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作为其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培养舞者的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及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路径,助力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为新时代中国古典舞教育的思政创新提供指导借鉴的实践范式,进而推动中国古典舞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古典舞;课程教学
1.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和高校的一个崇高的使命,让我们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和方向,使得我们也担当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
高校所要达成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也是检验育人成效的一个基本标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要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育德为根本,而中国古典舞教学正是具有这一大特点,不仅肩负着舞蹈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职责,同时更承载着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重任。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力方法和肢体要求,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承载着传统哲思与审美观念。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教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也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身体文化符号,从而在文化认知中铸牢民族自信的根基。同时,中国古典舞训练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格,能够通过身体记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激励其以卓越追求践行时代担当,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因此,课程思政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实现 “以舞育人、以文化人” 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
2.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核心在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中的教育元素,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既是对传统舞蹈教育的创新突破,但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教学体系的重构,更关乎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深层融合,需在教学路径设计中进行针对性破解。
首先,艺术教育规律与思政育人目标存在协同性矛盾。中国古典舞教学以身体综合性训练为核心,强调技艺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课程思政侧重价值观引导与文化认同,二者在教学目标维度上存在差异。过度植入思政元素易弱化舞蹈专业属性,单纯聚焦技艺则会导致文化内涵缺失,实现技术训练与价值引导的平衡,是教学实践的首要难题。其次,教学方法与舞蹈具身性认知规律适配性不足。中国古典舞需通过身体体验实现价值内化,但传统教学中思政元素多依赖理论灌输,与“以身体为媒介”的认知特征脱节。“欲前先后”等运动谚诀,若仅停留在文字阐释而脱离肢体实践,难以引导学生形成身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深度结合,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缺失也将制约着传统文化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化。
同时,教师队伍中跨领域教学的思政育人能力存在短板。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与全面,对传统典型化动作蕴含的内在哲思缺乏系统认知和深入考究,且思政教育方法模式单一,难以将舞蹈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易出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此外,长效评价机制的缺失制约育人成效。现有评价体系以动作规范性、技巧难度等技术指标为核心,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思政育人效果的量化与质性评估,致使“立德树人”目标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难以形成“教学—反馈—优化”的闭环,令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易流于形式。
3.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路径
3.1挖掘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文化型教学方式的探索,明确以组合教学来构建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的教学理念,以充满文化内涵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并且可以通过舞蹈肢体传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虽属技术性较强的专业类课程,但是我们在完成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训练、技术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尤其作为在高校训练上,它应该具有更加深厚的教学底蕴和更高层次的教学设定。所以说,针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文化型教学范式的探索,需建立起学生“动作形态—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的解读框架,在完成身体素质能力训练的同时,也应该赋予身体文化层面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得更好的身体文化,才能更好地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传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则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索文化型教学的方式。
3.2遵循中国传统审美观及肢体的运动观
明确理解中国古典舞教材的组织和编排同芭蕾舞、现代舞的组合是具有不同的审美逻辑,与西方舞蹈教学体系存在本质差异。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要遵循中国传统审美观,需凸显“以圆为美”“虚实相生”等传统审美特征,以及肢体运动观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韵味。在教材的组织、编排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气息、韵味和故事动态融入中华文化特质,将刚柔相济的理念转化为肢体的张弛有度,如此一来,既符合舞蹈语汇的表达方式,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既实现教学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专业训练教材研发对传统审美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后的一种创造性转化,从而遵循了中国传统审美观以及肢体的运动观。
3.3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蕴含
将技术技能训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结合,系统梳理并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优势,随之将其内在蕴含的独有精神特质融入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当中。重点聚焦其古典舞动作语汇的文化渊源考证,挖掘其背后的中国传统审美原理与身体运动规律,强调以文化根系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合理训练并形成与之适配的技术训练逻辑。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动作形态、技法特点及起承转合的韵律把控间,都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审美纹路,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身体运动规律中去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辩证法则,并理解“形神兼备”的内外统一身心观等,进而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观和审美观。通过“文修其心,舞练其身”的教学闭环设计,达到文舞相容的教学目的和训练目标,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中,实现文化认知与肢体训练的双向渗透,推动学生从表层的理解、学习的掌握,到深层的文化价值认同,最终构建起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的教学理念。
