中在18~20岁,正处于青春后期向成年初期的过渡阶段。在身体机能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各项机能蓬勃发展、趋近成熟,运动可塑性极强。心理层面上,表现为对新运动项目跃跃欲试。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比例为3:7,与师范类院校的常见性别构成相符。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参与动机呈现男女差异。男生由于人数相对较少,在参与运动项目时表现欲望强烈,渴望掌握技能在课堂表现中展现自己;女生群体规模较大,她们参与运动更多是对运动项目的兴趣,满足社交需求等。有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1]。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如何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控制这一现象的发生概率,公体课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2.1学生日常运动参与情况

2.1.1运动项目选择分析

从参与的运动项目分析。64.29%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除网球外,还广泛涉猎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其他运动项目。这一显著数据有力地表明,该学生群体展现出较高的运动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其中选择羽毛球的人数尤为突出。相较于篮球、排球,羽毛球的上手难度相对较低,对场地条件、参与人员配备的要求并不严苛,在体能消耗以及技术精准度把控方面,也处于相对适中的范畴,因而具有显著的“女生友好型”特质,这使得羽毛球成为参与度颇高的运动项目之一。

分析其参与的运动项目对网球技能学习的影响。上述提及的运动项目均可能对网球技能学习产生正向迁移作用,提升网球技能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选修过羽毛球和排球的同学,要好于选修其他运动项目的同学[2]。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技能迁移效应并非全然正向,其中也可能夹杂着部分负向干扰因素。比如,羽毛球杀球技术的独特发力习惯,若迁移不当,可能会影响网球发球时的发力顺序,手腕压力增大,从而引发伤病。鉴于此,在网球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整体教学设计,都应当充分考量技能迁移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正向迁移优势,规避负向干扰,助力学生网球技能的高效习得。

2.1.2运动频率及时长分析

从学生的周运动频率分析。每周参与1 - 2次运动的学生占比高达54.29%,表明超半数学生虽有初步运动意识,但运动频率较低,平均每三至四天开展一次运动。另有24.29%的学生每周运动3 - 4次,他们较为重视体育运动,每隔一至两天主动锻炼,体现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良好时间管理能力。而仅有11.43%的学生近乎从不运动,这部分学生在运动参与和习惯养成上存在严重不足。从运动时长维度分析。运动时长主要集中在0~30min及30~60min区间,占比分别为42.86%与37.14%。与之对比,选择1~2h、2h以上运动时长的学生占比仅17.14%与2.86%,凸显学生在长时间、持续性运动方面参与不足。

运动频率、时长与学生的技能学习呈相关性,间接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每周仅运动1 - 2次的学生,日常练习次数少,神经肌肉难以形成稳定的运动记忆,在技能学习上处在泛化的阶段。每周运动3 - 4次的学生,在网球学习上会有一定优势,他们有更多时间巩固技术动作,若每次运动时长能适当延长至1小时以上,提高练习频率,增加练习时长,他们能更迅速地掌握网球技能。近乎从不运动的学生,在学习网球初期,在挥拍、移动等方面表现不佳,且由于缺乏运动,在面对网球学习的体力消耗和难度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坚持学习[3]。

3.网球公体课教师技术教学内容、练习方式安排分析

从教师课堂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正手击球练习为98.57%,学生掌握程度普遍良好,仅32.86%的学生认为其难度较大。从技术难度角度而言,正手击球动作模式相对固定规范,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极易形成肌肉记忆。从技能实用性来看,无论是日常基础练习、双人对打互动,还是比赛,正手位出现概率远超其他位置。反手、截击和高压这三项技术,比例偏低,分别为15.71%、10%和4.29%,以反手击球为例,50%的学生认为的难点。学生在学习反手击球时,身体姿态别扭,发力空间相较于正手击球受限大。对初学者来说,在初期练习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导致训练积极性受挫,投入自然减少。

从教师安排的练习方式分析。“隔网移动击球”高达95.71%的压倒性比例。“固定位置击球”练习占达 84.29%,稳居次席。“挥拍练习”在训练内容的整体布局中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比高达78.57%。“对墙练习”仅占 11.43%。“战术训练”,占比更是仅有12.86%。调查发现,教师一般是按挥拍练习——固定点位击球——移动隔网不定点击球安排练习顺序。这样的练习顺序可帮助学生形成动作肌肉记忆、培养专注力和节奏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脚步移动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但也存在明显弊端,多球练习与真实双方隔网击球的差异,会易造成动作习惯的割裂,导致击球力度,方向无法控制,回合数少。学生在未完全掌握技术细节时疲于应付来球和移动之间的手脚配合,可能形成错误动作定型,产生训练疲劳和兴趣减退,影响学习效果[4]。