3.4将传统教学谚诀运用到教学过程
让客观存在的美学法则、运动原理为学生所认知,本质上是通过语言符号来重塑肢体动作的文化认知。这种“以言示动,以动正言”的教学方式,暗合认知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通过传统教学谚诀的通俗化表达,将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语言符号,助力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形成具身认知的双向映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谚诀非常简洁明了,是一种凝练的应用理论,有指导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其独特价值在于它以舞蹈的适用性为前提,对照古典舞动作的美学法则、运动原理,对传统谚语进行专业化转译,使之转化成为指导中国古典舞实践的教学理论和依据,其深入浅出的表达特质对实践起到一种宛如催化剂般的作用。传统教学谚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智慧结晶,对中国古典舞动作的方法与原理,以及艺术审美要点有着准确的提炼与概括,能够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也是学生认识过去、体悟传统的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路径。在中国古典舞教学实践中,往往能够起到出乎意料的典故效果。比如:“欲前先往后,恰似春风拂杨柳,绿叶片片柔。丝条轻幽幽,欲左先往右,好比秋水泛轻舟。白云朵朵流,碧波荡悠悠。”这既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运动法则,同时又给人一种意象化的中国古典舞画面,颇有一番韵味,还可以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谚诀的韵律性和意象性激活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当学生诵读“欲前先往后”的谚诀时,不仅能快速熟知动作的发力逻辑,更能在“秋水泛轻舟”的文学意象中,领悟中国古典舞“以迂为直”的运动哲学。
这种将技术训练与文化认知相融合的教学路径,使谚诀成为连接肢体动作与文化心理的桥梁,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从单纯的身体技艺提升为文化身份的重塑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中国古典舞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完成从身体模仿到文化认同的认知跃迁,达到身体训练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育人目标,最终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以谚传艺,以艺育人”的教学目标——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通过谚诀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与价值观念,增强其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3.5凝练典型性教材案例
通过凝练典型性教材案例深化课程思政,以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实现价值观的隐形传导,将情景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思政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借助经典组合案例,分析典故教学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奉献国家,鼓励学生把爱国精神转化成为国奉献的实践行动中去,坚定爱国、爱校、爱舞蹈的理想信念。在思政课程设置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的训练组合,要求遵循“文化基因显性化”与“思政元素潜入化”的双重标准,既要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要与舞蹈专业训练的技术目标形成有机统一,从而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教学。
比如以传统文学意象为背景的《满江红》组合,它是以岳飞精忠报国,慷慨壮烈的英雄形象为基调,结合满江红全词中慷慨激昂的情调,用冲靠云手,配合大舞姿的控制等元素来彰显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将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除了舞蹈动作的学习与掌握,亦可通过词牌的学习,音乐的解读以及人物背景、形象、情绪表达等分析的多维教学,让学生感受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强烈而持续的情感。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典故导入—动作拆解—情感串联”的递进模式,首先讲解岳飞抗金的历史记载,借助“欲前先后”的谚诀解析“云手”动作中的辩证思维,再以《满江红》词牌朗诵的方式指导动作节奏。从心灵出发,达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体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自觉的接受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传承伟大理想信念。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长线教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所谓久久为功,其特点是延迟满足,需要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精益求精。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恰恰说明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需要不断的积累与磨炼,才能达到舞蹈表演的至高境界。因此,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舞台上完美的呈现。课程训练的强度和过程的坚持,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毅力与坚韧的品格,通过对肢体、对内心精益求精的打磨熏陶,在长线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从教学训练中使学生磨练意志,养成良好品德,在艰苦训练、夯实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训练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整个训练过程既是对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的锻炼,更是培养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未来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事业的接班人。这也是作为课程思政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来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6强化艺德修养教育
所谓仁义者,自古不以艺高为制高点,相比高超的技艺,引导艺术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更加强调艺德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艺德修养教育理念,强调“德艺双馨”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但要教授学生舞蹈技艺,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学艺须先学做人,懂得艺高不如德高,艺高更要德高的道理。应当理解技艺与品德的辩证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培养其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在这两个层面都要下功夫,教师层面我们要做到浇花要浇根,教舞要教人,而学生层面要明白,遵道、崇德、尚义,学艺先学做人,要做文武相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其目的是构建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身体文化,并以此为载体来培养有文化的身体,助力成为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艺术人才,以期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4.结语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堂,有助于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高度和厚度,深化专业教育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通过对具体课程教学的梳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价值导向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在课堂训练当中,实现“以舞育人,培根铸魂”的目标,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提供借鉴路径。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