4.网球技能学习中的困境

4.1网球专业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网球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运动,球拍和球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操控。许多学生缺乏与网球运动相关的基本运动经验,学习门槛较高。大部分高校网球课在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正反手为基础进行标准化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协调性和空间感知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该项目则更加困难,导致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放弃。

4.2视听觉判断与空间感能力障碍

视听觉判断与空间感能力在网球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超过六成学生因视觉系统对快速运动物体的捕捉与解析滞后,难以适应隔网来球时的球速变化,造成锁定击球点困难,视觉信息处理速度跟不上来球节奏,击球力量失控。超四成的学生存在观察球飞行轨迹上出现判断偏差的问题,暴露其视听觉信息整合分析能力薄弱,无法通过挥拍动作、击球声音等线索预判击球意图。因此多重感知系统障碍共同制约着学生网球技能的提升。  

4.3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较弱

在击球力量控制方面,超五成的学生在击球时表现出力不从心,遇到难以驾驭击球力量的困境。从神经肌肉控制原理分析,人体在击球过程中,大脑需要准确地向相关肌肉发送指令,以实现力量的精准输出。然而,学生对击球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领会如何协调身体各部位肌肉协同发力,导致击球时发力过猛或发力不充分,击球结果上就会造成球偏离既定的目标区域,无法精准命中目标落点。这反映出学生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不足,无法精确地控制肌肉发力的程度,影响了击球效果。

4.4普遍存在击球紧张情绪

击球时的紧张情绪普遍存在,六成以上的学生在击球时感到紧张或有压力。人处于紧张情绪会导致身体肌肉僵硬,影响动作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如学生在进行正反手击球时,紧张会导致手臂过度用力,击球点不准确,影响击球的稳定性和质量;同时,紧张会使反应速度变慢,对来球的方向、速度的判断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移动不及时,错过最佳的击球时机。频繁的心理紧张和技术失误,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擅长网球或者无法掌握某些技术动作。这种自信心的受挫会影响其学习网球技能的积极性和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5.网球公体课教学改进策略建议

5.1更新教学理念,技术精细化,提升学习积极性

摒弃传统标准化教学模式,引入高速摄像机与运动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全方位捕捉学生击球的动作细节、身体姿态、球拍轨迹等,利用专业软件量化分析击球点、力量、方向偏差数据,依此为学生明确各阶段练习目标。将硬网用球更换为短式网球或慢速网球,尤其是针对女生较多的班级。硬网用球弹性大、球速快,初学者很难连续成功对拉球,成功体验感低,学习难度大。而短式网球或慢速网球弹性较小、球速慢,初学者经过几次课的练习能较容易地达到连续拉球的目标,提高成功体验感。

5.2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强化感知能力训练

感知觉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设计更针对,更全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练习视觉、听觉、触觉等心理、神经肌肉控制,逐步提升学生对视、听、触信息的头脑反馈速度。此外还可结合目前的VR、AR等技术,开发特色训练课程,模拟赛场场景,帮助学生提升视听觉判断与空间感能力。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赛场,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对快速运动球的捕捉与判断,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视觉系统处理速度;借助 AR技术,在真实训练场景中叠加虚拟信息,如球的飞行轨迹预测、击球点提示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位置关系。

5.3深化理论实践结合,提升神经肌肉控制水平

教学中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图示、解剖动画等方式展示击球时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发力顺序、力量传递路径。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示范标准动作之外,还应详细阐释力学与技术原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助力学生理解击球技术。在教学中设计专门的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方案,例如进行小球练习,让学生专注于动作细节和发力控制;开展平衡与协调训练,如单脚站立击球、闭眼挥拍练习等,既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也能增强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逐步提高神经肌肉控制的精准度。

5.4实施心理干预,缓解击球紧张情绪

嵌入系统心理韧性培育模块,依托心理测评分层教学。针对心理脆弱易紧张学生,教授学生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帮助学生在击球前调整身心状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建立积极心理反馈机制,学生练习或比赛后教师及时给予具体积极反馈,聚焦技术与心理进步点,重塑学生运动自信与自我效能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采用游戏化教学、小组竞赛等形式,降低学生对击球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6.结语

在体育强国战略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公体课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人才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双重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导向,持续优化教学过程,科技赋能课堂,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助力学生实现从“技能习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网球天地https://www.zzqklm.com/w/qt/31013.html 

上一篇:新时期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